何必舍本逐末 此处就有金山金矿

2014-06-30 02:38张敬李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4年5期
关键词:课后练习落实设计

张敬李

【摘 要】初中语文课文后研讨与练习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与课文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对课文后练习的落实是否到位,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实效。本文根据课文后练习的编排特点从“对照练习,确定教学目标;依据练习,设计教学板块;落实练习,拓展教学时空”三个方面阐述如何有效利用初中语文课后练习。

【关键词】课后练习;确定;设计;落实;有效

拿到一篇课文该如何教呢?怎么才能找到最佳突破口呢?这是语文老师最头痛的问题。在教学中,我们经常提出要将作者的思路、编者的思路和教師的思路统一起来,适度地发掘文本的内涵。如何才是“适度”呢?适度就在于把握好编者的意图。而课文后练习则是编者意图和思路的最好体现。王荣生在《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一书中提出:“语文课程内容的进一步界定,主要通过教材的‘助读和‘练习来完成。”在具体的教学中,一篇课文教什么乃至该怎么教,很大程度上要受制于“助读”和“练习”的编排。教材在每个单元开头设计了阅读提示这一“助读”内容,一线教师在比较重视这一“助读”内容的同时往往忽视与之齐头并进的“练习”,不知从何时起,它已不再为广大师生所重视,教师不愿用,学生不愿做。实际上,我们只有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细细推敲课文后的练习,才能对整篇课文乃至对整册教材有个总体的把握,才能找到最佳突破口来组织教学。

一、课文后练习是编者意图的体现

课文后“研讨与练习”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与课文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是教材编委会针对篇章节特点设置的知识要点、能力训练点和教学的重难点,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落实基础、提升能力的前沿阵地,也是教师备课时的指南针。精巧的练习设置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特点。课文后练习的题量教读课文一般三道,自读课文一般两道,符合新课标要求,练习灵活,没有那些重复无用和繁琐机械的习题。至于研究性教学,课文后练习更具开放性,练习题给了学生多样选择、另辟蹊径、展示个性的空间,充分体现了这种教育理念。

人教版初中课文后“研讨与练习”的总体特点:①重视整体诵读的训练;②重视对文中文笔精华、优美语言运用的体会;③重视课内外结合和语文拓展性学习的开展;④重视语文听说读写的整合;⑤加强汉语知识训练。

可见,对课文后练习的落实是否到位,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实效,本文就语文学科课文后研讨练习题的设置来探讨怎样利用这块阵地发挥教材的优势,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课文后练习是高效课堂的突破口

1.对照练习,确定教学目标

每一位语文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应当考虑的是教学目标。课文后习题既体现了每篇课文的独特性,又注意了全套教材的连续性,对于教师确定每篇课文的教学要求有重要参考作用。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都凝聚了编写专家的心血。每一句话、每一道课文后习题都是编者们精心编写的。同时课文后习题也是根据所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来精心设计的。每一道题的编写都有它存在的目的。对习题的设计,笔者认为首先应明白编者的设计意图,明白之后,对有价值的东西打破沙锅问到底。站在课文后习题的视角对文章进行深入挖掘设计,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取舍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难点,使教学目标成为教学设计和实施的“指南”。如果我们有机地利用课后练习中透露出来的教学信息来进行教学方案的立意,这样的教学方案肯定是简洁、明了而又重点突出的。

如七年级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的设计启发我们:这篇课文要突出的重点内容可以是:理解插叙的巧妙——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练习一的信息)。感受与品味课文语言所表达的情感——文中贯穿着作者对父亲的挚爱,也透露出父亲对自己的关爱(练习一、练习二的信息)。将这三点扩展一下,在细节方面雕琢一下,在资料方面充实一下,不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案吗?这样的教学方案是一定能体现课文的训练要求的。这样的教学立意,你能说它不是紧扣课文、重点突出么?

可以说,新课标的精神,都浓缩于课文后面的练习中。紧扣课文后习题确定教学目标,并让教学始终瞄准目标,这是有效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对照练习,确定教学目标的备课将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2.依据练习,设计教学板块

语文课文后练习的编排着眼于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是学生掌握知识迁移以及能力训练的载体,体现了语文知识的系统性、阶段性、综合性、规律性等特点。如果教师在备课时能认真钻研这些课文后练习,弄清其提示的内容、思路、方法及要达到的目的等,然后,依据课文后练习题的内容钻研教材,理解把握教材,确定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方案,并根据练习题的性质,分派用场,使之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课文后练习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一根主线,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步骤。

在这方面,余映潮老师为我们作了示范。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有这样一些内容:①背诵课文。②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③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余映潮老师根据以上这三个练习,巧妙地设计三个环节:背一说一写。第一通过背诵,意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增强文言文的语感。第二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第二、三段的主要内容。第三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动手改写,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不同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对古诗文作品的想象、联想能力。这样的教学效果很好。

关注课文后习题可以防止人为拔高或离题万里地发挥,课文后练习的利用也可加强语文教学的可操作性。

3.落实练习,拓展教学时空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语文,而应用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注重实践,学用结合,既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最最重要的途径,也是理解内化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仔细研读教材不难发现,初中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练习的设置上,增大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如让学生上网査阅资料、收集积累资料、练习演讲、排练课本剧、迁移练笔、收集古诗、交流故事、谈谈感想等训练要求,使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沟通,课内与课外沟通。这种以教科书文本为依托的拓展性练习,让语文课程从封闭的课堂上走出来,走向生活和家庭,走向自然与社会,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对学生语言及知识的积累有很大的益处。教材中结合生活实践的练习很多,教师要善于以此为切入点,组织教学。能当堂结合教学完成的要当堂完成,不能当堂完成的教师要有布置,有落实。

如果说课文是课堂教学的“目”,那么课文后练习就可以看作是课堂教学的“纲”。课文后习题,这个教材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挖掘不完的“金矿”,教师应根据课标精神和学生认知水平差异,关注课文后练习,挖掘课文后练习的价值,从而从课文后练习的视角把握语文阅读教学,加强课文后练习的常规运用,为阅读教学开辟一番“别有洞天”的风景,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再添奇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余映潮.《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陈惠芳.《从课文后习题的角度审视课堂教学》.上海,小学语文教师,2007.

[5]丁为群.《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浙江,教学月刊,2007.

猜你喜欢
课后练习落实设计
课后练习中语文要素落实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部编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特点及教学建议——以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设计与使用问题的研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浅析初中化学新课程理念落实的相关问题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
小学音乐教材课后练习使用方法之管见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