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翠花
摘要:
目的: 探析临床产妇出现产后出血并发症的原因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我院产科于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3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临床资料对产妇产后出血原因、分娩方式与产后出血之间的关系、产后出血相关因素以及出血量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宫缩乏力是产妇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其次是胎盘因素;研究证实分娩方式与产后出血之间没有特异性关系;在产妇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方面,流产大于3次及分娩史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精神方面的因素。本次研究的产后出血产妇经过及时以及针对性的治疗之后抢救成功并最终顺利出院。结论: 产妇出现产后出血并发症的原因较多,因此为了避免出现产后出血并发症的出现,需要加强婚前教育以及孕期保健知识的普及,通过早发现、早诊断以及早治疗来降低危险因素。
关键词:产后出血;宫缩乏力;胎盘;子宫肌纤维
【中图分类号】
R271.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5-0225-02
产后出血是临床产科的严重并发症,是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有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及凝血功能障碍等,其中子宫收缩乏力和胎盘因素较为多见。基于此,对产后出血问题积极进行探索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产妇死亡率。本文主要以我院产科于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3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探析临床产妇出现产后出血并发症的原因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我院产科于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3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年龄在20岁到3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9.5±1.7)岁。孕周在36周到41周之间,平均孕周为(39.2±0.7)周。其中,顺产为263例,难产为37例。共有20例产妇出现产后出血情况,顺产为14例,难产为6例。
1.2 出血量的测量方法:
参照第七版《妇产科学》[3]中提供的容积法以及面积法对产妇的出血量进行测量,容积法指的是产妇娩出胎儿后将器皿置于产妇臀下收集,面积法是按照每浸透1平方厘米的敷料面积需要1毫升血液进行计算。以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的总出血量超过500毫升定义为产后出血。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
2 结果
2.1 产后出血原因的分析: 宫缩乏力是主要的出血原因,共有13例产妇由于宫缩乏力而导致产后出血,所占比例为65%,其次是胎盘因素,所占比例为20%。软产道损伤以及凝血功能障碍导致产后出血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5%,具体信息见表1:
表1 产妇出血原因的分析[n(%)]
2.4 产后出血时间的分析: 产后出血的时间主要发生在胎儿娩出2h,本研究90.0%以上患者发生在产后2h,加强产后2小时的观察,制定有效的防止措施,对预防产后出血降低产妇死亡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胎盘娩出后应分别在第15分钟、30分钟、60分钟、90分钟、120分钟监测生命体征,及早发现出血,鼓励产妇排空膀胱与新生儿早接触、早吸吮,以便能反射性引起子宫收缩,减少出血量。
3 讨论
流产或分娩史、精神因素、妊娠期高血压、巨大儿、双胎以及胎盘粘连或者植入等因素都与产妇的产后出血有着密切联系,而这些因素也是导致产妇出现宫缩乏力的主要原因。流产或分娩史越多,产妇的子宫肌纤维受到的损伤也就越大,子宫肌的弹性将会降低,子宫收缩能力也会随之下降[4]。过度紧张以及恐惧等情绪会导致产妇的植物神经发生紊乱,引起交感神经的紧张,子宫肌纤维就会受到更大的抑制作用,进而直接导致宫缩乏力,增加产后出血量。而妊娠期高血压、巨大儿、双胎以及胎盘粘连或者植入等因素都会导致子宫肌纤维的过度伸展,进而引发肌纤维的缩复受到影响,最后导致宫缩乏力问题的出现。因此,任何影响子宫肌收缩和缩复功能的因素,均可引起宫缩乏力性出血。产妇的宫缩乏力问题也就是导致产妇产后出血的较主要因素。
此外,胎盘因素也是产妇产后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具体包括胎盘滞留、胎盘部分残留、胎盘粘连与值入等几个方面,以上问题的出现都可能会导致产后出血。
综上所述,产妇出现产后出血并发症的原因较多,因此为了避免出现产后出血并发症的出现,需要加强婚前教育以及孕期保健知识的普及,重视孕期保健、产前宣教、系统围产期保健、产时预防,消除孕妇分娩时的紧张情绪,密切观察各产程,防止产程延长,正确处理各产程,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来降低危险因素,预防产后出血。
参考文獻
[1] 任列平,苏志卿.174例产后出血原因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0(25):83-84.
[2] 龚静亚.产后出血原因及相关因素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0,11(10):1998-2000.
[3] 李海燕.产后出血的原因及相关因素分析与防治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3,09(20):178-180.
[4] 戴秋兰.产后出血量的评估及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D].福建医科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