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娟
【摘 要】 目的分析受血者输血前血八项检测对临床合理用血的意义。方法对于手术治疗需输血的1624例患者,输血前检测患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RPR)、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乙肝五项,统计受血者传染性指标阳性率,并观察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624例患者HBsAg、抗HCV、RPR阳性率分别为10.59%、6.59%、6.83%;2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占0.12%,1例轻微发热,1例凝血功能异常。结论输血前受血者血八项检查有利于控制医院感染,减少医疗纠纷,医生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
【关键词】 受血者;感染;输血;检查
【中图分类号】 R457.1【文献标识码】 B
外科手术患者常因失血过多而需要输血抢救。目前,我国输血技术操作规范要求在输血前要进行抗HIV-1/2、RPR、抗HCV、乙肝五项这八项检测,确定受血者是否患有传染性疾病,避免医源性感染而引发纠纷。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624例均为2011年6月-2013年12月在本院择期行手术治疗、术中需输血的患者。男960例,女664例,年龄27-65岁,平均(43.6±3.6)岁。手术类型:创伤手术707例,肝胆手术406例,心脏手术204例,妇产科手术198例,胃肠手术109例。
1.2检测方法
1.2.1试剂及仪器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HBsAb)、e抗原(HBeAg)、e抗体(HBeAb)、核心抗体(HBcAb)及抗HCV的试剂购于上海科华公司;RPR试剂购于厦门新创公司;抗HIV-1/2试剂购于北京万泰公司。仪器:ST-360型酶标仪。
1.2.2检测方法术前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5mL,加入含有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的抗凝剂的抗凝管中,颠倒3-4次混匀,待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法检测乙肝五项、抗HCV、抗HIV-1/2;采用凝集法检测RPR,肉眼观察结果。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要求操作,抗HIV-1/2阳性需交由省疾控中心确认。
1.2.3输血方法血液制品均由本市中心血站制备和提供,输血器材由江苏苏云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严格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操作[1]。
1.3观察指标统计HIV-1/2、RPR、抗HCV、乙肝五项阳性率;输血后4h行血常规检查,观察是否有发热、过敏、溶血等输血不良反应发生。
2结果
2.1传染性指标阳性率1624例患者中乙肝五项共检测出9种模式,其中HBsAg阳性率为10.59%,见表1。抗HCV、RPR阳性率分别为6.59%、6.83%,见表2。未检测出抗HIV-1/2阳性,见表1。
2.2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1624例患者共有2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占0.12%其中1例轻微发热,1例凝血功能异常,见表3。
3讨论
输血是抢救大量失血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同时输血也是肝炎、梅毒、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感染的途径。一旦感染,将对患者造成严重损害,因此在输血前检测传染性疾病相关标志物对于感染控制有重要意义。
我国是肝炎的高发区,其中乙肝、丙肝是常见的血源性传播疾病。据统计,90%以上的血源性肝炎患者可检测出HBsAg、HCV阳性[2]。本研究中,HBsAg阳性率为10.59%。HBsAg阳性率高于严根兴[3]报道的一般人群HBV携带率(9.24%),这可能与地域相关。研究表明,25%以上的HBsAg阳性患者最终会发展成慢性活动性肝炎,10%以上发展成为肝硬化[4]。输血前对患者行乙肝五项检测不仅能及早发现患者是否携带有乙肝病毒,还有利于早期制定合理治疗措施,进一步控制感染。本研究中,抗HCV阳性率为6.59%,与刘国雄[5]等研究报道基本相符。此外,梅毒、艾滋病也是典型的血源传播性疾病。本研究中,RPR阳性率为6.83%,与沈柏涛等[6]报道的基本相符。虽未检测出抗HIV-1/2阳性,但对于一些高危人群,临床应加大重视并提高警惕。输血前行乙肝五项、抗HCV、RPR、抗HIV-1/2检测有助于判断受血者是输血前本身带有抗原、抗体还是输血后感染所致,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避免医院承担不必要的责任,同时提高受血者输血安全性。此外,输血前明确受血者是否为传染性指标阳性,有利于提醒医务人员加强自我防护,在围术期注意操作,注意对被阳性血污染的物品及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避免损伤而引发交叉感染。
外科手术患者是输血的主要群体。对于不同患者而言,输注不同的血液成分所发挥的作用有所不同。如悬浮红细胞、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洗涤红细胞主要用于贫血或失血者的输注;血小板主要用于血小板计数<0.5×109/L,伴有微血管出血症状者的输注。张正芳[7]研究报道,对于Hb<60g/L或Hct<2.0的患者,应主张输注红细胞。本研究中,1002例输注红细胞,其中仅有1位贫血患者因反复输血而出现发热等不良反应,低于孟庆宝等[8]报道水平。对于失血而导致血液成分严重缺乏或出现休克的患者,输血可有效扩充血容量,但对于失血伴有心功能障碍的患者,输血不但无法扩充血容量,还会加重患者病情。本组1例伴有轻度心功能障碍患者,因多次输血而出现凝血功能异常。因此,医务人员在对患者输血前应严格把握输血指征。
综上所述,输血前受血者血八项检查有利于控制医院感染,减少医疗纠纷,医生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提高输血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S].卫医发[2000].2000:184.
[2] 谭庆芬,陈宇,戚茂超.输血前患者经血传播疾病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工程学,2009,17(3):184-185.
[3] 严根兴,沈翠芬,邹伟华,等.临床患者输血前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及意义[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6):803-804.
[4] 张忠源,池细弟,胡望平,等.3467例输血前患者血清传染性疾病指标检测及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4):306-307.
[5] 刘国雄,马永能,张鹏,等.手术前和输血前傳染性指标检测结果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20):2424-2425.
[6] 沈柏涛,谢一唯,陈秉宇.反复输血的受血者不完全抗体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率的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2,22(6):1357-1358.
[7] 张正芳.1647份临床输血病历用血合理性调查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2,25(11):1187-1189.
[8] 孟庆宝,王雷萍,雷厉.临床用血合理性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2,25(2):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