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看音乐作品中曲式与结构的关系

2014-06-30 04:23李春晓
作家·下半月 2014年8期
关键词:克洛德曲式结构德彪西

摘要 法国作曲家克洛德·德彪西以其独特的作品成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他的作品和缓而温柔,细腻之间表达出精致的特点,同时这种曲风也成为当时浪漫主义逐渐衰落下的一种大胆尝試,使得新时期的音乐出现了新的动态,有了新的方向引领。本文主要从德彪西本人和其作品《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中的曲式和结构进行分析,介绍这种简洁而朦胧印象派音乐的风格特色,并阐述这首乐曲带给我们的对音乐创作的启示与思考。

关键词:克洛德·德彪西 《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曲式结构

在克洛德·德彪西的众多作品中,尤以钢琴曲《前奏曲》出色,这首钢琴曲被看做是他一生音乐的写照,也是以他为代表的印象派音乐的体现,而其中的《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是第一集中的第八首曲目,《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整篇音乐篇幅较为短小,但是情感的表达却极为细腻,作为典型的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作,它借助对少女美好形态的想象而表现出的细腻情感让听众由此产生了对作者所描绘少女的想象。而纵观整个欧洲音乐的发展历程,在浪漫主义逐渐淡化的时期,德彪西以其特有的印象主义音乐给欧洲音乐的发展注入了一次新鲜的血液。在印象派艺术的创作上,莫奈用画笔勾画了印象派的画作,而德彪西用音乐打开了印象派艺术的大门,而这种音乐中光和色彩的新表现使得听众对乐曲的感受又多了一层新的体会。同时,德彪西在音乐的创新上反西方的大小调体系,而采用了别具一格的五声性调式,这种改革使得他的音乐表现力更为突出,也是印象派艺术在音乐上的有力体现。

一 《亚麻色头发的少女》音乐作品创作灵感

德彪西于1910年创作了《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这首钢琴曲,这首钢琴曲是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之一,也是德彪西的代表作之一。《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最早是一首歌曲,在歌曲中作者把少女的形象描写得委婉动人,那样纯洁温柔善良的少女,给听众和作者无线的遐想,这也合乎印象派的逻辑思维模式,朦胧飘渺又充满美好。德彪西的《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就是根据这首歌曲创作而来的,它以优美的乐章向听众传达着对想象中美好少女形象的期望,并用不同的阶调表达了作者对于这样一个美好少女内在心情变化的起伏状态,虽然没有音阶上的大起大落,但是这样的音乐带给观众更多的是一种对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温柔娴静、朴素大方的美好形象,让听众从音乐中回味朦胧,从而在整体上对《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乐曲进行理解和把握。

作者德彪西在本曲中创新的地方就在于把音乐从传统的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音乐作为连接人们思想的桥梁,应该是对不同的情感表达有不同的方式,不应该对音乐加以特定的限制,要从音乐的实际性和传统性两个方面出发,为了获得作者想要的音乐效果,可以暂时先抛弃一些复杂的音乐思维定式,而随着作曲者自身的情感出发,用最贴切的音乐表达来体现特定的音乐效果,而不是用固定的音乐效果来对音乐的表达方式产生限制。根据这样的创作思路,德彪西的《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的音乐表达在形式和乐曲结构上都相对浪漫主义的音乐有很大的不同,它完全根据作者思维想法需要而对音节篇章进行处理,没有了繁杂的模式,这种创造效果反而给听众一个全新的音乐感受,让听众更能从其中的音乐效果中感受作者眼中、心里的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的美好形态,那样委婉动人、纯洁善良的少女,给了听众和作者无线的遐想,这也合乎印象派的逻辑思维模式,朦胧飘渺又充满美好。

二 《亚麻色头发的少女》音乐曲式结构分布

整个《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作品的音乐结构比较随意,没有特定感情大起大落的体现,乐曲温柔流畅的和谐曲风让整个作品显得大气而充满恬静的色彩。在旋律上来看,作品灵活而充满细微变化,整个乐曲共有三十九小节,每个小节短小紧凑,音乐柔和简洁,以十六分音符为主,平滑温和,让人不禁联想起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的温柔恬静的特点。

整章乐曲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小节到第十一小节,是由较小的对比性乐句构成的,整个主题材料以平滑略带起伏的波状音乐层次呈现,其中三度音阶的上下行跳跃就像是少女略带波浪的头发,起起伏伏却波澜不禁,而随后的音乐节拍也由五拍半转为四分之三拍,紧凑的音乐表达使得音乐的整体感觉就像是跳跃的小鸟,时而高飞时而低飞,活泼可爱,却又充满幸福恬静。在这一部分中,音乐的总体表现为温和恬静,以温柔为主线,音乐起伏较小,不需要太多刚强有力的节奏与力度,突出少女的善良和优雅,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才会在随后流露出对少女的喜爱之情,这种仅仅远观而没有深入了解的朦胧感觉,让观众更能体会到其中的朦胧美感,同时,这与印象派的风格特点又十分呼应,在想象中寻找少女的一丝丝动态、言语,体会那种可望不可即的美妙,用淡雅朦胧的色彩与形式去突出少女在听众和作者印象中的温柔典雅感觉。整个第一部分音乐就像是少女亚麻色波浪的头发,虽然有起伏,但是却充满着柔和的色彩,而这正是印象派音乐恰到好处的表现,让听众体会到的是一种少女的美好形象,却又多了几分遐想的空间,让想象有了可以回转的余地,也更贴近现实的生活。

乐曲的第二部分是从第十二到第二十六小节,这部分是从第一部分对少女的远观想象逐渐渗透至对少女的沉浸和陶醉,在音乐具体表现上先是起承转合地连接第一部分的缓和,再逐渐转强、再转弱,而最终达到一种起起伏伏、欲罢不能的思想情感表现。其中的音乐曲式手法则是将一个音乐材料在保留某些特征的情况下进行变化,一方面使人听出原型的同时又有一种新鲜感。这种音乐表达的渗透使得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衔接显得紧密而充实,从第一部分对少女形态、言语等各个方面的细微想象而产生对少女无尽的思念,甚至因为思念而出现欲罢不能的陶醉之感。音乐的节奏在这一部分相比第一部分有了起伏,由缓至急再到缓和,从第十六小节的下行到第十八小节的转调,并在第十九小节中体现出生气活泼的音乐氛围,而在第二十一小节中,音乐的色彩被渲染到最高,接着又转化为缓和与平静。整个音乐的过程就像是作者的内心纠结挣扎的写实,面对如此恬静美好的少女,作者心生欢喜,但是又不知是否应该告知,于是内心便显得很挣扎,正如第二十一小节中音乐节奏的变化一样,色彩的音区发展到最高,就好像是作者正在经历内心的挣扎和痛苦的思想斗争一样,种种纠结与担心使得作者充满了无奈与焦急,最后作者的内心终于平静了下来,没有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情感,音乐的节奏也变得缓和,又回到了第一部分恬静美好的音乐表现上。

乐曲的第三部分是从第二十七小节到第三十九小节,这部分乐曲结构与第一部分的节奏联系密切。第三部分在与第二部分的衔接上,再现了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衔接状态,缓和而速度减慢,音乐则显得更加安静与轻柔,第三十一小节的音乐节奏是根据第一部分中第三小节的音节节奏放缓和而来的,第三十二小节则是根据第十三小节的音节放缓和而来,第三十三到第三十五小节是根据第一部分的第十四小节到第十六小节缓和而来,所以整个第三部分看上去是第一部分的一种延续,但是音乐的表现则显得更加轻柔,甚至到后来越来越轻,越来越让人感觉不到,就好像是作者对于亚麻色头发的少女逐渐淡忘的心理特征一样,由最初的萌动,到内心的纠结挣扎,再到最后的逐渐淡忘,只是远远的望着,欣赏她的美好,却没有想去打扰的意思,表现出一种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内心思想境界。

三 《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和声音乐特点分析

在德彪西的作品《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中,和声的衔接应用占了很大一部分,即使是在此作品之外的其他作品中,也大量存在和声的应用,这似乎成了德彪西音乐的一种特色,而和声本身就是一种原有音乐的升华和突出。

首先,在《亚麻色头发的少女》音乐中,和声的应用使得音乐的色彩传神能力大大提升,一般来说,音乐作品的开头都应该用V-I来确定基本调性,但是在这首乐曲中,德彪西却没有使用这样的方法,而是创新性的用Ⅳ-I下行四度的和声进行,这就打破了传统音乐和声功能的常规进行,淡化了和声的功能性作用,强化和声色彩。

其次,《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的另一个和声特点就是功能性和声和色彩性和声的交替运用,由于德彪西对功能性和色彩性和声的穿插运用,使得少女恬静优雅的形象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更加能凸显作者对少女忽近忽远的心理和那种远观美好的心态,同时,这也是印象派音乐的一个典型表现,这种由功能性和色彩性穿插得到的朦朧美感让音乐的起承转合更加连贯,更能凸显作者对于少女内心想法的变化。

再次,就是德彪西在作品中的平行弦和复合弦的综合应用,这种应用扩大了作品的音域,丰富情感表现层次,增强感染力,把对少女的内心情感表现层层叠叠地突显出来,既没有太大的起伏,也没有过多的渲染,但是又恰好把作者内心对少女感情的流露表达出来,同时也充满了朦胧的感觉。

最后,作品中持续音的使用让作品更增添了朦胧的印象主义色彩,例如,在第二十八到第三十小节中,持续的Ⅳ级和声烘托的却是由Ⅳ级和弦分解出来的主体,增强了和声的色彩性,让少女的形象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更自然也更能突出意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这首乐曲被改编成了不同的器乐演奏版本,让大众逐渐熟悉这首乐曲的同时,也对德彪西的音乐表达方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它用简洁的素材和灵活的音节把少女美好的形态表露得一览无余,而那细腻的音乐表达手法,又给了听众在听觉上的一次联想,作者对少女的情感变化是如何一步步的递进到最后的离开,各个部分间的起承转合恰到好处,在对上一部分音乐的延续后又开始表达新的情感,这种舒适的过度也体现了乐曲结构转换的灵活。整个乐曲的三个部分,从最初第一部分的三度音阶上下行跳跃、音乐节拍由五拍半转为第二部分的四分之三拍到高音区并下行并高八度的音调,到最后三十几小节的渗透运行,音乐整体的轻微转折和连贯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由于德彪西的音乐创作习惯,其作品结构一般比较松散自由,没有激烈的音乐效果对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相对于其他作品的段落连接上显得比较模糊。但是,正是这种段落结构的特点使得德彪西的音乐相对于其他作者作品来说更有创新的特点,他对古典音乐的突破和对新兴音乐简短、领碎化的创作思路,使得《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这首乐曲有了与众不同的生命力,每个部分都像一个朦胧色彩的玻璃片,美好而可爱,虽然拼到一起并不能组成一种传统意义上的整体,但是这种朦胧创新的美感正是时代所需要的,并且是听众想尝试的。

从整个乐曲的曲式结构上看,德彪西的《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的三个部分组成及音乐技巧显得十分简洁,但这种简洁并没有破坏其整体的和谐之美,反而用这种简洁而朦胧的色彩凸显了印象派画作的风格特色,它是印象派画家德彪西的典型代表作之一,即使是现在,作者及这首乐曲带给我们的仍然是对音乐创作的启示与思考。

参考文献:

[1] 郭丽娜:《德彪西〈亚麻色头发的少女〉音乐分析》,《时代文学》(上半月),2010年第2期。

[2] 聂娜:《朦胧的音乐,飘渺的气质——解析德彪西〈亚麻色头发的少女〉》,《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年第8期。

[3] 王甜:《试析德彪西钢琴前奏曲之〈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大众文艺》,2010年第5期。

(李春晓,河南艺术职业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克洛德曲式结构德彪西
最具独立意识的畸形灵魂
身份失焦与生存实验
——《对面的撒旦》的文艺心理学分析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德彪西音乐创作对印象主义绘画的借鉴
压抑下的人性畸变
——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角度解析《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形象
和声曲式分析
浅析女高音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的演唱风格与艺术处理
舒伯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D850)第一乐章创作特点分析
贝多芬《月光》与德彪西《月光》的比较分析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OP.10 No.2 第一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