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翻译作为不同民族之间交往的最重要媒介,使人类社会的交流达到空前的频繁。同时,跨文化交际的发展为研究翻译策略提供了新的视角。该文首先对跨文化交际翻译的概念及原则进行了阐述,其次从文化錯位、身份错位、时空错位、结构问题四方面分析了文学作品中跨文化交际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障碍。随后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建议,以期对文化翻译有所裨益。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翻译 原则 障碍 策略
1 前言
在世界大融合的21世纪,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交际已成为主流,翻译已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文学作品中的翻译所涉及的不仅是两种语言,更涉及两种文化,文化之间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缺乏跨文化意识必然会引起误解,甚至文化冲突,导致跨文化交际不能顺利进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找准翻译策略,力求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展开。
2 跨文化交际翻译的特点
跨文化交际翻译是以跨文化交流活动为目的的翻译,与其说它涉及两种语言,不如说它涉及的是两种文化。跨文化交际是在世界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探索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翻译实际上是一种多层次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要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要遵循翻译的准则。
2.1文化传递
文化传递是文化翻译的基本准则,即要求译语从文化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文化所蕴涵的意义、形式及异域文化特色。它是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关键部分。要准确把握好翻译中的文化传递必须考虑下列因素:不同语域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内容和文化心理。
2.2求同存异
中国文化主要在两方面影响着英语:物质文化方面(自然环境、生产方式、食物、居住方式等)和精神文化方面(政治制度、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教育、宗教、文学、艺术等)由于中西方文化在以上两方面的显著差异,使得英语国家的英语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中国人在接待外宾、外贸洽谈的时候,难免将中国文化渗透到英语中去,在词汇、语法、语篇等各个语言层面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变异分化。在跨文化交际中,采取入乡随俗的原则不一定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而是采用求同存异的原则来理解、包容外来文化。
2.3文化关联
古特认为在翻译中,一是译文要与“译文读者产生充分的关联”或“提供充分的语境效果”;二是译文表达的方式“让译文读者无须付出任何不必要的努力”。此原则下,译者应以“寻求最佳关联”作为翻译的指南。这实际上是关联理论“最小最大”原理(以最小的心理投入获取最大的认知效果)对翻译的阐释。
Sperber和Wilson(1995)的关联理论认为话语的理解是一种包含有“明示”和“推理”两个方面的“认知过程”。关联理论将翻译看成是一种三元关系之间(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明示——推理过程。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译者需要对文化关联采用必要的翻译策略,运用关联理论的原理,将暗含的信息加以明示,从而使交际获得成功。
3 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障碍
3.1文化错位
翻译作为语言之间信息转换的桥梁,不仅是一种符号传递行为,更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传递行为,是跨越两种不同的文化领域的,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首先受到文化的冲击,出现文化错位的现象。这种文化错位现象归因于宗教文化之间的差异,历史文化之间的差异。这些文化因素都会在某种程度上给交际双方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如不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西方人,是弄不明白“鸿门宴(the banquet in Hongmen)”的确切含义的;又如中国儒家的“三纲”、“五常”、“仁义道德”;佛教的“因果报应”以及道教的“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等教条都不同程度地给人们心理上打上了烙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开天辟地的盘古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而西方多信仰基督教,他们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生物和事物都是上帝创造和安排的,所以中国宗教文化的一些说法在欧美文化中很难找到对等的概念,交际时就会出现一些障碍。因此,在翻译时应给予注意,否则很难达成双方文化的交流和沟通。
例如:电影Goodbye,Children 中的一段话:
When the Gestapo chief comes into the classroom asking for Jean Kippelstein, the scared, nervous Julien involuntarily turns and looks at his friend—its a Judas kiss, but an unintentional one. And Jean exonerates him: when he is packing his gear to go with the Gestapo men.
只见盖世太保的头子走进教室,来要让·基普尔斯坦,张皇失措的朱利安不由自主转过脸去看了看他的朋友——岂不正是犹大之吻,但并非存心所为。让并不记恨他:他收拾好东西跟盖世太保走。
如果不懂犹大之吻和盖世太保的由来,就很难理解这部分。
3.2时空错位
在文化大环境之下,跨文化交际翻译过程中的时空错位也是很常见的。跨文化交际翻译中存在着历时性和共时性因素。从历时性的纵轴来看,今人和古人的对话存在一种时间上的错位,从共时性的横轴来看,同时代而不同社会的人之间存在一种空间上的错位。在翻译过程中,目标语中要尽量的保存和体现原来的文化内涵。比方说现在电视上热播的《龙门镖局》,朝代模糊不清不说,而且总会出现21世纪的流行语和现代英语,令人捧腹,此间的笑料就是利用语言交流中出现的“时空错乱”。
3.3身份错位
除此之外,跨文化交际翻译中还会出现身份错位的现象,在翻译过程中改变了作者的行为模式,化为译者的行为举止,改变了翻译中的主权身份。例如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英美联军的媒体使用的是 War with Iraq(同伊拉克的战争),而俄国、中国等反战国家使用的是War on Iraq (对伊拉克发动的战争),体现了对此战争态度的泾渭分明,不容混淆。
3.4结构问题
在跨文化交际翻译过程中,除了错位现象之外,还存在一些较细节的结构问题值得我们注意。比方说中国人在翻译外语时喜欢逐字逐词不加修饰的翻译,这样往往会造成翻译过来的语句冗杂,结构出现问题;又比方说现代社会语言崇尚简单,方便,念起来朗朗上口,但是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很多词语被翻译成目标语后,都显得过于复杂,结构错乱,而且源文化涵义也不复存在;在跨文化交际翻译诸多细节问题当中,也许最令人头疼的问题就是专有名词的翻译,很多专有名词在目标语的翻译中找不到对应的位置,令翻译不能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受到阻碍。
4 跨文化交际翻译策略
跨文化交际翻译要考虑历史、社会背景,要注重文化深层的蕴含,了解语言表层含义的异同之处。译者作为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中介,必须重视两种文化的差异并考虑到文化内涵的传递和读者对该文化的适应性,理解和正确处理文中的错位现象。
(1) 解决文化错位现象的策略
① 异化(Domestication)
异化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提倡保留原语的异国情调,即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与内容。
历史文化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而宗教文化是各民族宗教信仰、意识等所形成的文化,文化因素已成为跨文化交际首要解决的问题。在跨文化交际翻译过程中应注意文化差异,了解语言文化背景,适时采用异化策略。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来看,异化策略保留了源文化的信息,通过直接传递源文化来丰富读者文化及语言表达方式。遵循了跨文化交际翻译过程中文化传递的原则。异化策略有助于文化错位现象的解决。
如《文心雕龙-神思》中:古人云:行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这句是出自《庄子》的一个典故,原意是说:“身在外,心在朝”。可译为:An ancient said, "My physical form is on the sea; my heart lingers in the court."
但是异化法对译者理解源文化的能力提出了过高的要求,有时会由于异化的信息量过大而影响译作的可读性。
② 淡化(Understatement)
淡化是指文化意义的淡化,即在语际转换中将文化形象消除。比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果用模仿法翻译会显得冗长拖沓,对不了解中国文化背景的读者来说也无法产生这层预设,因此淡化为“each of one shows his true worth”。再如,《红楼梦》第十六回中,凤姐说了句自谦的话“人家给个棒槌,我就认作针”,这句话存在着谐音词语,霍克斯只能舍弃文化形象淡化地处理为“get hold of the wrong end of the stick”。又如对传统“剥削”的说法,通常改成“管理利润”或“投资分成或效益”等。这也体现于国际接轨的新概念,又如资本家也改成企业家或是金融家等。
③ 移译(Image-translation)
它是指在翻译时把原文词语全部或部分原封不动地译入目的语中。如中国古代诗歌或唐诗中的鸟兽鱼虫草木等,其中有“硕鼠(big rats)”,“苛政猛于虎(Tyranny is fiercer than a tiger)”等特殊文化意义。不同的民族对一些具有文化义的动植物词的属性和特征的认识有不同,出现许多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隐喻现象,使英汉语中的某些词语产生了褒贬、好恶等浓郁的感情色彩,翻译中译者的语言风格、个性审美偏好、文化底蕴等对译作都有影响。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可译为:This ancient rampart on its western shore, is Zhou Yus Red Cliff of three Kingdoms fame;又如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可译为:I dream of Marshal Zhou Yu his day With his new bride, the Lord Qiaos younger daughter.
④ 模仿(Imitation)
就是用目的语模仿(复制或移植)原语的文化信息,这与传统中的直译大体相似。这种方法有利于两种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互补,比如“Crocodiles tears”译为“鳄鱼的眼泪”,“白色污染”译为“white pollution”,“黑马”译为“dark horse”等,在中国有句习语叫“瞎子点灯白费蜡”,可以采用模仿法译为“as useless as a blind man lighting a candle”。这种译法一方面完整地保留了原文的文化信息,同时也传达了原文的信息,预设相似的文化内涵。
由于文化差异,隐喻的含义难以为目的语读者所理解,附加解释、注解。特别是有些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典故。
⑤ 变通(free translation)
它是意译法的一种。例如汉文化中特有的词语隐喻意义,读者无法从喻体形象联想其喻义,在翻译时只能译出其喻义。如四婶翻译成Aunty Sishen;中国古代官员的护官符译成official charm。
例如:《鹿鼎记》的章回標题:“纵横钩党清流祸峭茜风期月旦评”可以这样翻译:“Prologue—— in which Three Ming Loyalists discuss the Manchu Persecution the Ming History, the Beggars Guild, and the Triad Secret Society。”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文化错位现象的解决是一个难点同时也是重点。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汉语的翻译可以说是比较难解决的一个方面。采用异化、淡化、移译、模仿、变通的翻译策略,把握文化关联原则,简化古汉语被翻译的程序,使中国古典文化很好的被理解被接受,同时也使中国古典文化融入到世界文化中去。
(2) 解决时空错位现象的策略
时空错位混淆了古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以及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时空错位是文化错位的变节。在解决文化错位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解决时空错位现象。比方说将一首古诗词译成英文,这既需要理解中国古典文化,又需要进一步跨越时空译成目标者所理解的语词语句,同时还要保留原诗词中原本的意向和意义。
加译策略是比较熟悉普遍的解决时空错位现象的技巧。加译就是把原文的隐含意义或句子成分等内容用显现的语言表达出来。表面上,它可以使译文多一些原文中没有的字句,但是在句义转达上,却并非添枝加叶。加译的目的是克服时空障碍与文化障碍,贴近原文,更加准确的表达原文的信息内容。
除此之外,异化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也利于减少时空错位现象出现的次数。比方说将古汉语翻译成英文,这就要克服双重的时空障碍。几千年前的汉语和今日的白话文虽然都是属于汉语,但是毕竟差别很大所以,有必要先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既先完成语内翻译,再做语际翻译,即翻译成目标语。就文化的内涵而言,在目标语中尽量的保存源文化内涵,不能出现古装戏中那种英文和汉语夹杂的现象。
(3) 解决身份错位现象的策略
身份错位也是在文化错位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对身份错位现象的解决常常采用归化策略。归化是以目标语文化为归宿,主张在翻译中运用目标语文化易于接受的表达法,使译文更通俗易懂,更适合于目标语读者,归化翻译策略将源文化完全纳入读者文化的系统,无论在表达方式、遣词造句,还是行文风格等方面,都应与读者文化相一致,避免文化冲突。
归化法易于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身份错位现象,比方说西方人经常会说“You are a lucky dog”,在西方可以用狗来形容任何人。但如果目标对象是中国人,译者不能翻译成“你是一只幸运的狗”,而要译成“你是一个幸运的人”。
但是由于归化法过分强调将原作完全纳入译作读者的文化范畴,轻视源文化对读者文化的借鉴作用,忽视两种文化之间的可理解性和可融合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不同文化间交流的顺利进行。所以采用归化策略的同时要遵循求同存异原则,多多包容外来文化。
(4) 解决结构问题的策略
① 逆向翻译(Reverse translation)
对于跨文化交际翻译过程中出现的结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逆向翻译的策略解决结构与语序的问题。也就是把英语中有些结构或表达方式转换成与原文字面意义相反或结构相反的汉语,才能达到与原文等值或近似等值的效果。逆向翻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意义上的逆向,即将正面表述译成反面表述,或是将反面表述译成正面表述;二是结构或表述顺序上的逆向,即将英汉语言顺序或结构颠倒。有些翻译按正面表述不能忠实地表达原义,而反面表达或颠倒原语顺序进行翻译则可以反映原语的真实意义。例如: (1) 丘吉尔在对德作战时说的一句话:At all costs time must be gained. 它可翻译为:“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争取时间。”(2)I was singled out for attack as the Crown Prince of Keynesism. I was greatly pleased and hoped that my friends would be properly resentful. 它可翻译为:他被(保守分子)挑了出来,作为凯恩斯的头号弟子加以攻击。我对此感到非常欣慰,并且希望我的朋友们不要过分地愤慨。这里把properly逆向理解为not excessively, 译成“不要过分地”。
② 零翻译(zero translation)
对于冗杂的语句,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采取零翻译的策略以方便现代人的用语习惯。
随着世界各国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娱乐经常可以碰到以下词语,如IT, GDP, CPI, APEC, CPU, DVD, WTO, MTV, TOFEL, GRE, MSN, IP, NBA, BBS, MP3等,此类外来词语被人们直接拿来用在汉语当中。我们通常将这种现象称为“零翻译”。国内最早提出“zero translation”概念的是杜争鸣(2000),他认为“零翻译”就是“不译”。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邱懋如(2001)认为“零翻译”包含两层意思:(1)原文中的词语故意不译;(2)不用目的语中现成的词语译原文。在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译成英语时,采取“零翻译”措施能够有利于国外了解中国的文化,比如将“饺子”直接译为“jiaozi”,这可以让外国人摆脱自己的传统认知习惯,而是直接接受汉语的表达。
③ 借用(borrowing)或同化(assimilation)
即采用原语表达方式。如:拼写,音译,句法,转化拼写。常出现英汉并用现象。借用中也采用音译(transliteration)手段。如对中国文化中许多人名、地名、专有名词及特有的词语,在英语中没有对等词,若不能加注释就可用拼音表达,以保持其特色。这样就可以很好地解决专有名词找不到对应目标语的现象。
④ 创立新元文化(New establishment)
世界文化全球化引发新概念。例如有中国特殊国情的词语,如:“三通(three exchanges-the exchange of mails,trade and air and shipping services)”、“白条(IOU note)”、“两个基本点(two focal points)”等。
结构问题更是文化错位现象的具体表现,因此在跨文化交际翻译过程中,中国文化在包容外来文化的同时,创立属于自己的新元文化,保留传统文化特色。
5 结束语
翻译文学作品在选择翻译策略时,应随着原语文化在世界中的地位及内部结构的改变而改变。在经济全球化和多元文化背景下,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跨文化交流,解读文化差异的密码,与国际接轨已是大势所趋。翻译的主体、客体、环境都包含了目的语民族的文化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一个民族的文化地位以及翻译文化在该民族文化中的地位也有所不同,翻译策略也要随之改变。在不同语言文化的撞击中,译者需始终保持敏锐的跨文化意识,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适当的将归化和异化等翻译策略相结合,通过翻译使世界文化产生双向或多向交流,并促进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人們之间的沟通与理解,最终实现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 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6
[2] 蔡翔. “零翻译”对文化的冲击和应对策略 [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1(3)
[3] 胡庚申.翻译与跨文化交流:转向与拓展——首届海峡两岸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研讨会论[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 季羡林.中国翻译词典 序[J].中国翻译,1995(6)
[5] 李少华.英语全球化与本土视野中的中国英语[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6] 施加胜.中国古典外译:“逆向翻译”与“直接翻译” [J].济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杨可心,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