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支撑下的诗意书写

2014-06-30 21:43韦华
作家·下半月 2014年8期
关键词:艾丽丝沃克意象

摘要 艾丽丝·沃克的《父亲的微笑之光》不仅保持了作者作为“黑人妇女的辩护士和发言人”的战斗精神,而且在艺术表现上进行了诸多突破。她对意象的选择和运用不仅彰显了作品诗歌般的情感力量,也巧妙地透视出作品的深层意蕴。

关键词:艾丽丝·沃克 《父亲的微笑之光》 意象

有时某部文学作品的问世,显得如此特别,足以使我们怀疑荣格的观点:“意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潜在的幻觉然后使之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不经意地,突然地闪现在人的思想之中”。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Alice Walker,1944-)1998年创作的小说《父亲的微笑之光》(By The Light of My Fathers Smile)就是一部这样的作品。该作品是由47个长短不一的“碎片”组成,叙述视角不断变化,叙事线条不停中断;然而通过作者精心撷取的意象,在讲述一个家庭跨越40余年的悲欢离合的同时,却避免了以往元小说“拼贴画”(collage)写作过度随意和情感零度的痼疾,字里行间充溢着真挚的情感,具有一种诗歌般震撼心灵的力量。

一 歌唱意象

众所周知,歌唱是非洲居民在缺乏文字的时代借以保存和传承文化的主要手段,因而在非洲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而对于美国黑人而言,歌唱也是他们抚慰备受煎熬和摧残的心灵良药。美国民权运动开展以来,歌唱作为黑人文化的声音倍受黑人作家关注,它成为去国离乡的非洲人寻根追梦、找寻自我的符号线索。在《父亲的微笑之光》中,沃克也把歌唱作为了核心意象,把它作为鼓励黑人女性反抗种族歧视和父权社会,努力寻找自由和幸福的动力。

卡罗尔·吉利根在其专著《不同的声音:心理学理论与妇女发展》中谈到“发出一种声音”对确立主体性的重要性:“发出一种声音意味着是人类。有什么东西要说,意味着是一个人。但是,讲话依赖于倾听和被倾听,它是一种强烈的关系行为。”露丝·伊里盖蕾也认为:有了声音便有路可走。然而,自从古希腊神话中的菲罗墨拉被特柔斯残忍地割去舌头,沉默似乎成为男权社会中对女性的一种规约。长久以来,男人们惯于发号施令却不肯倾听;妇女,尤其是黑人妇女,处于被动的失语状态。丧失话语权,也就意味黑人女性主体地位的丧失,用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先驱赫斯顿的话说就是“黑人女性成为世界的骡子”。《父亲的微笑之光》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母亲兰莉在丈夫毒打女儿时无助的嘤嘤哭泣令我们痛心异常。

沃克曾说:“因为我是黑人,我是女人,因为我在贫苦中长大,因为我是南方人……我对世界的看法跟很多人对世界的看法很不一样。我对社会只可能有非常激进的观点……我对事物的看法可以帮助人们明白哪些东西需要改变……”。从此目的出发,沃克不只是简单地揭示黑人女性蒙受的不公待遇和苦难,她还要探讨女性争取独立自主的方法,挖掘她们沉默中隐含的声音。因而“歌唱”又一次被关注。在歌唱时,女性可以摆脱种种束缚,以自己独一无二的声音去展示个性,抒发情感,表现自己的爱与恨、哀与乐。换言之,歌唱对她们意味着一种自由。麦格德琳娜被父亲毒打后就经常哼唱蒙多人的启蒙歌。成年后,她是这样解释这么做的原因的:“我以前老唱它,老哼它,把老爸气疯了,这也是我爱唱它的原因之一。”可见,歌唱是女儿反抗父权,争取自己话语权力的一种方式。

然而歌唱不只是女性的反抗手段,它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主要途径之一。蒙多(Mundo),西班牙语,意为“世界”。这个在美国内战时逃到墨西哥,由印第安人和黑人的混血后裔组成的小部落,虽然物质匮乏却过着“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生活,体现了沃克对美好社会的想象。蒙多人虽然颠沛流离,却仍然保持了自己一直信奉的民族文化。歌唱就是他们传承自己文化的手段,歌唱也是他们交流情感的主要方式。男女欢会时,他们歌唱;生离死别时,他们歌唱;儿女对父母表白心愿时要歌唱,父母祝福儿女时也要歌唱。在纯朴的歌谣中,蒙多人的世界得以敞开。沃克选择了马努列多这名男性充当了这部小说中的启蒙者,安排他教会麦格德琳娜和鲁滨逊先生唱启蒙歌,再次张扬了歌唱的意义。

少女麦格德琳娜身处这个纯朴透明的部落,本能地感到自己与蒙多人有着同样的褐色皮肤,同样大胆、冲动的黑眼睛,是那么的亲近,于是她——一个来自发达国家的“牧师”的女儿,爱上了在父亲眼中落后愚昧的蒙多少年。当她被父亲毒打后,便自然地选择了歌唱。她,整天哼唱着“父亲的微笑之光”,不仅仅是为了抗议,实则是发出绝望的呐喊和哀怜的请求,希望父亲能理解并倾听她的声音,去热爱并祝福她所爱的人。可见,歌唱还是希冀被倾听,渴望沟通的表现。

而曾经漠视长女心意的鲁滨逊先生生前一直苦于没法和她和解,最终抱憾终生。死后,他通过向马努列多学唱启蒙歌,也就是麦格德琳娜总是哼唱的那首歌,理解了歌谣的内涵,才找到了症结所在,通过努力,终于达成所愿。

上文多次提及的这首启蒙歌,名为《过河之歌》,在小说的第二个片段《麦克道克》中首次出现,至倒数第三个片段终止,分别通过麦格德琳娜、瓦努列多和鲁滨逊先生的几次歌唱,片段式地逐渐呈现,直至完整明晰。可以说,“歌唱”这一意象,贯穿小说,从始至终。

二 月亮意象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月亮这一自然天体意象,作为引起读者心理体验和文化回忆的符号,可谓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最爱。在西方很多作家的笔下,常常见到它活跃的身影。举其荦荦大端,莎士比亚、劳伦斯、夏绿蒂·勃朗特等人的创作可谓著名。月亮意象也出现在沃克的这部小说中,但是引入的方式却不同寻常。

“父亲的微笑之光”即小说的篇名是何涵义?这或许是每个读者萦绕在脑海的第一个疑问。当麦格德琳娜反复吟唱“父亲的微笑之光”,我们才发现可以深入探求其涵义的途径。直到第45个片段,沃克通过鲁滨逊先生学唱《过河之歌》,才向我們揭示了答案。小说写到:当学到启蒙歌的最后,出现了“Por la luz de la sonrisa ?de mi padre”意为“父亲的微笑之光”,父亲对此深为不解,甚至调侃“眼睛有光,牙齿可没光”。通过马努列多的解释,我们知晓了这句歌词的由来。这句话的意思是“微笑就像高高悬挂在夜空的一弯新月”。原来在蒙多人的居留地仰视夜空,新月好似一只碗或一条船,又像是黑色脸庞上的一个微笑。就这样,沃克巧妙地将“月亮”这个意象引入到小说中,既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又避免了多数作家细致绘景的老套。

众所周知,在多数语言和文化中,月亮都是女性的象征,与女性息息相关。如在希腊神话中无论是代表新月的福碧、代表满月的赛勒涅、代表弯月的阿耳忒弥斯,还是代表冥月的赫卡忒都是女性。在基督教的绘画中,圣母玛利亚也常与月亮在一起,她站在月牙上或坐在月牙状的宝座上。

于是出现在西方作家笔下的月亮意象多数沿袭了这

一观念,为沃克所欣赏的夏绿蒂·勃朗特就是如此。在其

《简·爱》中,夏绿蒂就用月亮象征了同名女主人公的爱情之路。月亮第一次出现在简与罗切斯特不期而遇的那个晚上,月亮随时变得明亮,预示着她的生活会越发美好。接下来,用“月牙宽展为满月”象征简对男主人公的爱情在潜滋暗长;第三次描绘的月亮像水晶般皎洁美丽但却显得极其虚渺,预示着他们的爱情将遇到障碍;最后,在婚礼前夕,又用月亮血红如血的恐怖景象为简的婚姻受挫埋下伏笔。被沃克亲切地称为“文学之母”的佐拉·尼尔·赫斯顿在其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中也对月亮意象作了相似的处理。她运用月亮象征主人公珍妮(经历了多年的不幸婚姻)第一次体会到渴盼已久的男女平等时的幸福感受。

然而,通过沃克的这部小说,我们看到:在蒙多人的文化里,月亮不仅与女人息息相关,而且也与男子密不可分。这是因为月亮的圆与亏和女性的情绪和欲望相关,而崇拜、尊重女性的蒙多男人要通过观察月亮来选择与女人亲热的时机。另外,月亮还是男女真挚爱情的守护者。它有时像船,有时像碗,微笑着把月光洒向相爱的人们。“当你正在热恋,前去与爱人相会,共享鱼水之欢的时候,你会想起月亮像慈父一样,正在高兴地望着你。”客观地说,把月亮和男子联系起来,并不是沃克的首创。考察世界多数神话中的月神演变过程,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月神最初是以男性神的形象出现的,然后女性月神才悄然兴起,如在巴比伦,从公元前一千八百年起,西恩这名男性月神就被崇拜,然后才被女性月神伊什塔尔逐渐取代。但是,有趣的是这些月神的原初形态往往是阴阳合一、亦男亦女的。如人们赞美西恩时会称之为:“万物之母,众神之父”,赞美伊什塔尔时则说:“哦,我的男神吆,我的女神吆?”。在埃及,月亮女神伊希斯的初始形态之一也是伊希斯—奈特的双性同体的形象。

不难发现,沃克是继承了远古神话中“月亮与男子有关”这一观念的。但是她并没有像一些女性主义作家如法国的埃莱娜·西苏那样,运用“双性同体”概念去试图消解男女的差别与对立。而是通过女性的中介,把月亮与男性联系起来,展示了月亮对于两性和谐的意义。换言之,沃克并没有消弭男女之间的界线,而是承认男女有别,并透过蒙多人投射了这一观念:“我们只知道男女平等,正如老人们讲的,他们有不同的美”。此外,沃克崇尚自然而真诚的性爱关系,借用她在小说题记中的话就是:性爱“是一直被藏在黑暗中的一个光源”。上述种种或许可以解释沃克在其著名的散文——《寻找母亲的花园》中深情表白:“热爱月亮”的原因。

三 结语

爱德蒙·威尔逊曾经这样评述诗人的工作:“诗人的工作是找寻、创造一种能表达个性和感觉的特殊的语言。这种语言能表达非同寻常的、转瞬即逝的和朦胧含混的东西,直接表述或描述所不能传达的东西。这就需要用象征的语言:一系列的字词或意象向读者暗示其意蕴。”沃克为这部小说所做出的努力,恰好验证了威尔逊的观点。她运用诗人的灵性在黑人女性生活中采摘、播撒,而这些种子在其小说中吐露着芬芳。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元小说理论研究》(项目编号:12C038)和黑龙江省教育厅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美国黑色幽默的元小说创作》(项目编号:1254GG067)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瑞]荣格,冯川、苏克译:《心理学与文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2] [美]卡罗尔·吉利根,肖巍译:《不同的声音:心理学理论与妇女发展》,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3] [美]苏珊·S·兰瑟,黄必康译:《虚构的权威——女性作家与叙述声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 Reginald Martin:Ishmael Reed and the New Black Aesthetic Critics,Macmillan Press,1988.

[5] Alice Walker:Revolutionary Petunias and Other Poems.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73.

[6] [美]爱丽丝·沃克,周小英译:《父亲的微笑之光》,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7] [德]汉斯·比德曼,刘玉红等译:《世界文化象征辞典》,漓江出版社,2000年版。

[8] 杨慧:《從月亮神话看性别本质主义》,《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9] Alice Walker:In Search of Our Mothers Gardens,Harcourt,Brace Jovanovich,1983.

[10] Wilson Edmund:Axles Castle,Flamingo,1984.

(韦华,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艾丽丝沃克意象
抚远意象等
未来科幻城
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哥特元素探析
燕南飞
快递爱情
艾丽丝·门罗小说《忘情》中的图书馆意象
世上最美丽的吻
世上最美丽的吻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