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尼·莫里森的黑人女性书写

2014-06-30 21:43陈杏
作家·下半月 2014年8期

摘要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作品是美国黑人女性书写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美国黑人女性书写入手,运用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方法,分析研究莫里森小说的创作主题,发掘其作品的黑人女权主义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

关键词:黑人女权主义 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黑人女性

随着美国多元化社会的发展,美国少数族裔——非裔美国人在社会舞台上越来越引人注目,非裔美国黑人的书写也日渐成为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关注的焦点之一。关于美国黑人女性书写的女权主义思想研究在文学评论方面是一个较为新鲜的课题。本文以黑人女性中的桂冠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为研究对象,运用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研究分析莫里森书写中的主题,试图发掘其作品的黑人女权主义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

一 黑人女权主义批评与黑人女性书写

18世纪中后期,美国黑人女佣发表了诗集《宗教和道德诗歌集》(1773),开启了美国黑人女性的书写传统。半个世纪之后,1831年,玛丽亚·斯图亚特发表了《宗教与道德的纯粹标准——我们必须构建的基础》。1861年,哈里亚特·雅各布斯发表了《一个奴隶女孩的生活轶事—— 一个她自己书写的故事》,此文本“引发了当代黑人女性书写”的许多话题。20世纪黑人女性书写的代表有托尼·莫里森、艾丽丝·沃克、格温多林·布鲁克斯、妮基·乔万尼等,她们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有:美国黑人妇女的社会地位、自我身份、家庭关系、社区互助、姐妹情谊等。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玛丽亚·斯图亚特、玛丽·麦克利尔德·白求恩和南妮·海伦·巴拉斯等为代表的黑人知识女性既反对种族主义又反对性别主义,是黑人女性文学的先行者;同时,她们还热心兴办黑人教育、推动了黑人女性的成长,促进了20世纪黑人女权主义的产生;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过数代黑人女性的努力,黑人女权主义和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发展成熟应运而生。

黑人女权主义是继女权主义和黑人权利运动之后产生,是黑人女性为推翻性别、种族、阶层和文化等多重压迫而兴起的思潮。美国黑人处在社会的最边缘,被女权运动和黑人權利运动双双忽略。女权运动解放了白人妇女,而黑人妇女面对的依然是贫困、不同等的薪酬;黑人权利运动为黑人男性争得了机会,留给黑人妇女的依然是性别压迫。1974年,美国黑人女权主义组织成立,芭芭拉·史密斯在起草《黑人女权主义宣言》时提出“消除种族、性别、异性恋、阶级等方面的压迫”。著名黑人女权主义批评家认为黑人女权主义是“铲除统治性意识形态下西方文化中长期存在的性别、种族、阶级问题的一种承诺”。曾担任美国全国女性研究会主席一职的贝弗莉·盖·谢夫特沃是当代著名的黑人女权主义批评家,她认为黑人女权主义批评主要包括:黑人女性遭受多重压迫,倍受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的迫害;黑人女性的问题和关注点不同于白人女性和黑人男性;黑人女性同时要为性别平等和黑人解放而斗争;处于社会最边缘的黑人女性在与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的长期而艰苦的斗争中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同时以文学的形式得以书写。由此可见,当代黑人女权主义批评既是前辈黑人女性书写、流血斗争得来的成果,是黑人争取生存权和话语权的产物,也是后继黑人女性书写的重要源泉。托尼·莫里森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黑人女性的重要代表之一,在黑人女性书写方面取得了令世人嘱目的文学成就。

二 托尼·莫里森的黑人女性书写与黑人女权主义批评

20世纪70年代黑人女性文学创作迎来了整体振兴,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黑人女作家。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黑人女性书写进入了辉煌阶段,黑人女性的社会地位进入关注的焦点,黑人女性创作了大量的优质文学作品,向世界发出了强大的呐喊声。黑人女性文学的这一繁荣时期被誉为“黑人女性文艺复兴”,托尼·莫里森就是这一阶段的杰出代表。莫里森及其黑人女同胞的优秀文学作品也为黑人女权主义批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之实现了又一次飞跃。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批评鼓励黑人女性,“我们必须发出自己的声音,打破长达几个世纪的沉寂,不仅要把苦难和仇恨写出来,更要把我们中间的友善、经久不衰的爱写出来”(艾丽丝·沃克)。莫里森正是这样,通过黑人女性的视角关注和反映黑人女性的经历和感受,通过文学创作实现了黑人女性书写与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融会贯通。在主题方面,莫里森把黑人女性和黑人整体放在叙事中心,着力描写黑人特质,重塑黑人女性形象,重建黑人民族文化;在语言风格方面,莫里森创造性地使用黑人口语,捕捉到了黑人民族语言的优美。莫里森曾明确表示,“我之所以选择书写黑人是因为我被激发着要去写黑人。我们是人,而非外来人。我们生活,相爱,然后消亡。”

莫里森虽然没有公开声明自己是黑人女权主义者,但她的作品的主题却不折不扣地反映了黑人女权主义思想。小说里的黑人妇女们刷新了美国黑人女性形象。

三 托尼·莫里森书写的主题研究

1 黑人女性形象

在早期美国白人的文学作品中,黑人女性总是以丑陋的形象出现:白人家里顺从、听话的“保姆型”;“力比多”过盛的“荡妇型”;饶舌的“悍妇型”;等等。黑人女权主义者反对把黑人女性妖魔化,认为黑人女性不应该被“矮化”,应以饱满丰富的人物形象来塑造。莫里森的《秀拉》里,秀拉是一个有独立思想、一反传统的判逆者。在短短的生命历程中,秀拉大胆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坚持追求自我和自由;秀拉右眼上的胎记被好朋友看作一朵美丽芬芳的玫瑰花。《秀拉》记录了黑人抗争求生、张扬个性的开始。《宠儿》中的塞丝反对邪恶的奴隶制度。《所罗门之歌》中的派拉特信奉非洲的古老神灵,是非洲传统文化之根的象征;她虽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却能坚持歌唱,坚守黑人文化传统,是家庭的顶梁柱,黑人民族交化的呵护人和继承者。《爱》中的厨娘L(love的首字母)全知全能,既是科西家族食物的供给者,又是整个家族的拯救者。

2 母爱主题

黑人女权主义者认为,母亲和母亲价值应该受到极大的重视和尊重,“母性代表着成熟,代表着女性职能的实施”,是黑人生命延续和黑人文化传承的基础。托尼·莫里森在《宠儿》中描写了黑人奴隶母亲塞丝和女儿宠儿之间深厚却又痛苦的爱,赞扬了母爱的伟大和母性的力量。女奴塞丝在逃亡路上亲手杀死了自己心爱的女儿,为的是避免女儿遭受自己经历过的不堪忍受的苦难。这只可能出自于至真至爱的母亲情怀,是爱到极致貌似畸形的绝望之举。18年后,宠儿的灵魂重返阳世寻找母爱,塞丝认为宠儿“鬼魂”的魔力大不过自己的母爱,把她看作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部分”,愿意把一切都贡献给她,用生命守护自己的孩子。此外,塞丝还发现她和阿妈身上都有十分相似的文化符码,决心一定要把阿妈的非洲文化继承下来并且传给后代。塞丝和无数个黑人母亲就是这样用自己的痛苦和牺牲抚育了下一代,守护和传播黑人民族文化。

3 姐妹情谊

美国著名黑人女权主义批评家贝尔·胡克斯认为黑人女性之间的共同经历使她们患难与共,互相扶持。美国黑人女作家们都在作品中不惜笔墨描写和抒发黑人姐妹情谊,把它放置在书写的重要位置。姐妹情谊与美国黑人女性密不可分,不仅不可避免地被烙上种族、阶级的印记,而且毋庸置疑地被植入文化元素。托尼·莫里森在《秀拉》、《天堂》和《爱》等小说中都探讨了黑人女性之间深受种族、性别和阶级影响的姐妹关系,肯定了女性间的友谊和关爱对个体心灵成长的重要帮助作用,以及对群体力量凝聚的重要促进作用。《秀拉》中的秀拉和奈儿既非白人又非男性的身份经历让她们一见如故,两人“合而为一”“互为补充”,共同经历了各种磨难,秀拉为保护奈儿不惜自残,奈儿最终认识到秀拉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

4 家庭与社区关系

黑人女权主义批评者对黑人女性的婚姻、家庭状况及其与社区的关系非常关注,认为黑人家庭和社区的关爱与和谐对黑人女性的生活有极大的影响作用,由家庭和社区构成的社会生态环境为黑人女性行使传承黑人文化的使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系统。莫里森在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里就向读者展示了家庭及黑人社区的力量。小女人公佩科拉的父母都存在人格缺陷,无法给女儿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不可能给予女儿健康的精神食粮。当家庭遭受意外无处存身时,并不富裕的社区邻居麦克蒂尔一家雪中送炭伸手相援,使佩科拉感受到爱的温暖。《天堂》里西进的黑人两度建立纯黑社区,虽然封闭、孤绝,却使黑人文化得以保留传承;可比拟为小社区的女修道院为黑人妇女提供了栖息之所。《所罗门之歌》中原本背离传统精神堕落的奶娃在南下寻宝时得到社区同胞的指引了解了本民族的文化,在大家庭成员姑姑派拉特的引导下回归传统,成为黑人文化的继承人。

5 黑人文化传统

黑人文化传统如同一条川流不息的大河给黑人女性书写提供了用之不尽的源泉和多滋多味的营养。托尼·莫里森的父母都擅长讲黑人民间故事和非洲黑人祖先的神话传说,这个坚守黑人民族传统的家庭给予了她丰厚的民族文化素养,使她与民族文化传统之间存在某种契合,使她在书写民族传统文化时能感受到快乐和力量。莫里森把黑人民间故事、神话故事、非洲民俗等要素编织进自己的文学作品,凸显了黑人传统文化之魅力和韵味。《所罗门之歌》中非洲祖先会飞,他们张开双臂驾驭大气,飞回故里。飞翔象征自由,意味着美国黑人在取得身体自由之后又逐步获得精神自由。《宠儿》里融進了大量的非洲黑人文化中的超自然元素。塞丝还阳的女儿宠儿完全是一个超自然的存在,她集鬼魂、魔鬼和魔力于一身,现身于河水,最后又消失在森林里,是美国黑奴史上所有惨死的冤魂的缩影。莫里森的大部分作品,《秀拉》《天堂》《爵士乐》《宠儿》《所罗门之歌》《仁慈》等,都有关于黑人祖先不朽的神灵的描述。非洲黑人的宗教观和家庭价值观对莫里森的写作都有很大的影响,非洲文化的黑色之根使莫里森的作品活力四射,而莫里森的作品也向全世界展示了美国黑人文化斑斓的色彩和嵩高的价值。

1993年获得诺见尔文学奖的托尼·莫里森是当今世界文学领域中一颗璀璨的名星,也是非裔美国作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位黑人女性。莫里森从黑人女性的视角观察和思考美国黑人族裔在白人主流社会中的从属生活状态,饱含民族深情书写了非裔美国人的喜怒哀乐和爱恨情仇。她的著作虽然应归属于美国黑人文学领域,但其作品内涵和影响已经远远超越了种族和阶级界限。莫里森的书写依托非裔黑人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将黑人女性的独特的生活经历、黑人文化、黑人音乐和黑人土语融入文学文本,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美学韵味,使美国黑人女性书写达到了一个新高潮,从而推动了黑人女权主义思想的发展与传播。

参考文献:

[1] 贝尔·胡克斯,晓征、平林译:《从边缘到中心:女权主义理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 嵇敏:《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批评概观》,《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3期。

[3] Davis,Angela.1989.Women,culture,and Politics.New York:Random House

[4] Morrison,Toni.1973.Sula.New York:Alfred A.Knopf

[5] Morrison,Toni.1977.The song of Solomon.New York:Plume

[6] Morrison,Toni.1988.Bloved.London:Pan Books Ltd(Picador edition)

[7] Morrison,Toni.1994.The Bluest Eye.New York:Plume

[8] Morrison,Toni.1999.Paradise New York:Penguin Putnam Inc

[9] Morrison,Toni.2005.Love.New York:Vintage International Vintage Books

(陈杏,河南警察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