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演歌看 “日本之心”

2014-06-28 07:52熊辉
考试周刊 2014年26期
关键词:物哀

熊辉

摘 要: 演歌多数是描写世间的男女悲情、喜怒哀乐,并配以哀怨的旋律,被公认为“日本之心”。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它深入人心,最终走上和民众的日常生活、情感相结合的道路。但与之相对,还是有很多外国朋友,甚至是部分日本年轻人对演歌这种传统文化比较陌生。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取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阐明演歌与日本的紧密联系,分析得出:演歌不仅表达了日本人追求瞬间美、物哀的思想,还深刻地体现出了日本的海洋性,内外结合的文化吸收方式,以及政治与文艺相脱离的文化背景。

关键词: 演歌 日本之心 物哀 海洋性 民族心理

演歌是“演说歌”的缩略语,多数是描写世间的男女悲情、喜怒哀乐,并配以哀怨的旋律,被公认为“日本之心”。它是明治时代自由民权运动的产物,也是古代日本大众向藩阀政治提出批判或政治主张的一种宣传手段。

一、演歌的概述

(一)演歌的历史

演歌是明治时代自由民权运动的产物,最初诉说了从明治初期时代到昭和中期世间人类的内心,对政治批判的内容居多。正是因为对政治的讽刺较多,所以其更多的被称为“演说”,直到19世纪末期,“演歌”才逐渐代替“演说”的称呼。然而,昭和3年,日本迎来外资碟片公司的注入和新式录音的新时代,藤山一郎最初表演的“流行歌”这一新型表演形式独占大众音乐世界,“演歌”曾一度退出了音乐界的舞台。战后,藤山一郎的隐退直接导致“流行歌”音乐性的瓦解,与演歌曲风相似的曲目开始出现,八代亜紀、森昌子等诸多歌手将演歌重新展现在日本大众面前,大家为之熟悉的《北国之春》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21世纪,演歌成了日本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具有浓厚和风特色的表演形式。

(二)演歌的特征

演歌所使用的音阶多取自于日本自古以来的民谣,且五音音阶较多。由古贺正男创造,综合了江户时代日本民俗艺人的唱腔风格。演歌的演唱者尤其是女性,在表演演歌时,必须感情丰富,而演歌内容多与民俗民风相关,演唱者在歌唱时大多着和服。

演歌歌词的内容多与“海”、“酒”、“泪”、“女”、“雨”、“北国”、“雪”和“分离”相关,抒发了成年男女间悲切的情爱与忧愁。吉几三的《雪国》就是极具和风代表性的演歌作品。

二、日本人和演歌

(一)从演歌看日本人的性格

1.强烈的爱乡之心

在日本,将地名作为歌曲曲目的演歌数不胜数,世界其他国家无可匹敌。从这点来看,我们不难看出日本人强烈的爱乡之心。大都市东京、大阪、横滨、博多自不必说,像长崎、函馆这样的二级城市和知床、伊豆、热海这些具有特色的城镇也具有很高的人气。

日本人的这种爱乡之心在很久以前就感染到了中国。比如《支那的夜》、《上海卖花女》等歌曲多与中国地名有关。这些歌曲旋律极其优美,改编为中文歌曲后,在台湾地区广为传唱。

2.喜怒哀乐的表达较多

日本由于地窄人多,资源严重匮乏,男子为了事业不得不在外打拼。一旦出海就不得不离开故乡,歌词中出现了分别、一个人的旅行等表示哀伤的内容。以“旅”为中心的歌曲很多,如:《旅之夜风》、《旅姿三人男》、《旅笠道中》等。人在外漂泊,在外住宿就不可避免,所以歌名中将“宿”作为曲目的歌曲也不少,如:《女之宿》、《湖畔之宿》等。当然,歌词中也经常会出现船的汽笛、吉他等字眼。

3.对气候季节变换的敏感

日本人由于出外拼搏的孤独,变得多愁善感,甚至对气候的变换也更敏感,因此与“雨花鸟风月星雾”相关,特别是雨、阵雨的演歌很多。如:雨的慕情、雨之港、伊豆的雨、冰雨、风雪、细雪、荒城的月、花、心花、花与蝶、流星等。

(二)从演歌来看民族性

1.追求一瞬间的美

日本人喜欢樱花,也喜欢夕阳。正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所述,夕阳与樱花一样,都拥有一瞬间的美丽。樱花尽情绽放后立刻凋落,这正契合了日本人一生中追求瞬间美的民族性。演歌中,与樱花、夕阳相关的歌曲广为人知,如:夕阳的山丘、晚霞等。

2.海洋民族性

日本四周环海,因此,以“海、川、海峡、港口、船、码头”等作为歌名的演歌特别多。由此可看出日本海洋民族的特征,如:濑户的新娘、千曲川、神田川等。而且将海、川、海峡等词与日本地名叠加,更好地印证日本人热爱家乡的心理,尤其对远方的游子,这种思乡的情绪尤为强烈。

3.日本人“物哀”的审美意识

自平安时代开始,日本人就希望减少中国文化对其的影响,希望创作出具有日本特色的文化,但是这一时期“物哀”的审美意识占据主导地位。“物哀”一词频频出现于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清少纳言的《枕草子》中,指不论是什么事情,不论遇到什么触动人心的事情,知道为什么感动而实有所感,便是“懂得物之哀”。

演歌主要抒发哀愁之情,重视个人情感,尽管演歌中也有表达幸福之感的演歌,但是数量不多。而且,演歌不仅表达了歌词表面的哀愁美,更在不断调和其静寂与纤细之美,是对感情的重视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三、从演歌看日本的文化

(一)日本文化的“开放性”和“主体性”并存

日本不断摄取外来文化,在向外来文化摄取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日本的“开放性”。但是,日本并不是单纯地摄取和模仿,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消化、加工、再创造,体现出日本的“主体性”。

演歌之所以被认为是具有日本代表性的音乐,就是因为其不仅是日本的产物,更完美地结合了西洋音乐元素和本土元素的音乐。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没有摈弃传统文化。这体现出日本文化的“开放性”和“主体性”并存。

(二)文艺与政治脱离

演歌经过长足的发展,已经深入人心。它从最初单纯的政治主张的宣传手段发展成为今天传统的唱歌形式,完美地将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情感融合,流露出个人的情感色彩。日本人的这种对脱离政治化的传统文化的爱好,最终还是由演歌的发展命运决定的。

由此可以得出,演歌不仅表达了日本人的追求瞬间美,物哀的思想,还深刻地体现了日本的海洋性,内外结合的文化吸收方式,以及政治与文艺相脱离的文化背景。

笔者只考察了部分的文献资料和演歌曲目,对演歌进行了总结说明。今后会深入研究,更好地理解日本的民族文化和心理。

参考文献:

[1]藍川由美.「演歌」のススメ[M].文春新書,2002:115-123.

[2]菊池清麿.さすらいのメロディー鳥取春陽伝[M].郁朋社,1998:95-96.

[3]山折哲雄.演歌と日本人「美空ひばり」の世界を通して日本人の心性と感性を探る[M].PHP研究所出版社,1984:77-81.

[4]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179-182.

[5]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日本研究[M].角川学芸出版社,2009:236-240.endprint

猜你喜欢
物哀
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
俳句里的物之哀
以悲为美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
浅谈《雪国》中的物哀美
日本动漫的未来想象与“物哀”美学
动画作品中地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传播价值分析
“丑”的元素在动画形象中的体现
浅析和服图案中的自然崇拜
《伊豆的舞女》中的“物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