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刚
[摘要] 目的 探讨盐酸氨溴索、地塞米松联合应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85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治疗组43例与对照组42例,给予全部患者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盐酸氨溴索联合地塞米松混合液,对照组仅给予地塞米松注射液。 结果 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纯音听阈测定气导听力提高水平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鼓室内注射盐酸氨溴索联合地塞米松混合液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安全、可靠、操作简单,可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盐酸氨溴索;地塞米松;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6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04-112-04
Efficacy analysis on intratympanic injection of ambroxol hydrochloride and dexamethasone for treatment of secretory otitis media
LIU Yonggang
Department of ENT, Nanyang Central Hospital in Henan Province, Nanyang 47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mbroxol hydrochloride and dexamethasone for treatment of secretory otitis media. Methods 85 patients with secretory otitis media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 2012 to Jun 2013 were selected and assigned to the treatment group (43 cases) and the control group (42 cases). All the patients were given routine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given ambroxol hydrochloride mixed with dexamethasone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dexamethasone injection alone. Results The two group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rapeutic response rate (P<0.05). The two groups also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levation of air conduction hearing ability measured by pure tone audiometry after treatment (P<0.05). Conclusion Intratympanic injection of ambroxol hydrochloride and dexamethasone demonstrates good clinical efficacy, safety, reliability and simple operation for treatment of secretory otitis media,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Ambroxol hydrochloride; Dexamethasone; Secretory otitis media; Clinical efficacy
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临床较为常见症状,是以鼓室积液及传导性听力损失为特点的中耳非化脓性炎症,表现为患者听力减退、传导性聋等症状,严重可引起患者听力受损、言语障碍等多种并发症,尤其是儿童,如治疗不及时,可能引发中耳粘连、硬化等病变反应,造成听力严重受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目前,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主要应用药物通过抗菌、排液等为目的,但疗效不显,易反复。我院依据文献,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采用盐酸氨溴索联合地塞米松鼓室内注射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分析其临床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耳鼻喉科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85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8例,女27例;患者年龄18~40岁,平均(28.6±6.8)岁;患耳87例;病程15d~6个月,平均(3.2±0.9)个月;患者临床主要症状为有耳闷塞感、听力减退,经检查可见鼓膜内陷、混浊、夫去正常光泽,鼓膜活动性差,有液平面,另有17例患者有耳内水动感。根据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分为治疗组43例与对照组4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症状表现、病情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全部患者对本次治疗方法均有知情权且同意用药。
1.2 纳入及判断标准
全部病例均符合《实用耳鼻咽喉科学》内关于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标准。
1.3 病例排除标准
排除鼻咽部、中耳占位性病变,鼻窦炎、鼻息肉、腺样体肥大、鼻中隔偏内、鼻咽部肿瘤及有放疗史患者;排除有噪声性听力损伤史患者;排除重症糖尿病、甲状腺、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排除持续使用糖皮质素、抗菌素及其他袪痰剂,不宜停用的患者;排除妊娠及哺乳期患者;排除手术治疗患者;排除鼓膜穿孔患者;排除漏服药,不能坚持治疗的患者[2]。
1.4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行常规取液,具体方法为:患者端坐位,使头稍前倾,患耳对手术医生;给予外耳道常规消毒;1%利多卡因行鼓膜表面局麻;于鼓膜前下象限,取带鼓膜穿刺针头的注射器或长针连接负吸引器,在鼓膜边缘处进入中耳腔,抽出积液或黏稠、胶冻状分泌物等,退出针头;再次由穿刺部分周刺入中耳腔内,给予中耳腔药液。治疗组患者给予盐酸氨溴索联合地塞米松混合液,对照组仅给予地塞米松注射液。注药后使患者头偏一侧约45°,保持30min,按压耳屏,或消毒鼓气耳镜密封外耳道后加压。
全部患者每周治疗一次,4周为一个疗程,治疗期间给予口服药物等行抗感染治疗,给予滴鼻液滴鼻及咽鼓管吹张治疗。疗程结束后对患者进行随访,3个月后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采用0.5、1、2kHz纯音听阈测定气导听力提高水平,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纯听阈值改善情况。
1.5 判定标准
疗效判定标准由轻至重分为0~4级,判定标准根据患者主诉耳内闷塞感、听力下降及耳内镜检查结果。显效:患者主诉临床症状,如耳阻塞感、耳鸣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听力恢复正常,鼓膜完整,内陷好转,积液消失,耳内镜检查患者症状改善2级以上,表现为由3级改善为1级或由2级改善为0级;有效:患者症状主诉临床症状,如耳阻塞感、耳鸣症状有一定改善,听力基本恢复正常,鼓膜完整,内陷有所好转,积液多数消失,耳内镜检查改善1级以上,由3级改善为2级,由2级改善为1级等;无效:以上改善皆无,或有加重现象。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x2检验处理数据及t检验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进行3个月随访,3个月内无失访患者。治疗期间患者未发生不良反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治疗组显效25例,有效15例,有效率93.0%,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17例,有效率69.0%,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治疗后两组患者三项指标纯音听阈测定气导听力提高水平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是以中耳积液、听力下降为主要临床特点,为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又被称为黏液性中耳炎、渗出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目前,分泌性中耳炎在我国是导致患者听力下降的重要疾病之一,且呈发病率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
对于分泌性中耳炎的起病尚未明确,但研究指出,分泌性中耳炎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引起患者中耳负压状态,导致黏膜水肿、渗出,继而出现中耳积液。虽然没有明确的研究结论,在临床普遍认为,分泌性中耳炎与感染、患者机体免疫变态反应、咽鼓管功能发生障碍等因素有关系,这些也是导致患者罹患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病因[4]。分泌性中耳炎如果治疗不及时,往往引起粘连性病变,严重可影响患者的听力,是致聋的主要且常见病因之一。在治疗上,采用以抑制免疫变态反应,抗感染,恢复咽鼓管功能作为主要的治疗方向,以恢复患者咽鼓管黏膜上皮功能,保持咽鼓管通畅,清除中耳内积液,改善通气引流功能为治疗目的。
咽鼓管功能障碍是导致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病因之一,又可分为机械性阻塞与功能性阻塞。咽鼓管和中耳腔存在一种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功能相似的物质,可降低表面张力,降低压力,加快中耳内渗出液的排出;从现代组织胚胎学的角度来看,咽鼓管黏膜起源于内脚不点地叶,由呼吸道黏膜衍化并改良、延续出来,具有与呼吸道黏膜特征及黏液汗毛传输系统相一致功能。咽鼓管的开放,与管壁弹性回缩有关,受管内液体表面张力的影响,咽鼓管开放所需的压力须克服管壁弹性阻力及液体表面张力。表面张力越低,开放压也随之越低,有利于咽鼓管开放。咽鼓管表面张力还有咽鼓管内存在的表面活性物质有一定关系,活性物质主要由磷脂、多糖、蛋白质组成,可降低气、液界面张力,维持肺正常生理功能。活性物质可以降低咽鼓管表面的张力,其表面活性物质缺乏,不利于咽鼓管的开放,这也是引起患者咽鼓管障碍的因素之一。研究指出,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咽鼓管、中耳腔表面活性物质减少甚至是消失的,采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可降低咽鼓管开张压力。动物实验研究也表明,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可使豚鼠分泌性中耳炎动物的咽鼓管纤毛细胞的纤毛排列更为有序,恢复纤毛功能,达到治疗作用。盐酸氨溴索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药物,是一种黏液溶解剂,具有抗氧化的作用,减少炎性介质释放[5]。在作用于咽鼓管中,可刺激咽鼓管及中耳黏膜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改变侧咽鼓管开张压力,改善通气,保护呼吸系统,同时还可调整存在于黏膜纤毛运转系统中的黏液毯的溶胶层与凝胶层的比例,使黏液纤毛运输加快,廓清中耳积液,恢复并维持患者咽鼓管的正常生理功能。采用鼓室内直接注射的方式,可使药液直接作用于咽鼓管、鼓室等患病部位,有利于消退局部炎症及水肿,从而达到恢复黏膜正常的表面活性物质分泌功能的作用[6]。冯炜等采用逆行咽鼓管插管注入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盐酸氨溴索与抗生素同时使用,可提高抗生素在相关组织内的浓度,减轻炎症,缩短病程,也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一条新途径[7]。
近几年,随着免疫学业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中耳炎免疫学方面的研究逐渐加深,中耳作为一种独立的免疫防御系统的理论也逐渐被临床接受,观点指出,中耳黏膜上皮含有大量淋巴组织(MALT),其中存在于各个发育阶段的免疫细胞,与外周淋巴器官具有相似的免疫调节功能,这项功能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有一定关系。MALT是防御外界病原菌侵入的主要界面,在初次遇到病原菌侵入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与黏膜的特异性免疫发生有着相当密切关系。由于黏膜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一定的免疫抗体,及免疫反应及炎性反应,这也是在中耳炎发生及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部位。T淋巴细胞免疫作用是分泌性中耳炎反复发作的主要病因之一;病理状态下,由于MALT受到微生物的刺激,使淋巴组织发生增生反应,B淋巴细胞及Th细胞功能受抑制,抑制抗体产生。中耳免疫活性物质的存在促进分泌性中耳炎发生。过度的免疫应答,炎性介质释放,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咽鼓管及中耳黏膜水肿,引起分泌性中耳炎,以上为细胞免疫方面引起中耳炎的病理分析,由此,通过采用糖皮质激素以改善血管渗出、增强血管张力,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及报道,地塞米松属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抗炎、抗免疫等方面均具有较明显的功效,在临床上的应用较为广泛[8-11]。张政等[12]研究指出,单纯应用地塞米松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总有效率可达94%左右,在临床治疗观察上发现,其缩短了治疗进程,在减少黏膜液渗出、改善负压状态、恢复患者听力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由于可见,采用地塞米松行鼓室内注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张政等在对比分析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后的细胞免疫指标中指出,虽然与同组健康体检人群相比仍有一定差异,但较治疗前各细胞免疫指标均有明显改善,由此他指出,地塞米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患者的免疫状态。目前这种理论也得到了临床多项研究认可。
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传统用药一般为联合应用抗菌素、糖皮质激素、鼻腔收缩剂等,但疗效并不显著。本组研究中,通过对分泌性中耳炎病因的研究,针对性提出联合应用盐酸氨溴索及地塞米松的治疗方案[13],并于单纯性应用地塞米松的对照组患者在临床疗效及0.5、1、2kHz纯音听阈测定气导听力提高水平进行对比发现,治疗后采用0.5、1、2kHz纯音听阈测定气导听力提高水平较对照组患者有明显改善,与文献一致。且在临床疗效上,也比对照组更为显著,患者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药物依从性较好,临床疗效较为满意,其作用机制推测可能与地塞米松加用盐酸氨溴索在保持鼓室、咽鼓管清洁等方面较单纯应用一种药物更为有效。总之,鼓室内注射盐酸氨溴索联合地塞米松混合液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可增强患者咽鼓管功能,促进中耳积液排出,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是一种安全、可靠、操作简单等特点,可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何本均.鼓室内注射曲安奈德和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J].海峡药学,2012,24(5):118-119.
[2] 周志军,叶建明,范建丽.盐酸氨溴索联合地塞米松鼓室内注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分析[J].海峡药学,2010,22(5):165-167.
[3] 陈婷婷.盐酸氨溴索鼓室注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及对鼓室导抗图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8):64-66.
[4] 孙麦清,叶放蕾,董明敏.分泌性中耳炎疗效及影响因素值[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9,12(16):703-704.
[5] 王殿杰.盐酸氨溴索联合曲安奈德治疗分泌性中耳炎46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3):173-175.
[6] 武玲芳.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J].海峡药学,2010,11(5):132-133.
[7] 牛福娟,刘涛,庄志传.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35例疗效观察[J].中国健康医学,2010,1(19):107-108.
[8] 王瑛.氨溴索联合布地奈德鼓室内注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21):153-154.
[9] 苏怡.耳内镜下置管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78耳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3):64-65.
[10] 韦木春.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综述[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1):161-162.
[11] 吴小飞.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35-36.
[12] 张政,熊素芳,赵端仪,等.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前后细胞免疫指标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3,21(2):12-14.
[13] 韦懿.盐酸氨溴索辅治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0,8(16):89-90.
(收稿日期:2013-12-20)
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传统用药一般为联合应用抗菌素、糖皮质激素、鼻腔收缩剂等,但疗效并不显著。本组研究中,通过对分泌性中耳炎病因的研究,针对性提出联合应用盐酸氨溴索及地塞米松的治疗方案[13],并于单纯性应用地塞米松的对照组患者在临床疗效及0.5、1、2kHz纯音听阈测定气导听力提高水平进行对比发现,治疗后采用0.5、1、2kHz纯音听阈测定气导听力提高水平较对照组患者有明显改善,与文献一致。且在临床疗效上,也比对照组更为显著,患者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药物依从性较好,临床疗效较为满意,其作用机制推测可能与地塞米松加用盐酸氨溴索在保持鼓室、咽鼓管清洁等方面较单纯应用一种药物更为有效。总之,鼓室内注射盐酸氨溴索联合地塞米松混合液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可增强患者咽鼓管功能,促进中耳积液排出,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是一种安全、可靠、操作简单等特点,可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何本均.鼓室内注射曲安奈德和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J].海峡药学,2012,24(5):118-119.
[2] 周志军,叶建明,范建丽.盐酸氨溴索联合地塞米松鼓室内注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分析[J].海峡药学,2010,22(5):165-167.
[3] 陈婷婷.盐酸氨溴索鼓室注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及对鼓室导抗图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8):64-66.
[4] 孙麦清,叶放蕾,董明敏.分泌性中耳炎疗效及影响因素值[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9,12(16):703-704.
[5] 王殿杰.盐酸氨溴索联合曲安奈德治疗分泌性中耳炎46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3):173-175.
[6] 武玲芳.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J].海峡药学,2010,11(5):132-133.
[7] 牛福娟,刘涛,庄志传.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35例疗效观察[J].中国健康医学,2010,1(19):107-108.
[8] 王瑛.氨溴索联合布地奈德鼓室内注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21):153-154.
[9] 苏怡.耳内镜下置管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78耳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3):64-65.
[10] 韦木春.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综述[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1):161-162.
[11] 吴小飞.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35-36.
[12] 张政,熊素芳,赵端仪,等.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前后细胞免疫指标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3,21(2):12-14.
[13] 韦懿.盐酸氨溴索辅治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0,8(16):89-90.
(收稿日期:2013-12-20)
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传统用药一般为联合应用抗菌素、糖皮质激素、鼻腔收缩剂等,但疗效并不显著。本组研究中,通过对分泌性中耳炎病因的研究,针对性提出联合应用盐酸氨溴索及地塞米松的治疗方案[13],并于单纯性应用地塞米松的对照组患者在临床疗效及0.5、1、2kHz纯音听阈测定气导听力提高水平进行对比发现,治疗后采用0.5、1、2kHz纯音听阈测定气导听力提高水平较对照组患者有明显改善,与文献一致。且在临床疗效上,也比对照组更为显著,患者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药物依从性较好,临床疗效较为满意,其作用机制推测可能与地塞米松加用盐酸氨溴索在保持鼓室、咽鼓管清洁等方面较单纯应用一种药物更为有效。总之,鼓室内注射盐酸氨溴索联合地塞米松混合液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可增强患者咽鼓管功能,促进中耳积液排出,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是一种安全、可靠、操作简单等特点,可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何本均.鼓室内注射曲安奈德和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J].海峡药学,2012,24(5):118-119.
[2] 周志军,叶建明,范建丽.盐酸氨溴索联合地塞米松鼓室内注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分析[J].海峡药学,2010,22(5):165-167.
[3] 陈婷婷.盐酸氨溴索鼓室注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及对鼓室导抗图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8):64-66.
[4] 孙麦清,叶放蕾,董明敏.分泌性中耳炎疗效及影响因素值[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9,12(16):703-704.
[5] 王殿杰.盐酸氨溴索联合曲安奈德治疗分泌性中耳炎46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3):173-175.
[6] 武玲芳.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J].海峡药学,2010,11(5):132-133.
[7] 牛福娟,刘涛,庄志传.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35例疗效观察[J].中国健康医学,2010,1(19):107-108.
[8] 王瑛.氨溴索联合布地奈德鼓室内注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21):153-154.
[9] 苏怡.耳内镜下置管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78耳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3):64-65.
[10] 韦木春.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综述[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1):161-162.
[11] 吴小飞.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35-36.
[12] 张政,熊素芳,赵端仪,等.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前后细胞免疫指标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3,21(2):12-14.
[13] 韦懿.盐酸氨溴索辅治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0,8(16):89-90.
(收稿日期:201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