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承载量测算方法的优化与应用

2014-06-27 12:58陈虎
旅游世界·旅游发展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旅游体验

陈虎

【摘要】为解决旅游旺季景区拥堵问题,《旅游法》第四十五条明确规定,景区接待旅游者不得超过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但就2013年国庆期间的情况来看,这一规定并没有发挥其预期效果。其中一方面原因在于,目前的景区承载量核定方法偏重计算空间容量和设施容量,而忽视了心理容量。本文在分析现有的旅游环境容量测算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景区承载量测算方法的优化方案,并以增大旅游心理容量为切入点提出了缓解景区拥堵的三条建议,期望可以为科学合理地解决旅游旺季景区拥堵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 旅游心理容量;旅游环境容量;景区拥堵;旅游体验

一、《旅游法》实施后旅游旺季景区依然拥堵

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修订发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春节、劳动节、国庆节和公历新年为“全体公民假日”,这项举措激发了人们的旅游、休闲和消费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发展,但同时也使景区拥堵成为旅游旺季中人们抱怨最多的话题之一。

为了治理景区拥堵,2013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四十五条明确规定,“景区接待旅游者不得超过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景区应当公布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制定和实施旅游者流量控制方案,并可以采取门票预约等方式,对景区接待旅游者的数量进行控制。旅游者数量可能达到最大承载量时,景区应当提前公告并同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景区和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采取疏导、分流等措施。”但是就2013年国庆期间的情况来看,上述规定并没有发挥其预期效果。根据全国假日办发布的通告,2013年国庆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4.28亿人次,同比增长15.1%,纳入全国假日旅游统计预报体系的125个旅游景区(点)共接待游客3124.51万人次,同比增长6.8%。全国主要旅游城市和景区又一次进入了旅游接待高峰期,同时景区拥堵问题也频频见诸报端,九寨沟游客拥堵数公里,西湖断桥只见人影不见桥面,故宫人山人海……

新法没能治住景区拥堵,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较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最大承载量的核定标准尚不明确。本文在分析现有的旅游环境容量测算方法的基础上提出景区承载量测算方法的优化方案,并以增大旅游心理容量为切入点提出了缓解景区拥堵的三条建议,期望可以为科学合理地解决旅游旺季景区拥堵问题提供参考。

二、旅游环境容量的涵义及测算方法

(一)旅游环境容量的涵义及概念体系

“容量”一词最初起源于生物学研究,目前尚无公认的旅游环境容量的定义。国内大部分研究者将旅游环境容量等同于景区最大承载量,即在某一旅游地环境的现存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及未来人有害变化的前提下,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所能承受的旅游者人数[1]。国家旅游局于2003年制定的《旅游规划通则》指出,旅游容量是指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旅游区在某一时间段内,其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所能承受的旅游及其相关活动在规模和强度上极限值的最小值[2]。

旅游环境容量是一个概念体系,对于该概念体系的组成成分,目前研究尚未达成一致。Shelby和Heberlein(1984)认为旅游环境容量包括生态容量、自然容量、设施容量和社会容量四类[3],崔凤军(1995)认为,旅游环境容量由环境生态承纳量、资源空间承纳量、心理承纳量和经济承纳量四部分组成[1],而保继刚和楚义芳(1999)则认为,旅游环境容量包括旅游资源容量、旅游生态容量、旅游心理容量、旅游经济发展容量和旅游地社会容量五个部分[4],这可以被认为是目前国内对旅游环境容量较为全面的理解。

旅游资源容量是在保持旅游资源质量的条件下,一定时间内旅游地所能承受的最大旅游活动量。旅游生态容量是在不造成旅游地自然生态环境退化的前提下,旅游地所能承受的最大旅游活动量。旅游心理容量是在不降低旅游者活动质量和旅游体验的条件下,旅游地所能承受的最大旅游活动量。旅游经济发展容量是旅游地受各种经济因素制约所能达到的最大旅游活动量。旅游地社会容量是旅游地的人口构成、风俗民情、宗教信仰等所决定的当地居民可以承受的最大旅游活动量。

(二)旅游环境容量的测算方法

对于由上述五种容量组成的旅游环境容量,学术研究中常采用赋值法和最小因素法进行测算。

赋值法是先分别计算出上述五个环境容量,再根据五个容量对总容量的贡献大小,采用专家评定的方式对每一个容量的权重赋值,最后计算五个环境容量的线性加权和。例如,李睿和戎良(2007)通过计算25位生态旅游专家评分的平均值,确定了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旅游生态容量、旅游空间容量、旅游设施容量、旅游管理容量和旅游心理容量的权重分别为0.37、0.22、0.15、0.13和0.13,经加权求和得出旅游环境容量为4145-6450人次/日[5]。

最小因素法是指通过计算或分析确定上述五类容量的大小,以其中最小的一个容量值作为旅游环境容量值。例如,严春艳和张明(2013)通过分析认为,华山风景区的旅游业开发较早,发展较为成熟,区域经济文化发达,故旅游生态容量、旅游心理容量、旅游经济容量和旅游社会容量都相当大,无需定量计算,而经计算得出的旅游空间容量为9321人次/日,旅游设施容量为7000人次/日,所以,华山风景区的旅游环境容量取决于最小的旅游设施容量,为2100000人次/年(华山可游览天数为300天/年) [6]。

实际应用中,由于旅游经济发展容量和旅游地社会容量都涉及到多种因素,难以定量计算,所以,通常依据《旅游规划通则》规定的方法分别测算或分析空间容量、设施容量、生态容量和心理容量,然后按照最小因素法确定旅游环境容量。对于一个旅游区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测算空间容量和设施容量,并分析生态容量和心理容量,如果条件允许,上述四个容量都有测算值,那么一个旅游区的环境容量取决于生态容量、心理容量、空间容量与设施容量之和三者中的最小值[2]。

目前,多数景区核定最大承载量时只测算空间容量和设施容量,部分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景区也会测算生态容量,但大部分景区都忽略了心理容量的测算。一方面原因在于,旅游心理容量是从旅游者心理需求角度提出的容量概念,受多种因素影响,测算较为复杂,另一方面原因在于,在“门票经济”的大环境下,大部分景区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只关注游客数量,而很少考虑游客的旅游体验。殊不知,旅游是一种以满足心理需求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7],最终目的是满足审美需求、获得愉悦体验。游客数量超过心理容量值将直接导致游客的旅游体验下降,并影响游客对景区景观、环境、服务和设施的评价 [8],甚至影响景区的整体形象和收益。因此,充分重视心理容量,通过多种途径改善游客的旅游体验才是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旅游心理容量的测算方法

(一)早期测算方法及其不足

旅游心理容量是旅游者满足程度最大时旅游地所能容纳的游客数量。早期研究中多以旅游空间容量的测算代替旅游心理容量的测算,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旅游心理容量受旅游地空间结构及开发程度、旅游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及个性心理特征、旅游活动形式及旅游组织形式等多种因素影响[9],对其进行客观、准确的测算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第二,旅游空间容量的确定也需要确保旅游者达到一定的满意度,所以,可以认为旅游心理容量与旅游空间容量在数值上是相同的[4]。

但是,近来有研究发现,旅游心理容量通常小于旅游空间容量。例如,郑国全(2011)以游客满意度为指标,采用问卷调查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发现,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旅游心理容量为5453-9033人次/日,依据空间容量测算方法得出的旅游空间容量为6120-10800人次/日 [10];周年兴(2003)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计算边际满意度函数,得出武陵源黄石寨景区的旅游心理容量为3040人次/日,而依据空间容量测算方法得出的旅游空间容量为5400人次/日[9];张钦凯和唐铭(2010)根据随机调查的结果计算得出莫高窟旅游心理容量为1584人/日,而依据空间容量测算方法得出的旅游空间容量为4213人/日[11]。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将旅游心理容量等同于旅游空间容量,并依此来推算景区的最大承载量,可能会使景区核定的承载量远远大于最佳的承载量,当游客数量接近但未超过景区核定的承载量时,可能就会出现游客体验下降而怨声载道的情况。

(二)目前常用的测算方法

目前研究多采用满意度模型和拥挤感知模型测算旅游心理容量。

满意度模型以游客满意度为测算指标,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心理容量测算模型。其基本过程是,先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游客对旅游活动的满意度,然后建立游客满意度对游客数量的函数关系,通过拟合度分析,确定满意度与游客数量间的最佳函数关系,最后通过计算边际满意度确定最佳的满意度取值,进而获得游客满意度处于最佳水平时的游客数量。边际满意度是满意度对游客数量的一次求导函数。当边际满意度大于0时,增加游客量不会使游客满意度显著下降,而边际满意度小于0时,略微增加游客数量就会使游客的满意度显著下降,因此,边际满意度为0时的满意度被认为是最理想、最经济的满意度[9]。周兴年(2003) [9] 、郑国全(2011) [10]、张钦凯和唐铭(2010) [11]等采用的都是满意度模型。

拥挤感知模型的测算过程与满意度模型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拥挤感知模型以拥挤感知为测算指标。拥挤感知是个体对外在的拥挤情景进行评估后产生的情绪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由个体体验到的空间密度和个体对空间密度的负性评价构成[12]。马扬梅(2011)采用拥挤感知模型测算了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旅游心理容量[13]。首先,让游客用Likert七点量表评估其对游客总数和团体总数的可接受程度,1-7分分别代表非常不拥挤到非常拥挤,其中4分代表普通,即拥挤感知处于最佳水平。然后,以拥挤感知为因变量、以游客总数或团体总数为自变量建立线性函数、对数函数、指数函数等十种函数曲线,并分析各种曲线的拟合度,选择拟合度最高的函数作为拥挤感知函数。最后,计算拥挤感知为4时的游客总数和团体总数。结果显示,拥挤感知对游客总数的十种拟合曲线中拟合度最高的是对数函数,拥挤感知对团体总数的十种拟合曲线中拟合度最高的是三次函数,拥挤感知为4时,游客总数和团体总数分别为729人和6个,因此,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旅游心理容量为729人或6个旅游团体。

相对于满意度,拥挤感知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和规范性,因此,许多研究认为以拥挤感知为指标测算旅游心理容量更为合适[8,13,14]。

四、景区承载量核定标准的优化

如前所述,《旅游法》并未明确规定最大承载量的核算标准,目前多数景区只是以空间容量和设施容量为依据核定最大承载量,很少考虑以旅游体验为基础的旅游心理容量。结合目前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相关部门在制定景区承载量的核算标准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进一步探索简便、易操作、适用性强的心理容量测算方法,并将其整合到景区承载量的测算体系中。目前常用的满意度模型和拥挤感知模型都以游客的旅游体验为指标,能够反映旅游心理容量的内涵,但在实际应用中却存在一定局限性,一是问卷调查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测算成本相对较高,二是问卷调查只能在发展相对成熟的景区中进行,不适用于尚未开放的景区的规划和建设。因此,需要进一步探讨有效又高效的测算旅游心理容量测算方法。

第二,制定统一的景区承载量测算标准,同时兼顾不同类型旅游景区的特点。旅游环境容量是一个概念体系,包含多种成分,对于不同类型的景区,各种成分的意义是不同的。例如,洞穴多属于观光型景观,决定其容量的应该是空间容量和生态容量,而主题公园以人造景观为主,生态容量的实际意义不大,决定其容量的主要是设施容量和心理容量。因此,制定景区承载量测算标准时应考虑到景区的性质和形式,统一测算标准的同时,还要为不同类型的景区提供不同的测算方法。

五、基于旅游心理容量的景区拥堵调控建议

旅游心理容量是从游客的心理需求的角度提出的容量概念,以游客的满意度或拥挤感知为测算指标,而游客的满意度和拥挤感知受景区的空间环境、其他游客的活动以及游客的个人因素等的影响[8],因此,如果可以从景区和游客两方面着手改善游客的旅游体验,将满意度和拥挤感知维持在适当水平上,将有助于增大景区的旅游心理容量,进而缓解景区的拥堵状况。基于此,我们建议:

第一,多景区合作建立统一的预警机制和门票销售机制,为游客提供更多的便利。旅游旺季出行的游客往往都要游玩多个景区,多景区合作建立统一的预警机制和门票销售机制,通过网络、短信等多种方式及时公布各景区游客人数、交通住宿条件等信息,可以方便游客合理地安排游览计划。另一方面,推行门票预约制或“一票多地”、“一票多日”的通票制,减少游客因排队购票而等待的时间,既可以给游客提供便利,也有助于景区提高周转率,降低景区拥堵的可能性。

第二,改善景区规划设计,提高接待水平和服务质量。例如,莫高窟景区摒弃传统的讲解员带团逐窟讲解的参观方式,将所有游客分为“蓝色”和“绿色”沿不同路线进入每个洞窟,由窟内指定的讲解员轮流讲解,这一措施有效地分散了客流量,即使客流量突增,游客的旅游体验也能得到保障。又如,达古冰山景区在游客集中的地方提供免费饮用开水,组织民俗表演活动,并邀请游客参与,让游客在等待乘坐索道的同时,体验当地的藏民俗风情,使游客的旅游体验不致因拥堵而降低。

第三,呼吁理性出行,倡导文明旅游。随着交通的便捷和游客自主意识的增强,自驾出游和自助出游的比例大幅增加,散客旅游逐渐成为主要形式。相对于团队旅游,散客旅游的形式灵活,自由度大,能够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要,但也更容易引发一些新的问题,如由于得不到相应引导而出现的人流集中、等待时间增长等问题。旅游是游客与景区之间双向互动的一种活动,我们在要求景区加强管理、改善服务的同时,也应该呼吁游客理性出行、文明旅游,进入旅游地后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文明礼让,为自己和他人营造一个和谐、愉快的旅游环境。

参考文献

[1]崔凤军.论旅游环境承载力-持续发展旅游的判据之一[J].经济地理,1995,15(1):105-1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3]Shelby, B., & Heberlein, T.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carrying capacity determination [J]. Leisure Sciences,1984,6:433-451.

[4]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李睿,戎良.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环境容量[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10): 2301-2307.

[6]严春艳,张明.华山风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J].山西农林科学,2013(2):203-206.

[7]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

[8]张丽.旅游黄金周景区拥挤度与游客体验影响因素研究-以桂林七星景区和象山景区为例.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9]周年兴.旅游心理容量的测定-以武陵源黄石寨景区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2):102-104.

[10]郑国全.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测评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32(3):39-45.

[11]张钦凯,唐铭.石窟类景观旅游环境容量测算与调控的探讨-以敦煌莫高窟为例[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6:242-246.

[12]Vaske, J.J., & Donnelly, M.P.. Generalizing the encounter norm-crowding relationship[J].Leisure Sciences,2002,24:255-269.

[13]马扬梅.旅游心理容量研究-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4]林晏州.社会旅游容许量评估方法的研究[J].户外旅游研究,2000,13(1):1-20.

猜你喜欢
旅游体验
基于ASEB管理的东钱湖历史文化旅游体验的研究
基于ASEB管理的东钱湖历史文化旅游体验的研究
成都妈妈农庄游客参与现状与优化对策研究
感知与意向性
智慧旅游背景下陕西省提升旅游体验途径探讨
旅游体验层次及影响因素分析
关于旅游现象的一个假说:基于拉格朗日点
感知价值视角下体育节庆旅游体验研究
近5年国内期刊旅游体验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