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化影响的调查分析

2014-06-27 13:15:17王晶
考试周刊 2014年24期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大学生教育新媒体

王晶

摘 要: 大学生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主体,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以独特的特点,作为交流的平台,也在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网络技术的出现及飞速发展这一事实,从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知识技能及道德社会化的影响出发,研究互联网和手机这一特殊的新媒体互动工具所实现虚拟的“面对面”互动对于大学生社会化的种种影响,考察大学生在对网络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的选择接受情况,进一步了解目前大学生与新媒体的各种联系,为解决新媒体带来的相应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媒体 大学生教育 政治社会化 知识技能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它具有完全个性化的特点,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手机短信、互联网、数字杂志、数字报纸、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它被称为“第五媒体”。社会化是指人一生中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与他人及社会的接触和互动中形成个性,不断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主要包括政治、道德和知识能力等的社会化。

本文将以四川文理学院大学生为例,采取问卷调查(抽样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四川文理学院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利用现状及其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进行专题调研。对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进行调查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目前大学生与新媒体的各种联系,为解决新媒体带来的相应问题提供参考。本次调查得到我校学生的大力支持,下面就本调查作简要分析。

一、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现状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新媒体与大学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期,“90后”诸门事件相继爆发,无独有偶,这些事件的主角都是大学生,这些不雅视频通过手机自拍或他拍,在当事人不知情或不愿意的情况下,犹如狂卷风般迅速席卷网络。大学生对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利用越来越广泛,而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对新媒体与大学生的关系调查研究较多,理论成果较丰富,但呈现出:缺少实证研究;研究范围单一,对政治、道德和知识技能三方面的综合性调查研究缺乏;被调查人群多为经济较发达的东、中部学生等问题。如:杨学芬在《网络与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研究》中,主要从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和网络环境下青年社会化的途径方面阐述网络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缺少实证性的调查研究,使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大打折扣;张光教授在《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影响实证研究》中主要研究了不同上网频率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政治社会化状况,其中“网络对政治社会化诸方面因素的分析”对本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仍局限于单方面的探究,作为政治社会化重要管道的网络媒体研究,还仅局限于理论探讨;张晓燕在《大学生网络道德研究》中从网络环境和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現状方面探讨了如何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并未涉及网络对其更多方面的综合性的影响;李如铁在《大学生涉网现状及问题研究》中指出大学生网络知识与技能状况及大学生网络文明状况,但只是对现象的简单的描述性分析,并未具体分析互联网对大学生知识技能社会化的影响等。

网络海量的信息资源增进了大学生对各种知识的了解,网络信息的多元化冲击了主流的政治、道德、知识价值观。那么,网络如何影响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如何?这些问题都值得探讨。

二、新媒体与大学生社会化

由于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在使用上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较少,而网络快捷便利、信息量大,加之手机便携、小巧、功能齐全,言论更自由,使得新媒体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下面从新媒体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知识技能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三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最后回收有效问卷111份,有效回收率为55.5%。本次调查的对象中,2011级人数占15.31%,2012级占27.03%,2013级占57.66%,调查结果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和可信度。值得关注的是,在本次调查对象中有手机的为111人,占调查总数的100%,利用手机“上网”的有94人次,占调查总数的84.68%。这说明大部分同学上网频率高,网络对其影响较大,网络媒体的社会化功能明显。

(一)新媒体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通过“了解时政热点最主要途径”这一问题,显示有96.4%的学生(107人)的学生通过“电脑、手机上网”了解;有52.25%的学生(58人)通过“手机报”了解;有17.12%的学生(19人)通过课堂了解。一般大学里的政治教育课都是公共课,而大学生经常呼喊“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选修课成为他们逃课的最佳时机,也是大学生从课堂上获得政治信息很少的原因。据调查可知,大学生了解政治信息的最主要途径是网络,且其浏览“时政热点”的频率是比较高的,这反映出大学生获取政治信息的态度是比较积极主动的。由于一些学生认为“政治”离自己比较远,了解政治只是为了显示自己有见识,且“政治”不会因为大学生参与而改变,加之网络可信度不高,使得大学生在网上的政治参与率比较低。可以看出,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对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必将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本次调查通过“是否有收到来自手机或网络的关于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信息”、“您是如何处理这些信息的”、“这些信息对您的影响”和“是否参与传播这类信息”等四个指标考察被访者的政治价值观。调查显示:从未收到此类信息的学生占48.65%(54人),对于收到此类信息,有66.67%的学生(74人)会立即删除,而68.47%的学生(76人)认为这些信息对他们几乎没有影响,仅19.82%的学生认为扰乱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18.92%的学生认为影响了他们对政治问题的看法,1.8%的学生认为动摇了他们原先的政治价值观,且有91.89%的学生表示“从没通过手机或网络传播关于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信息”。虽然大部分学生的政治认同较高,具有一定的政治理性和政治判断能力,其政治价值观比较稳定,但仍有一小部分的学生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网络对对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的影响仍不容忽视,网络管制的重要性从此处体现出来。

(二)新媒体与大学生知识技能社会化

据调查显示,有34.23%的学生(38人)能非常熟练地使用Google、百度、雅虎等搜索引擎查找信息,有43.24%的学生(48人)能比较熟练地使用,仅有0.9%的学生(1人)对于这些并不熟练。经常使用CNKI、维普等数据库查找资料的学生仅占1.8%(2人);很少使用的学生占30.63%(34人);从没使用的学生占49.55%(55人)。可见,对于一些简单和大众化的信息搜索工具,学生都能熟练使用,但对一些较为专业性的信息查询技能的掌握和使用率却不是很高。虽然网络在带来了便捷和轻松的学习方式,但学生应该注重提高自身能力,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些简单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由问卷调查结果可知,大学生拓宽自己知识面的途径主要是书籍和网络,所占比例分别为10.81%和63.96%,而人际交往途径所占比例仅为25.23%。可见大学生对于网络和书籍的利用率很高,上网越频繁者越倾向于利用网络拓宽知识面,提高专业技能。缺乏实践能力,或者说很少参与实践活动,这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是很不利的。从调查对象对“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最主要采取哪种途径解决”和“网络交往对您的现实交往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的回答看,遇到问题直接上网搜索的有42人,占37.84%,打电话询问的有20人,占18.02%。而选择“直接询问身边的人”和“书籍查询”的人分别为38人(34.23%)和8人(7.21%)。结合数据分析,认为网络会使人疏于现实交往的学生有5人,占4.5%,比例最小;认为通过网络与不同的人交往可以提高现实交往中的包容性的有45人,占40.54%,比例最大。可见,网络交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其影响和作用是积极的、正面的,但我们仍然不能忽视其带来的一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比如对忽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使用一些网络不文明语言和产生“信任危机”等。

(三)新媒体与大学生道德社会化

通过对大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对网络的文明使用情况调查分析,我们了解到,虽然大学生对网络的利用程度很高,但在利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从调查对象对“在做作业和写论文时,使用网络的情况”问题的回答可以看出,高达94.59%的学生在学习时使用了网上的资料、信息,其中79.28%的学生以网上资料作为参考,15.31%的学生直接采用网上资料,仅有5.41%的学生完全靠自己。由此可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很合理地使用网络,网络似乎在给我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偷懒的途径,滋生了我们对于网络的依赖性,使我们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被逐渐消磨甚至消失。学生善于使用网络提高自身的技能固然必要,但不能忽视一个原则:合理利用。学生的这种行为也是一种不道德的举动,甚至在某方面是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利的,比如擅自摘录他人著作、文章而不注明。

关于是否“在网络上匿名发表诋毁他人或揭露他人隐私的言论”这一问题,从没发表过的有100人(占90.09%),有过发表经历的占9.91%。从没有“通过手机或网络发送、传播过各种骚扰信息(恐怖、色情、诈骗、暴力等)”的占92.79%。可见,大部分学生能够遵守网络和传播道德,不做危害他人利益的事情,但由于网络的匿名性特点,青少年做出有悖个人和社会道德的事情的行为不需要承担责任与后果,因而助长了部分人在网络上的不道德行为,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现象。在涉及“是否在上课期间接电话、发短信、用手机上网等”时,经常这样做的学生有7人,占6.31%;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是“有时”和“偶尔”。在考试中,经常通过手机获取信息的学生仅有2人,占1.8%;从没有过的学生有56人,占50.45%。尊重是最基本的道德原則,上课或者考试时使用手机是一种不尊重老师和同学的表现,不当使用手机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我们对道德原则的遵守。虽然大多数学生还是能够做到诚实守信,但应该看到新媒体对于部分学生的负面影响。

新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存在于小部分群体之中,这值得欣慰,但我们更应注意的是新媒体的使用,弱化了大学生对最基本道德原则的遵守,模糊了社会良知的底线,这不容忽视,应及早发现,及早“治疗”,防止扩散。网络的开放、自由使我们的很多行为不受约束和限制,但我们必须有一个基本的道德底线,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更好地促进自身发展。

本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对于大学生的政治、道德和知识技能社会化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首先,在政治社会化方面,新媒体的影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时政热点信息的传播,但大学生普遍对政治不关心是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问题,大学生对于了解政治知识的态度比较积极,但这种积极的态度并没有体现在政治实践上。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大学生普遍把同辈群体的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规范,把同辈人对自己的评价作为自我价值的标准,同辈群体中往往只是在了解获取政治知识方面相互影响。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大学生在新媒体的环境中的政治社会化,仅仅停留在对政治知识的获取上。因此,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学校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显现出来。

其次,在大学生知识技能社会化方面,大学生入学时间越久,上网时间越长,越倾向于使用新媒体获取信息,从而拓宽知识面、增强专业技能。我们应该注意的是互动的双方在互动过程中会产生相互影响,根据库利的“镜中我”理论(它认为个人通过别人了解到自己)和米德的“角色扮演”(重要他人对个人的评估最具影响力),其互动的对象对大学生本人同样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有可能是负面的。比如对忽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使用一些网络不文明语言和产生“信任危机”等。

再次,对于道德社会化的考察表明,网络上的不道德行为,对大学生不道德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催化”作用。在新媒体的使用中,信息具有匿名性和不负责任性,个人在发送和传播信息时,不必在意别人如何评判,在匿名的环境中,个人形成了对很多事对很多人不在乎的认知,从而做出很多不负责任的行为,因而滋长了上述各种消极行为。因此,需要较强网络监管和网络建设,克服网络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完善新媒体对大学生的社会化功能。同时,大学生自身必须不断提高修养、素质,合理利用新媒体资源,顺利完成个人社会化。

新媒体对于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又有消极的方面,我们应该把握和利用好它为我们带来的方便、快捷,努力减少负面影响,促进大学生群体健康、向上地发展和成长。

四、本调查研究的创新点

国内相关研究为我们本次调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使我们得到了启发和思考,但其具有很强的单一性和局限性,缺少综合性的调查研究。因而,本次调查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立足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之前的研究大多是传统媒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化影响方面的研究很少。

(二)根据具体情况研究大学生社会化中政治、道德、知识技能社会化三方面内容,而其他研究侧重于研究社会化的某一个方面,未进行综合性探究。

(三)以四川文理学院的学生为研究样本,之前的研究中对于地处中西部大学生的社会化研究较少,希望通过本研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四)与时俱进,紧跟时事。用“社会化”、“社会互动”等概念,从社会学特有视角出发,以社会学相关理论为基础,并尝试用相关社会学理论作解释。

参考文献:

[1]杨学芬.网络与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研究.全国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

[2]张光.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影响实证研究.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第5版.

[3]张晓燕.大学生网络道德研究.思想文化道德建设理论月刊,2002(8).

[4]李如铁.大学生涉网现状及问题研究.

[5]阙贵频.大学生知识技能社会化的若干客观障碍分析.

猜你喜欢
政治社会化大学生教育新媒体
论“中国梦”引领下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
网络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问题探论
理论导刊(2016年12期)2016-12-27 17:29:19
长征时期工农红军革命政治文化传播实践的多维分析
理论导刊(2016年12期)2016-12-27 10:35:53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模式构建
亚太教育(2016年33期)2016-12-19 03:51:15
探析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面临的挑战
亚太教育(2016年33期)2016-12-19 03:50:09
对晚清儒学政治社会化危机的概论及思考
东方教育(2016年4期)2016-12-14 12:59:25
当代大学生国防教育面临困境与突围路径
亚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21:19:22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9:46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2:46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