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宽梅
我国对新世纪中学生提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審美、学会创造、学会发展”的素质要求,其核心是新时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成了当今教育的首要任务。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认真领会生物新课程标准精神,在生物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结合生物教学实际,谈谈在生物新课标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体会和认识。
一、保护好奇心,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好奇是创新意识的潜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好奇心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学生对科学有了好奇心,就能主动地钻研,这种好奇心如不加以培养和扶持,就会逐渐衰退和枯萎。因此,当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而提出各种古怪的问题或做出某些荒唐的事情时,教师应该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给予鼓励,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给予指导。如教学《电产生热》一课时,要求学生用一根铁丝把一节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并摸一摸铁丝,有什么感觉?这个实验本身效果不显著,可是有的学生的实验效果却很显著——手很烫,原来他用了三节电池。虽然他与实验的要求不一致,但恰恰由于这一个不一致,使他发现了令电热效果显著的一种方法。这时,教师切不可训斥否定学生,否则会把学生创新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教师应该大力表扬,并以此为契机进行启发,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除了增加电池外,还有哪些办法能使电热效果更显著呢?请你自己设计实验动手试试。”这时学生的创新意识更强烈。正如“苏科版”自然教材主编徐康毅同志所说:“孩子能想别人没想过的,说别人没说过的,做别人没做过的,这是一种创新行为的表现,我们不仅不能批评,反而应大加称赞……”
二、创新情境的构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科学的发现始于疑问,而发现问题,正是创新的开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巧妙构建创设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学《大气的压力》一课时,为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特意构建以下情境:一上课,我向学生出示了“马德堡半球”,合上两个半球抽掉其中的空气,让学生用力向两边拉开,一个、两个、四个,直到最后全班同学像拔河似的一齐拉,但仍拉不开。此时,教师提出问题:“你现在最想说些什么呢?”学生对这一现象感到很奇怪,纷纷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这两个半球为什么拉不开?用什么办法才能把这两个半球拉开?如果两个班的同学一起拉,能不能把它拉开?恰当的问题开启了学生思维之门,教师为学生构建创新情境,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扶持,深入探究的愿望油然而生。
三、让学生在典型复杂的生命现象的综合分析中深化竞争意识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将一些竞争的知识和理论,通过典型复杂的生命现象的综合分析,提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例如,我们让学生共同讨论分析某一草原上生活的狼、羊、牧草等生物及它们与周围无机环境的复杂关系时,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和综合,理解了狼与羊、羊与草彼此间的捕食关系,也理解了狼与狼之间、羊与羊之间为争夺食物和生存空间的竞争关系,即其竞争(或斗争)的一面;但启发学生理解狼捕羊,但狼又不能捕光了羊;羊吃草,但羊又不能吃光了牧草。否则,狼、羊、牧草三者会同归于尽,破坏此草原生态系统。可见,生物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况且狼与狼、羊与羊之间,还有群居、互助、互利、互爱的一面。这种生物之间既竞争(或斗争)又依存的多重性,使学生对于竞争思想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使学生竞争的知识、理论自然而然得到加强。我们顺势将知识迁移,向学生设问:人类应如何把握和运用竞争法则来正确处理好人与大自然、人与生物界、人与人之间的复杂竞争关系呢?让学生以平等竞争的思想,面对一个复杂的人类社会的新情境,面对自己未来的人生征途,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竞争意识
四、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厌倦,最终失去兴趣。以下是我的体会。
1.巧用比喻化疑难。细胞膜的结构像花生糕:花生米像蛋白质分子,爆米花像磷脂分子,花生米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或贯穿于其中。糖类和ATP比喻成家里的粮食和口袋里的现金。高温和低温对酶的影响比喻成人死了和睡着了。
2.妙用诗词添兴趣。例如,物质出入细胞膜有两种方式:自由扩散,可形象地表述为“飞流直下三千尺”,“飞流”表明不需要能量,“直下”表明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且不需要载体;主动运输:可形象地表述为“逆水行舟用力撑”,“逆水”表示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行舟”表示需要载体,“用力撑”表示需要能量。又如讲到生物的保护色时,引用杨万里的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3.口诀谐音助记忆。如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记成“携一两本淡色书来”。植物必需的七种微量元素记成“铜棚新炉贴馍馍”(铜硼锌氯铁钼猛)。有丝分裂时期特点记成“间期复制、前期三体、中期排队、后期分家”。原核生物:一(衣原体)支(支原体)细(细菌)线(放线菌)蓝(蓝藻)子。
4.用科幻法展开联想的翅膀。如:光反应式ADP+Pi→ATP,若能科学利用则意义更大。如果我们制造模拟绿叶的绿色衣服穿在身上,通过特殊的导管把绿叶光合作用制造的ATP运到我们的体内,那么,我们一个月只需要吃几顿饭就足以维持身体生长的需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就让绿色衣服尽情制造,非洲难民再也不必为粮食太少而发愁,人类从此再也没有粮食危机。
五、通过实验教学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应贯穿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最大限度地动手、动口和动脑,主动地参与到实验的探究活动中。如初中《生物》第一册(上)中“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在课堂教学安排上,从天竺葵的黑暗处理到叶片的遮光处理,从叶片的脱色到滴加碘酒的观察都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完成,以此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验完成后,教师可就一些现象及操作程序提出疑问让学生进行分析回答,以此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探索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从多种角度出发进行导“思”导“疑”。“疑”的提出既要有“质”的体现,又要有“量”的要求。并且“疑”的设置应全方位地切入实验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组织学生在短时间内进行说理、讨论和操作,获得较多的技能。
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我们热爱学生,乐于奉献,在平时的工作中勤于钻研,高中生物课一定会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