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拉索轴向激励作用下的面内参数振动

2014-06-27 05:59孙群涛
交通科学与工程 2014年3期
关键词:索力阻尼比拉索

孙群涛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132)

斜拉索是斜拉桥的主要承重部件,因其具有柔性大、阻尼小的特点,当桥面在风、车辆及地震等作用振动时,若桥面的振动频率与某一拉索的固有频率成倍数,微小的桥面振动即可引起拉索的大幅振动[1]。在工程中,由拉索大幅振动造成的工程事故也频频发生。1996年4月,荷兰的Erasmus大桥通车仅一个多月,就因索的大幅振动被迫关闭;在1994~1995年南浦大桥曾3次因拉索的振动而导致减振器的脱落。因此,参数振动问题已引起有关学者的高度重视,他们对参数振动的机理和控制方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具有工程价值的研究成果。Fujino[2]建立了索-桥耦合2自由度振动模型。亢战[3]建立了索-桥耦合2自由度振动模型,且运用多尺度法,得到了拉索的主参数共振。分析结果表明:拉索与桥面的振幅此消彼长,且拉索的振幅远大于其初值,而桥面的振幅与其初值接近。汪至刚[4-5]取拉索的一阶振动模态进行了分析,计算了拉索的主共振和参数共振情况,并提出了在拉索根部安装被动质量阻尼器的减振方法。赵跃宇[6]建立了小垂度斜拉索在端部轴向正弦激励下的振动模型,考虑拉索的一阶振动模态,分析了3种情况(激励与拉索频率比分别为1∶1,1∶2及2∶1)下的振动。陈水生[7]等人对拉索轴向激励下的面内参数振动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使拉索产生参数共振的最小激励幅值,并对瞬态与稳态索的内力变化进行了分析。赵跃宇[8]等人采用斜拉索受轴向激励的力学模型,用多尺度法,对拉索稳态运动的稳定进行了分析。

作者拟根据拉索轴向激励下的模型并运用哈密顿变分原理,求解拉索的参数振动方程。不同于大部分学者所利用经典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微分方法。该方法是以积分方程来由局部求整体的,通过求解系统作用量的平稳值,更准确地表达了系统对于任何微扰随时间的演变,具有较强的时间、空间连续性。采用变分法,计算整个系统的运动方程。采用多尺度法,对系统的运动方程进行分析。采用标准四阶龙格—库塔数值方法,求解运动方程。并用MATLAB编程,进行参数分析,分析影响拉索参数振动的因素频率比、激励振幅、拉索阻尼比及索力对斜拉索主共振和参数振动的影响。

1 建立拉索面内参数振动方程

为方便研究且能体现问题本质,假设:①忽略垂度对拉索质量重分布的影响,认为斜拉索的垂度曲线为抛物线;②忽略拉索的抗弯刚度、抗扭刚度及抗剪刚度;③不考虑材料非线性,变形本构关系服从胡克定律,且各点受力均匀;④不计桥面和桥塔对拉索的影响;⑤拉索只发生面内振动。

建立如图1所示的坐标系,拉索的静态线形为y(x)。拉索振动时,x和y方向离开静平衡位置的位移分别为u(x,t)和v(x,t),拉索轴向位移激励

图1 轴向激励下斜拉索面内振动模型Fig.1 Stayed-cable in-plane vibration model caused by axial excitation

拉索单位索长质量、弹性模量、截面面积、初始曲线长度、初张力及阻尼系数分别为m,E,A,L,T0及μ,静态和动态弧长微段分别为ds和ds′,则

则拉索的动应变ε为:

拉索的动能和势能分别为:

运用Hamilton原理,有:

根据模型可知,时间边界条件为:

几何边界条件为:

静力平衡条件为:

根据式(7)~(9),分别计算T和V的变分,得:

将式(10)和式(11)代入式(6),得:

根据已知边界条件可知,索的动应变只与时间有关,由于纵向振动相对于横向振动较小,因此,忽略二阶小量近似认为ds≈dx,得到动应变:

由图1可知,本模型位移边界条件为:

对式(13)进行积分,并根据边界条件,得:

由于拉索接近张紧弦,近似取索的振动模态为标准弦的模态。根据Tagata实验,张紧弦的端激励振动中,基本模态占主要地位,故进行一阶模态截断,即

根据静力平衡条件,得:

将式(16),(17)及(18)代入式(12),并近似认为ds≈dx,得:

运用Galerkin方法,进行方程解耦。在方程两边同时乘以在[0,L]区间内进行积分,得:

式中:2ξ1ω1=μ/m;ξ1为拉索的阻尼比;ω1为考虑综合效应后的一阶固有频率(2/π)4/2);λ2为索的垂度系数,λ2=4EABL2/T;ω0为不考虑垂度影响的一阶固有频率,

2 多尺度法求解

为方便研究,引入无量纲小参数ε,将方程(20)改写为:

式中:ε2χ1=-2ξ1ω1;ε2f=-a;εg=-d。

引入不同尺度时间变量:

本研究只讨论二次近似解,令

展开后,令ε的同次幂系数为零,得到各阶近似的线性偏微分方程。

ε阶:

ε2阶:

ε3阶:

方程(24)的解可写为负数形式:

将(27)代入(25),得:

为了保证有周期解,需要消除久期项,得:

2.1 非内共振情况

将式(27)和式(30)代入(26),得:

消除式(31)久期项,得:

2.2 内共振情况

将式(34)代入方程(31)并消去久期项,得:

将复函数A写为指数形式,得:

式中:α(t)和θ(t)的解为t的实函数。代入式(35),分离实部、虚部,并令γ=ε2σT0-θ,得:

方程组(37),(38)的非零常值特解αs和γs对应于系统的稳态周期运动。令导出αs和γs应满足的条件:

消去γs,得:

由式(41)移项,得:

可见,振幅αs有稳态解的条件是此时系统产生持续不断的运动。在满足αs有稳态解的条件下,如果则αs有一个稳态解;如果则αs存在两个稳态解。

为判断振动的稳定性,引入扰动变量ξ=ααs,η=γ-γs,得到在奇点(αs,γs)附近的一次近似方程:

该线性扰动方程为:

3 参数分析

本研究以涪丰石高速乌江特大桥拉索FDB19为例进行分析,拉索参数为:m=72.8kg/m;T0=5 352.2kN;A=9 270.065×10-6m2;θ=32.732°;L=179.412m;f=0.750 1Hz;E=1.95×105MPa。

采用标准四阶龙格—库塔法[7],求解式(20)。为方便计算,在计算过程中,进行了参数修改,分析不同情况下拉索的振动。运用MATLAB,进行编程[8]。

假定索的初始扰动V1(0)=10-4m,激励幅值U(0)=0.1m,暂不考虑阻尼的影响,作出激励频率与拉索频率在[0.1,3]内拉索的跨中振幅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其中ωr=

图2 斜拉索跨中振幅与频率比关系曲线Fig.2 The curve between the cable-stayed span amplitude and the frequency ratio

图3 /ω1=1时,位移时程曲线Fig.3 The displacement versus time when/ω1=1

图4 /ω1=2时,位移时程曲线Fig.4 The displacement versus time whenω-/ω1=2

图5 斜拉索跨中响应幅值与激励幅值的关系曲线Fig.5 The curve between the cable-stayed span amplitude and the excitation amplitude

从图5中可以看出,拉索的跨中响应随激励幅值的增大而增大,呈非线性增大关系。随着激励幅值的增大,拉索在参数振动下的最大响应幅值将大于主共振最大幅值。当激励幅值较小时,主共振为影响较大。当激励幅值较大时,参数共振的影响将超过主共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从图6,7中可以看出,斜拉索阻尼比与跨中振幅整体呈非线性递减关系。当时,在一定范围内,阻尼比的增大对减振作用显著。随着阻尼的增大,振幅减小缓慢。当且阻尼比达到某一数值时,将会引起跨中响应振幅的急剧下降。当激励振幅较小时,小阻尼即可引起拉索跨中响应振幅的急速下降,激励幅值越大,引起拉索跨中响应振幅骤降的阻尼比越大。当跨中响应振幅减小到某一数值之后,跨中响应振幅与阻尼比接近线性关系,且衰减缓慢。

图6 ω-/ω1≈1时,斜拉索跨中振幅与阻尼比关系曲线Fig.6 The curve between the cable-stayed span amplitude and the damping ratio when/ω1≈1

图7 ω-/ω1≈2时斜拉索跨中振幅与阻尼比关系曲线Fig.7 The curve between the cable-stayed span amplitude and the damping ratio when/ω1≈2

拉索跨中最大振幅与索力关系曲线如图8所示。从图8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主共振还是参数共振,拉索跨中最大响应振幅都随索力的增大而减小。当索力达到某一数值之后,索力变化对参数振动的最大响应振幅影响将减小。

图8 拉索跨中最大振幅与索力关系曲线Fig.8 The curve between the cable-stayed maximum span amplitude and the cable tension

4 结论

2)拉索的振动出现“拍”现象,且由于垂度效应拉索振动的正、负振幅不对称。在文献[3~5,9]中,用牛顿定律建立的方程得到了相同结论。

3)拉索振动的振幅与激励振幅呈非线性增大关系,因此控制激励振幅可以有效地控制拉索振动。在文献[3,5,7,9]中,用牛顿定律建立的方程得到了相同结论。

4)拉索的阻尼比与跨中振幅呈非线性递减关系,则控制拉索的阻尼比可以有效地控制拉索的振动,但当阻尼比达到一定值之后,再增大阻尼比的意义不大。

5)拉索的索力与跨中振幅呈非线性递减关系。这说明增大索力可以控制拉索的振动,特别是主共振,但是索力还需结合其他条件确定。

(References):

[1]Costa A,Martinsjac,Brancof,et al.Oscillations of bridge stay cables induced by periodicmotions of decks and towers[J].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1996(7):613-621.

[2]Fujino Y P.Warnitchai,B.M.Pacheco.An experimental and analytical study of autoparametric resonance in a 3DOF model of the cable-stayed beam[J].Nonlinear Dynamics,1993,(4):111-138.

[3]亢战,钟万勰.斜拉桥参数共振问题的数值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1998,31(4):14-22.(KANG Zhan,ZHONG Wan-xie.Numerical study on parametric resonance of the cable-stayed bridge[J].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1998,31(4):14-22.(in Chinese))

[4]汪至刚.大跨度斜拉桥拉索的参数振动与控制[D].杭州:浙江大学,2000.(WANG Zhi-gang.Parametric vibration and control of long span cable-stayed bridges[D].Hangzhou:Zhejiang University,2000.(in Chinese))

[5]汪至刚,孙炳楠.斜拉索的参数振动[J].土木工程学报,2002,35(5):28-33.(WANG Zhi-gang.SUN Bing-nan.The parametric vibration of stayed cables[J].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2002,35(5):28-33.(in Chinese))

[6]赵跃宇.大跨径斜拉桥非线性动力学的模型与理论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0.(ZHAO Yue-yu.Model and theoretical study on nonlinear dynamics of long span cable-stayed bridge[D].Changsha:Hunan University,2000.(in Chinese))

[7]陈水生,孙炳楠.斜拉桥索-桥耦合非线性参数振动数值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3,36(4):70-75.(CHEN Shui-sheng,SUN Bing-nan.Numerical study on nonlinear parametric vibration of coupled cables and bridge decks[J].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2003,36(4):70-75.(in Chinese))

[8]赵跃宇,王涛,康厚军.斜拉索主参数共振的稳定性分析[J].动力学与控制学报,2008,6(2):112-117.(ZHAO Yue-yu,WANG Tao,KANG Hou-jun.Stability analysis of the cable principal parametric resonance[J].Journal of Dynamics and Control,2008,6(2):112-117.(in Chinese))

[9]李凤臣,田石柱,欧进萍.大跨度斜拉桥拉索的参数振动[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8,24(5):737-742.(LI Feng-chen,TIAN Shi-zhu,OU Jin-ping,Parametric vibration of cables of the cable-stayed bridge[J].Journal of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2008,24(5):737-742.(in Chinese))

猜你喜欢
索力阻尼比拉索
江苏索力得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
手缓解拉索优化设计
基于细观结构的原状黄土动弹性模量和阻尼比试验研究
斜拉桥断索分析中破断拉索位置的参数分析
黏滞阻尼器在时程分析下的附加有效阻尼比研究
波形分析法求解公路桥梁阻尼比的探讨
结构构件阻尼比对大跨度悬索桥地震响应的影响
VOF法在斜拉索风雨激振数值模拟中的应用
预应力钢绞线网加固混凝土桥梁的索力分布试验研究
采用向量式有限元的斜拉索振动控制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