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华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 江苏 苏州 215021)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优质的问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进行学习.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学科教学,课堂上需要通过问题引领,启发学生观察、思考.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体过程,还是在教学的某些微观环节,都努力优化课堂提问,促成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那么教师应该怎样优化提问呢?优质提问又有哪些特征呢?
科学提问通常包括3个环节:提问前的设疑—提问—提问后的理答.笔者根据文献[1]“课堂观察”中设计的“教师有效提问的观察量表”,对2012年江苏省初中物理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课例“磁体与磁场”中的生疑和释疑进行深入观察,由此窥视科学提问中设疑、提问和理答3个环节的一般性规律.
通过对“磁体与磁场”一课录像的反复咀嚼,笔者受益匪浅,并统计出了如表1的观测量表.
表1 教师有效提问观察量表
作为省一等奖优质课,授课教师教学理念先进,闪烁着课改的光芒;教学设计别具匠心,充满智慧;教学语言精炼,声音优美.除了上述优点外,科学的提问应该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之一.通过对量表的进一步分析,笔者对本节课的提问环节形成了如下的整体简评.
(1)问题清晰、指向明确
教师给学生提问时,需要从学生角度思考我们所提的问题.学生都能理解问题的意思吗?他们能将问题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吗?学生对该问题所希望的答案有一个普遍认识吗?从记录的结果来看,课堂所问的问题清晰、具体、准确,学生基本能根据教师的提问作答.
(2)问题的思维层次搭配合理
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经验、认知水平和教学目标设计了不同思维水平的问题.本节课的提问既有关于事实、回忆或者知识的,处于低层次的思维水平,也有需要理解、分析、深层次思考的问题.本节课的提问让学生全过程参与了多种认知水平的互动,使学生在思考中受益.
(3)学生参与度高
一般来说,教师相信自己所提的问题能帮助学生学习,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问题的提出和回答.从统计分析结果来看,课堂上既有学生个别回答,也有集体回答,还有生生讨论,学生参与面广,参与积极性高.
(4)重视理答环节
从整节课来看,授课教师自始至终细心观察学生的反应,以不同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回答.有复述学生的回答,给予确认;有追问,使学生深入思考;有表扬、称赞,让学生充满自信;有点拨、启发,引学生柳暗花明.
教学片断1:上课伊始,教师向学生展示了一支笔和一张百元大钞,学生们全神贯注地注视着教师.教师先让这支笔“穿过”纸币,然后再将这支笔从纸币中“抽出”.纸币完好无损,这大大出乎学生的意料.此时教师提出了疑问,“纸币竟然完整无损,这是什么原因呢?”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课堂引入,能将学生推到最佳的心理准备状态.它不但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的接受型转化为主动的进攻型,可以将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调整到最佳的准备状态,从而使学生高效学习.
授课教师精心设计 “穿纸币”的魔术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磁体和磁场”的学习中.
教学片断2:讲台上放有3个小磁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第一次教师用手拨动小磁针.
师:小磁针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生(集体回答):受到力的作用.
师:谁施加了力?
生(集体回答):您.
师:是我的手.
第二次:教师用嘴吹动小磁针.
师:谁施加了力?
生(集体回答):您.
师:不是,是空气.流动的空气对小磁针施加了力.
第三次:教师用纸盒包装的磁铁靠近小磁针,小磁针偏转.
师:教师纸盒中藏的是什么?
生(集体回答):磁铁.
师:同学们都猜出来了,确实是磁铁.同学们看,这个磁针转动,谁施加了力?
生(集体回答):磁铁.
师:磁铁和小磁针直接接触了吗?
生(集体回答):没有.
师:不直接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也有力的作用,这个作用是通过什么物质来传递的呢?
生(大部分学生回答):磁场.
新课程的教学观认为: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不是听出来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感悟、发现出来的.在探索新知识时,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新旧知识中寻找链接点,通过问题指引,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领学生踏进新知的大门.
磁场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客观存在.这一点对初中学生来说,感到比较抽象,理解上非常困难.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了3个小实验.通过问题引领,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思考,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新的高度.
师:教师这里有根棒,它现在已具有了磁性,谁能帮教师辨别一下,它哪一端是北极?
(停顿12 s)
生(个别回答):可以用一块磁铁来吸引.用磁铁的北极靠近棒的a端,若发现它们相互吸引,则a端是棒的南极,另一端就是这根磁棒的北极;还有可以把这根磁棒悬吊起来,当它静止时,哪一端指向北方,那一端就是磁棒的北极.
师:你们觉得他的办法怎么样?
生(集体回答):好!
师:掌声鼓励.
感触:有效表扬,提升学生学习效能感.
当学生回答的内容达到或超出教师的预期,要给予表扬,让学生在掌声中感受到教师和同学对他的肯定.这样的表扬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能感.
教学片断4:教师将条形磁体放在实物展示台上,条形磁体旁放一小磁针,让学生观察小磁针的指向.
师:换了一个小磁针,小磁针的指向变了吗?
生(集体回答):没有.
师:换不同的小磁针,小磁针的指向固定不变的,那说明什么?
生(全班三分之一的学生回答):小磁针受到力的方向也是固定不变的.
此时教师拿起彩带,彩带在风的吹动下一直朝同一方向飘.
生(部分学生回答):磁场也是有方向的.
感触:积极追问,深化学生思维
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具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内容,学生往往一时难以领悟.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层层递进的问题情境,进行不断地追问,有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一步步深入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学生的问答总是有对有错.教师积极的反馈,使学生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找到最佳、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优化学习过程,提升学习行为,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促进全体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从教学实际来看,有的缺乏经验的青年教师所提问题太浅薄,思维层次低,或对学生的回答评价单一,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致.如在某次听课过程中,教师在讲述磁体的指向性时问:“同学们,你们教室哪边是北?现在磁针是指南北方向吧?磁针哪种颜色指向北方?”这样的问题思考价值不强,长期以往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教学艺术.我们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反思,提升我们的问答技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 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