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题教学中把握动态生成 提升思维品质

2014-06-27 02:35何晋中
物理通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敏捷性斜面雨滴

何晋中

(中山市教育局教研室 广东 中山 528400)

物理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大胆思考,鼓励学生勇敢说出自己的思路,鼓励学生解题时思考出独创的方法,捕捉学生的灵感.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策略,把握好预设和生成的辩证关系,顺着学生思路适度引导,挖掘学生思维闪光点,促进课堂动态生成.在动态生成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敏捷性、深刻性、灵活性,实现新课程标准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的目标.

1 讨论中发现教材习题错误 培养学生思维批判性

教学中,鼓励学生同教师辩论,发表不同看法,鼓励学生给教材“找茬”,敢于向权威挑战.教师对待学生提出的质疑要诚恳、包容,要善于抓住机会表扬、鼓励学生,从而提高学生提出质疑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质疑、批判精神的养成,有助于学生形成批判的、求索的、创造的人生观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案例1:雨滴自屋檐静止滴下,每隔0.2 s滴下1滴,第1滴落地时第6滴恰欲滴下,此时测得第1,2,3,4滴之间的距离依次为1.62 m,1.26 m,0.90 m.设落下的雨滴运动情况完全一样,则此时刻第2滴雨滴的下落速度为多少?(假设雨滴下落过程中不考虑空气阻力)[1]

本题是粤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2节课后练习第5题,教师用书答案是7.2 m/s,没有解答过程.其依据应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故

有学生就采用这一解法.还有学生用自由落体速度公式计算

v2=gt

代入数据得

v2=7.84 m/s

两种方法得出的结果怎么有这么大差异?错在何处?此外,本节学习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用平均速度法计算瞬时速度,不是本节课重点,这样安排不合理.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两种解法究竟有没有问题?学生仔细核对、讨论后认为两种解法都没问题.

(2)解法没问题,但一题两解结果却不同,问题在何处?认真思考、讨论后,终于有学生大胆提出,题目数据的设置上自相矛盾,教材有错.

(3)怎样修改本题才对?

方案1:删除“此时测得第1,2,3,4滴之间的距离依次为1.62 m,1.26 m,0.90 m”;

方案2:删除“第6滴恰欲滴下,此时”;

方案3:删除“每隔0.2 s滴下一滴”;

方案4:修改数据,可修改雨滴下落时间间隔,或修改雨滴间距,可以将第1,2,3,4滴间距离改为1.76 m,1.40 m,0.98 m.

2 抓住学生思维闪光点 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速度或迅速程度.思维敏捷是指人们在短时间内,当机立断地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决定,迅速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2]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学生思维灵光一现的情况,若能及时抓住这些美妙瞬间,及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深入探究存在的疑问,培养学生抓住思维灵感的能力,从而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有利于学生遇事胸有成竹,善于迅速作出判断.

案例2: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变电流频率为50 Hz,记录小车运动的纸带如图1所示.在纸带上选择0,1,2,3,4,5共6个计数点,这些相邻的两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纸带旁并排放着带有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零点跟计数点“0”对齐.由图1可以读出1,3,5三个计数点跟“0”点的距离并填入表中(表略)[1].

图1

计算小车通过计数点“2”的瞬时速度为多少?小车的加速度是多少?

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后,有学生突然问到:“如何求计数点‘0’和‘5’的瞬时速度?”这一问题非常有价值,值得深入探究.

师:这两个点是纸带上第一个和最后一个计数点,能不能采用求解通过计数点“2”时瞬时速度的方法呢?

生:不能,通过这两个点的时刻不是中间时刻.

师:从打点“0”到“5”小车做什么运动?其速度、加速度、时间满足什么规律?

生甲: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运用

vt=v0+at

v2=v0+2Ta

可求v0.

算出v0,通过计数点“5”时瞬时速度算法也一样.

3 让学生在互相评价中得到提高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指思维的深度.它集中地表现在是否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预见事物的发展和进程.教学中,从感性材料出发,通过引导学生层层递进,深入分析,对物理问题刨根问底,通过思考、讨论、探究、辨析等过程,揭示物理问题、物理现象的本质特征,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图2

案例3:如图2所示,光滑斜面固定于水平面,滑块A,B叠放后一起冲上斜面,且始终保持相对静止,A上表面水平.则在斜面上运动时,B受力的示意图为

本题不少学生选选项C.如果直接讲解为什么选择选项A,不选选项C,学生能理解,但不会留下深刻印象.要加深学生印象,就要促进学生深入思考,让其深度参与课堂中来.可采用先让学生陈述理由,然后,互相评价对方理由是否充分,学生在讨论、评价中发现问题,悟出正确答案.

生甲:冲上斜面过程中A,B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平行于斜面向下,摩擦力产生加速度,所以应该是选项C.

生乙:A对B静摩擦力的方向是平行于接触面,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所以摩擦力的方向应该水平.

生丙:摩擦力产生加速度这个说法也不对,应该是三者的合力产生加速度.

生甲:重力等于支持力,三者的合力就是摩擦力.

生丁:在这里,重力不等于支持力.物体的加速度斜向下,可以分解成竖直向下和水平向左,物体处于失重状态.竖直向下的分加速度由重力与支持力的合力产生,而水平的分加速度才由静摩擦力产生.

生乙:重力大于支持力,二者的合力竖直向下,A对B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左,三个力的合力平行于斜面向下.选项A正确.

4 一题多解中学会融汇贯通 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遇到一个新的、变化很大的物理问题,也能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甚至想到出人意料的好思路.这要求学生能把物理知识、物理思想、方法融会贯通,从不同角度认识同一物理知识,分析物理问题.在物理教学中,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一个有效手段.

案例4: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为108 km/h,若驾驶员发现前方80 m处发生了交通事故,马上紧急停车,汽车以恒定的加速度经过4 s才停下.问该汽车是否有安全问题?

本题有多种解法,教师应鼓励学生寻找多种解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引导学生从以下角度思考、解决问题.

解法1:从比较位移的角度

代入数据得

s=60 m<80 m

不会有安全问题.

解法2:从比较时间的角度

代入数据得

t′=5.33 s>4 s

不会有安全问题.

解法3:从比较速度的角度

代入数据得

不会有安全问题.

解法4:从比较加速度的角度

若要汽车安全停下,设加速度为a1,则

代入数据得

a1=-5 m/s2

由题得

代入数据得

a2=-7.5 m/s2>a1

不会有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 保宗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35,39

2 王雁.思维的品质.[DB/OL].(2003-10-27)[2013-10-10]http://www.pep.com.cn/xgjy/xlyj/xlshuku/shuku13/shuku17/201008/t20100827_815320.htm

猜你喜欢
敏捷性斜面雨滴
斜面之上探动能
巧用“相对”求解光滑斜面体问题
对一个平抛与斜面结合问题的探析
小雨滴
可爱的小雨滴
组织敏捷性研究述评及展望
互联网平台型企业敏捷性发展研究
小雨滴
C2系统的敏捷性
基于云制造模式的制造企业组织敏捷性提升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