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当代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的比较及文化根源

2014-06-26 10:08方芳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13期
关键词:家族企业管理模式企业文化

方芳

摘 要:西方当代家族企业具有各自不同的管理模式。通过美国、欧洲和日本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的比较,发现其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产生差异的主要根源。美国文化的个人主义,欧洲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日本文化的家族主义、不同民族的信任度等,均形成了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规模和生存周期,并深刻影响着家族企业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家族企业;管理模式;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3-0019-02

引言

西方当代家族企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和对劳动力的吸纳均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家族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其管理模式发生了一系列变迁。西方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呈现出不同特点,对其特点进行归纳和比较,寻找其差异化背后的根源。

一、美国家族企业

美国家族企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重要地位,占总数90%以上。家族企业对新增岗位贡献率占78%,吸纳劳动力占65%,创造GNP的50%以上。上市公司中家族企业占43%,前500家大型企业中,家族企业占175家[1]。美国家族企业的管理方法与模式,对社会生产率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福特将泰罗制移植到轿车生产中,开创了福特制这种现代企业大规模生产方式,遵循三原则:脑、体力劳动分开;分工高度专业化;寻找最佳生产模式。该模式在降低轿车生产成本的同时,大幅度提高了工人收入,实现了供需的良性循环。

杜邦公司通过经营委员会,开创了由领导集团来取代个人决策的先河。该分权化组织变家族伙伴领导为经营委员会的集体领导。企业规模的扩大,公司创立了杜邦管理模式,即财政集中、管理分散,集中和分散相结合。下属机构独立核算,分散的人员由公司统一领导,结合为紧密整体。该模式先后被杜邦、通用汽车公司及世界各国企业所效仿,极大提高了企业生产率。

控制权与家族关系是家族企业的两大要件。控制权的直接表现是公司股权,许多家族企业从创立到发展壮大一直在处理控制权问题。控制权对家族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是掌握企业的经营决策权,家族企业创始人几乎都有强烈的控制企业业务的欲望;一方面是家族繁衍的直接表现,是家族进化的“本性”外部化的结果[1]。如电脑大王王安和福特汽车公司的亨利·福特,都表现对控制权的强烈欲望。

家族企业初创阶段,资金、技术的原因,几个合伙人共同出资和技术投入,一起经营管理,每个合伙人的控制权相当。如1859年约翰·D·洛克菲勒成立第一家公司时,与其合伙人克拉克各出资2 000美元对公司进行控制。1903年福特汽车公司成立,福特和麦肯森为公司共同控制人,各占25%股份。随着企业壮大,亨利·福特逐渐提高持股比例,并最终完全掌握公司控制权。20世纪初,洛克菲勒家族也掌握了公司总额50%以上的股份,取得了绝对控制权[1]。研究表明,家族企业平均寿命23年,延续两代的占39%,延续三代的仅占15% [1]。产权的过分单一成为家族企业延续的瓶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公司化和法人化已成美国家族企业发展的趋势。

二、欧洲家族企业

家族企业是欧洲一种普遍的企业模式,对社会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超过10亿美元的家族企业在欧洲逾20个。家族企业在英国最大的116家公司中占29%,法国家族企业占最大的200家公司的50% [2]。家族企业产值占总产值65%以上[1]。在长期发展中,部分家族企业失去了对企业的控制权。有近二百年悠久历史的克虏伯公司,在1967年将公司所有权移交给基金会组织,家族退出了对公司的掌管。成立于1851年的路透社,在1915年家族脱离企业。

欧洲家族企业多采用以下组织结构模式:产品部主导全球混合结构管理国际业务模式;控股经营公司对国际业务进行分权经营模式。

德国拜尔公司采用第一种管理模式。监事会和管理局为最高管理层。监事会职责为选择和监督管理局。管理局为最高执行机构,有成员9名,下设投资、营销、生产等多个委员会。公司组织由6个产品区共25个产品组来运行[1]。产品区为全球结构,领导负经营责任,对管理局负责。公司总部设职能部门,为各产品区、产品组等单位提供职能服务和政策指导。此外,飞利浦公司、法国阿尔卡泰尔—阿尔斯通公司、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等也都采用该组织管理模式。第二种模式是公司规模扩大、国际化程度提高情况下母子结构的延伸。采用该组织模式的公司,拥有大量控股经营公司。每个经营公司独立经营,经营公司与母公司为利润关系。

欧洲家族企业经历了家族紧密控制企业、放松控制权、现代企业转型三个阶段。一项对法国的调查表明,因有家族控制传统,全国大公司中有2/3为家族企业部分或全部控制,其中1/4为某家族或几个家族直接管理。欧洲68%的企业,主要行政人员来自家族的委派。“许多企业家具有创建百年企业的理念。欧洲家族企业前行的动力来自其根深蒂固的对企业控制的欲望。如果在增长与控制二者中选样一项的话,许多家族企业宁愿放弃增长的机会,也不愿意将控制权拱手让出。”[1]

在公司治理方面,欧洲家族企业普遍实行雇员参与制。在德国,雇员可以进入家族企业监事会。在法国,雇员可以进入企业的董事会。大多数家族企业建立了企业委员会制度,雇员参加企业委员会来参与公司治理。雇员参与制保障了劳资双方对话,缓和了劳资矛盾。监事会或董事会,使资方适当关注职工利益。有助于职工了解公司经营策略和境况,给予公司谅解,促进劳资合作。保证了公司经营的合理、合法性。职工出于自身考虑,对公司经营合理、合法性予以关注,保证了公司正常、合理远行。有利于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公司的生产效率[1]。

三、日本家族企业

日本家族企业有几百年历史,明治维新后,家族企业发展达到了高峰,诞生了如松下电器、丰田汽车、本田摩托等大型家族企业。中小企业基本都是家族企业。制造业占工业的99%,而在1980—1991年,日本制造业附加值的55%为中小企业所创造。家族企业对日本经济的贡献可见一斑。1993年日本中小企业648.43万家,占企业总数99.1%,吸纳劳动力4 000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78% [1]。endprint

日本家族企业按照发展阶段由低到高,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边缘型家族企业。这类企业以补充家庭收入作为目的,属于副业型。家族成员在不影响主业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和闲置人员进行企业经营。在家族企业中占32.5%。(2)创业期家族企业。企业目的为维系家庭生产,属于维持生计型。家族成员即使企业管理者也是生产者,企业和家庭财务、利润和工资彼此不分。在家族企业中占12%。(3)成长中家族企业。按照现代公司制来建立的企业,家族成员为经营主体,属于标准企业型。企业与家庭财务、利润和工资相分离。在家族企业中占34.1%。(4)接近社会化的家族企业。企业领导人由家族成员构成,管理者和从业者为家族之外聘用人员,属于现代企业型,在家族企业中占21.4% [1]。

在日本家族企业中,企业治理结构呈现出“两权不分”的特征,“业主制”与现代企业“股份制”有机融合。调查发现,家族企业大多数掌握在创业者家族和亲戚手中,由此也很少出现西方企业普遍存在的管理者机会主义行为。

家族企业注重培养员工的“忠诚心”。在雇佣制上,普遍实行“终身雇佣”,使员工一朝进场,终身为家,形成了稳定的职工队伍。在分配制度上,多采用“年功序列制”,注重员工对企业的长期忠诚和贡献。生活福利上从员工需要出发,加强员工安定感。为了从制度上保证职工的忠诚心,实行“员工持股”。企业设立员工持股会,帮助员工积累资金,购买公司股票。据调查,上市公司中实施员工持股率企业高达92.4% [1]。由此稳定了股东,增强了员工归属感,调动了积极性,帮助员工强制性储蓄,日积月累,形成个人财产。

四、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差异的文化根源

美国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的特点,根源于美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个人主义。自主、自决、自负其责成为其核心价值观。美国文化深深影响到美国家族企业。个人主义价值观促进了美国家族企业的兴起,自由竞争的观念推进了家族企业的发展与壮大。机会均等观念促进了家族企业管理人员结构的改变。家族成员不能垄断一切管理职位,推动了企业从家族外引进管理人才,改变了管理人员结构。个人主义的派生观念是重视个体生命。美国家族企业非常重视员工生命权,因工致残、致死的均得到公司的全力照顾。企业“参与制”体现了个人主义对每个个体存在的尊重。

欧洲文化的理性特点直接影响到家族企业的多样化经营。强调理性与科学、逻辑推理与分析的理性主义,使欧洲家族企业为分散和减少经营风险,实施多样化经营。主张自由、平等、博爱,提倡个性解放,崇尚个人价值观的欧洲人文主义精神影响下,欧洲家族企业非常尊重雇员,重视其安全与福利,识才、爱才、用才。人与人之间的大规模分工合作,没有“信用制度”的支持是不可能存在于家族或血缘关系的支持范围以外的[2]。欧洲大部分国家属于低信任文化[3],信任只存在于血缘关系的群体内。因信任度不高,家族成员之外难以形成合作关系,欧洲家族企业比美国更加普遍,由此以中小企业居多,而少有大型家族企业。异质性是欧洲文化一个重要特点,文化的国际化交流使欧洲家族企业跨国界运作非常普遍。

根源于中国儒家学说的“家”理论,直接导致日本家族企业十分倡导“家族主义”。以企业为家成为日本企业一大特色。日本家族企业中,血缘会对成员的地位产生一定影响,但不是绝对影响。日本对家族的延续看重的不是血缘和血脉,而是家名。注重家族名义的延续。日本对家的理解,不注重血缘关系,而更多是作为家族经济共同体来看待。正是这样的家族观,家族企业大量使用外人,而且控制权也愿意交给外人。日本家族文化观支配下,企业生命周期普遍较长。企业和谐按照家庭标准来要求,并由此产生了“终身雇佣制”、“年终序列工资制”、“企业内工会”的日本经济管理三大支柱。

参考文献:

[1] 郭跃进.家族企业经营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243-338.

[2] [日]松本厚治.企业主义[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1-2.

[3] 储小平.家族企业研究: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话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0,(5):51-58.

[责任编辑 吴高君]endprint

猜你喜欢
家族企业管理模式企业文化
家族企业创新:前因、调节与结果
家族企业的“感情困境”
传·承
浅谈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的简要关系
高校网站安全管理研究与探讨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综合研究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联性分析及阐述
浅谈高校图书馆随书光盘的编目与管理作用
工程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学生考研管理模式探索
家族企业传承模式的风险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