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冬梅王丽萍杨宁
探索新医改下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新模式*
常冬梅①王丽萍①杨宁①
2009年,国家发布了新医改方案,我国基层中医药人才既面临存在的自身不足问题又承担着新的政策性风险,当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本文依据新医改下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中医药医疗市场的需要,具体分析了现今基层中医药医疗人员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研究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新医改; 基层中医药人才; 人才培养; 新模式
随着医改的进一步推进,作为新医改下的中医药事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我国基层中医药人才亦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因此,确保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成了基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为加大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保证中医药在基层卫生服务中的优势与作用,郑州市中医院根据郑州市卫生局《郑州市中医中药进农村进社区人员培训方案》的文件精神,对我市基层中医药人才进行临床实践培养工作,在政策保障上体现了人性化,在建章立制上体现了全面化,在培养模式上,从“传、帮、带”的“师带徒”到“纵向合作”的“专病协作组”等多种创新培养模式,为推动新医改下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1.1 宏观背景 依托于国家政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建立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城市医院通过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等方式,带动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发展。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采取扶持中医药发展政策,促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1-2]。2012年,郑州市卫生局为明确责任目标,落实工作责任,持续深入推进医改,根据河南省卫生厅和郑州市医改领导小组工作部署,出台了《郑州市卫生局2012年度医改工作实施方案》,部署了新医改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人员进行转岗培训,加强以全科医师为重点的基层人才队伍建设。
2012年3月6日,根据《河南省卫生厅关于印发2011年河南省农村卫生人员重点业务培训计划等文件的通知》、2012年5月3日,根据《郑州市卫生局郑州市财政局关于印发郑州市中医中药进农村进社区工作方案的通知》,郑州市卫生局制度了《郑州市中医中药进农村进社区人员培训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新一轮医改的目标,要逐步建立起能够满足基层中医药服务需求的优秀中医药队伍。
国家、省、市的政策均表明了我国在新医改形式下,迫切需要建设一支具有过硬医疗技术水平的基层医药人才。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来重视基层医疗人才的培养,也有必要从源头上落实此项任务,确保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1.2 微观背景:基于基层医疗现状
1.2.1 人力资源相对不足 表现在整体学历职称低、专业技术水平低、专业基础知识欠缺、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短缺。我国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中,具有大学及以上和中级职称以上人员的比例较低,与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中等发达国家人力资源配置标准高级、中级、初级职称人员的比例为1:3:1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3]。
1.2.2 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统计显示,我国三甲等级及其以上的医院有563家,二甲县级以上医院有5000家;“十一五”规划的医疗服务机构,包括社区医院总共是31万家。由此不难发现,我国医疗机构中80%以上是个体诊所和县以下基层医疗机构。而这些医疗机构拥有的医疗仪器和设备,有15%左右还是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产品,有60%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产品[4]。
1.2.3 培训制度不完善 目前基层中医药人才培训仍存在着一些缺陷,缺乏有效的培训机制,在探索推进基层医师规范化培养制度过程中屡陷尴尬。主要表现在:培训课程设计缺乏明确的目标选择、缺乏专业化思路,基本上以中医药知识灌输为主,以单项培训、临时培训为主,缺乏专业的明确的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设计,培训的效率与效能不佳。
1.2.4 补偿政策不健全 由于补偿政策不健全,多数基层医疗单位效益差,使得优秀医务人员不愿到基层工作,现有的工作人员发展空间有限、晋升困难,出现引进人才困难、留住人才更困难的局面。
1.2.5 激励机制缺位 医务人员的激励机制不利于“保基本、强基层”。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利润空间低,甚至不赢利。要通过改革投入方式,改变医护工作者和医疗机构的激励机制,让他们以人民健康为目标,而不是以医疗业务收入为目标,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5]。
1.2.6 中医药文化传承理念不坚定 从目前情况来看,西医机构不论是社会地位还是经济效益的流入都要远远高于中医,在十分现实的利益导向下,不论已从业的医务人员还是医学院的毕业生都压倒性地选择了西医,甚至本应该成为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事业新生力量的中医药学的毕业生也迫于现实压力放弃中医药事业,这也是目前中医药事业传承出现危机的最直接原因,以至于中医药传承理念不坚定[6]。
本院积极响应《意见》中关于“要大力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使中医药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层次结构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要求”,试探性地改良现有的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并得到了市卫生局和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开展了中医中药进农村进社区基层医师培训工作,实现了政策措施的多项创新和突破。
2.1 开展师带徒培养模式 “古之学者必有师”,历数古代著名医家诸如战国名医扁鹊受师于长桑君;西汉名医淳于意就学于公孙光及公乘阳庆等,中医学自古不离师徒授受传承[7-8]。“师带徒”是中医学传承的主要方法之一,本院吸收传统“师带徒”经验,深入持续地开展中医药传承学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次让非本院的来自基层社区的中医药专业人员参加本次师带徒培养,他们中涌现出一批愿意拜本院有丰富、独到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中医药专家为指导教师,并由医院出面组织“一对一”拜师学习,每位学员的跟师学习时间为3年,每月跟师上门诊学习至少1次,一年时间不少于12次。
结合带教老师与学员的实际情况,本院出台了《郑州市中医院中医中药进农村进社区培训人员“师带徒”实施方案》,为鼓励他们积极学习中医中药,本院建立了科教平台,利用平台优势,学员可在本院听取各种学术讲座,对于促进基层中医药专业知识和诊疗水平有很大帮助,也有助于提高基层中医药临床疗效、发挥中医药创新能力、扩大中医药在基层社会的影响力。不仅如此,本院将师承学习纳入基层医疗人员学习中医药传承的新模式,用师承方式进行中医药传统特色知识与技术的教育,积极探索出了一条适用于现今基层医疗的师承中医药临床培养新途径。
2.2 开展专病协作组合作模式 “专病协作组”合作模式,一是针对基层各县市区及社区医院具体情况,择优选择发展其成为协作组成员,进一步扩大中医药在基层的影响力。二是针对基层各县市区及社区医院专业人员,协作组各单位按计划每年上派1~2名社区卫生人员,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免费接收进修人员等多种途径,普及、强化本专科知识。三是每年本院派专家定期到各协作组单位给予本专业的对口支援和帮扶,培养具有独特中医药知识结构的人才进行重点扶持,为加强基层人才梯队建设做贡献。本院根据实际情况,优先选出脑病科、心病科、儿科建立“专病协作组”与基层单位建立合作模式,并制定《郑州市中医中药进农村进社区“专病协作组”建设实施方案》。
2.3 开展双向转诊运行制度 英国是最早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国家,它实行全科医生首诊制[8]。目前,我国双向转诊中刘洋等[9]的定义最为完整,最具有代表性。即:是根据病情和人群健康的需要而进行的上下级医院间、专科医院间或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间的转院诊治过程,分为纵向转诊和横向转诊两种形式;而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是双向转诊制度中的纵向转诊形式,它是指下级医院对于超出本院诊治范围的患者或者本院确诊、治疗有困难的患者转至上级医院就医。
本院在双向转诊制度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培养基层中医药人才,为基层医师配置3~5名不同专业的专科医师,作为其顾问医师,临诊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直接咨询其顾问医师。为了提高基层医师处理疑难疾病的技术水平,要求基层医师定期到本院进行临床科室论证培训,逐步熟悉相应专业常见病、多发病以及急症的处理原则和急救基本知识。
2012年,本院完成对96所乡镇卫生院、7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1名中医人员、1名中药人员;54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各1名中医师、1名中药师培训,共计330名学员的培训任务。经过双向选择选出60名学员,与本院有丰富、独到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中医药专家拜师结对,并签订“师带徒协议书”;与33家单位签订“专病协作组协议”;共有115名社区医师参加了双向转诊的临床科室学习。期间,本院严格对“师带徒”带教老师及学员的考核,评选出优秀带教老师及学员共3对;部分基层“专病协作组单位”也相继建立了中医特色门诊,并与本院合作,经年底考核,评选出3个专病协作组先进单位;召开了一次双向转诊专题会议,在各临床科室学习的学员都表示受益匪浅。总之,本院创新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彰显了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特色。
中医药在我国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尤其是在一些基层和农村尤为突出[10]。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本院利用基层现有的中医药人员资源,认真分析影响基层中医药人才发展的各项制约因素,并积极寻找有效的措施,培养和建设一支与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相适应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对健全多层次、多形式的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起到了示范作用[11]。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 6号 )[EB/OL].(2009-03-17)[2011-06-24].http://www.gov.cn/ jrzg/2009-04/06/content_1278721.htm
[2]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国发〔2009〕12号)[EB/OL].(2009-03-18)[2011-06-24].http://www.gov.cn/zwgk/2009-04/07/content_1279256. htm
[3]陈敏,张嵘.南京市卫生人力资源现状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19(8):13-15.
[4]李玲.新医改的进展评述[J].中国卫生经济,2012,31(1):1-9.
[5]蔡慧贤.中医药文化传承危机的原因及对策[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2,9(11):529-531.
[6]赵红蕾.从中医师承教育看教育体制创新的另一种可能[J].理论界,2010,8(9):169-170.
[7]姚魁武,薛燕星,熊兴江,等.师承教育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探讨[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8(9):952-954.
[8]李肖肖,杜雪平.我国双向转诊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医全科医学,2008,11(9):1731-1734.
[9]刘洋,王小万.双向转诊制度问题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05,24(12):72-73.
[10]韩永祥,胡敏,汪红兵.基层中医药人才继续教育及对策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3):248.
[11]裴丽,曹霞.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与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民间疗法,2007,15(10):5-7.
Exploration of New Medical Reform of Basic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alents Training Mode
/CHANG Dong-mei,WANG Li-ping,YANG Ni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4,11(14):126-128
In 2009,our state issued the new healthcare reform.Grassroots talents of Chinese medicine in our country are facing the problems of their shortage of ability and bear the new policy risk.Of course they are also faced with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This article which is based on both the career development and the medical market need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der the new health care,analyzes specifically the history background of the current grass-roots medical personnel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and on this basis to explore and research new mode of talent cultiv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new healthcare reform; Grassroots talents of Chinese medicin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New mode
10.3969/j.issn.1674-4985.2014.14.044
2014-02-14) (本文编辑:欧丽)
郑州市普通科技攻关项目(2013YDJH-4)
①郑州市中医院 河南 郑州 450007
常冬梅
First-author’s address:Zhengzhou Ci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engzhou 450007,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