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天艳
《祝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对于这个文本的解读,如果教师引导学生用现代社会的观念去关照当时的社会,就很容易发现其荒谬,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一、自由权
封建社会对女子的束缚莫过于“三从四德”了。祥林嫂的第一次婚姻因夫死而告终。她年轻守寡,无夫无子,按理无须遵从以上规则,但仍然逃不过命运的摧残,被婆家强绑了卖给贺家墺的贺老六。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在于封建社会制度下妇女地位的低下。按照祥林嫂婆婆的理解,娶进门的媳妇是给了聘礼的,这就相当于用钱给家里买了件物品。既然祥林嫂这件物品已经失去了应有的价值,那么,用她换取最大的利益价值也是理所应当的。
教学时,教师如果用现代社会中人权的观念——人生而平等,具有生存、发展、平等、自由的权力来观照小说中的人物,通过古今对比,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封建礼教的冷酷、虚伪,以及对妇女的摧残这一主题思想了。
二、继承权
封建社会女子地位的低下体现在很多方面,小说中一个不为人注意的细节也能体现这一点:“她的男人是坚实人,谁知道年纪青青,就会断送在伤寒上?……只好来求老主人。”
这段话涉及到封建社会遗产继承的问题:配偶去世后,财产如何继承分配?通过拓展研究,学生可以发现,丈夫死了,祥林嫂因为有儿子,可以守着家业;而儿子死了后,祥林嫂却被大伯赶出家。换言之,儿子之于祥林嫂,不单是精神支柱,也是物质保障。一位年轻力壮的母亲却要靠一个不到五岁的孩童保护才能生存,这是多么可笑、可悲、荒唐的事啊!
现代社会,配偶、子女同是第一顺序继承人。封建社会,祥林嫂却根本不可能得到本属于自已的财产。从现代社会继承权的角度关注文本,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封建社会女子地位的低下。
三、冷暴力
祥林嫂是一个性格坚韧的人,虽然噩运一次又一次地向她袭来,但她每次都奋起抗争,不屈不挠。不过,最终她的精神世界还是崩溃了。压垮祥林嫂精神的最后一根稻草,不是她冷酷的婆婆,不是她贪婪的大伯,而是鲁镇人们的“冷暴力”。
冷暴力,不是通过殴打等行为暴力解决问题,而是表现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处在封建封闭小镇上的祥林嫂,正是在众人轻视、疏远中,一步步走向崩溃的。
祥林嫂的两段婚姻都以丈夫的死亡而终结,这在当时讲究“从一而终”的人们眼中是难以容忍的。在他们看来,祥林嫂本身就是灾祸的代名词,是不折不扣的“扫帚星”。因此,柳妈和众人会嘲笑她额角的伤疤,四叔四婶会禁止她参与祭祀。终日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祥林嫂“似乎很局促”“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地跑街,扫地,洗菜,淘米”。她就是这样地生存在别人异样的目光之下,直到最后的希望破灭——捐门槛赎罪而仍被人轻视——终于被击倒了。
疏远和轻视是一对孪生子,在人们轻视祥林嫂的同时,疏远也就不可避免了。且看文中的描述:“她张着口怔怔的站着,直着眼睛看他们,接着也就走了,似乎自己也觉得没趣。”“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但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她单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偌大的鲁镇,没有一个人能理解她的痛苦,同情她的遭遇。形单影只的她,只能一个人默默地舔舐自己的伤口。她的性情日渐封闭,愈加孤僻,也就越发不能被众人所容忍,距离她崩溃的时间,也就不远了。
与土豪劣坤恶霸不同,与婆婆大伯不同,在鲁镇人们的身上还保留了一丝善良的天性:为祥林嫂提供了衣食住处,为她可怜的孩子而流下眼泪。但另一方面,他们却又对祥林嫂的精神进行了巨大的摧残,他们也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责任人、刽子手。于是,我们不得不感叹这些人的愚昧之深,“冷暴力”的威力之大。
责任编辑 姜楚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