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爱梅
2014年高考(山东卷)语文总体特点稳中求变,亲切质朴,想必大家已经有了切身的体会。今年语文试卷结构保持相对稳定,在加强“双基”考查的同时,更加注重求变;试题内容符合考生备考的心理预期,内容选择上亲切质朴,读起来比较平和,没有偏难怪等现象,是一套比较理想的高考试题。
一、试卷在命题上平稳中追求变化与创新
从试卷结构上来讲,前5个小题所考查的知识点都在考生平时的备考范围之内,非常平稳,对这5个小题基础知识扎实、注重平时积累的同学应该感觉比较顺手,我们班的同学考后皆反应这几个小题不难、不怪。这体现了高考试题中一贯要求的稳。社科类文本阅读第6小题考查的是对文本主旨的概括,以往第6题考查的往往是对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理解,是对原文局部内容的理解。今年考生必须认真通读全文,并且要予以概括归纳才能正确把握。这是试题中稳中求新的表现。第8题“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其中第二项的设置就很巧妙,“心思与心情是密切相关的,但两者有主次之分”,读原文并没有“主次”这样的表述,但文中却有“在心情不平时,心思不会清楚,所以调理心情是最根本的”一句,意思恰说明了这种关系,不善阅读者就会理解偏。这又体现了试题中巧妙的一面,新的一面。第14题鉴赏陈与义《寻诗两绝句》,是比较阅读,虽然比较阅读在其他省份已经出现过多次,但在山东卷命题很少见。这体现出山东卷向其他省份借鉴的特点。虽然形式新,但考查的内容却是在学生平日备考的范围之内。试题考查的是写景和“ 陈居士”的形象,考查点比较典范。诗歌鉴赏试题难度并不高于往年,从学生对我的反馈信息来看也证明了我的判断。文言文阅读材料选取了明代方孝孺的《詹鼎传》,这是一篇较为典型的古文传记,语言规范,可读性强,虽篇幅较长,由于语言的相对平实,比较顺畅,没有生涩之感。主要体现出了山东卷的一贯比较稳的特点。第六大题去除了以往的选做题,考查是散文阅读,散文阅读是高考备考的重头戏,其内容是黄裳的《浣花草堂》,从文体上看是游记散文,但是文章内容的主旨却是对杜甫的重新评价,主题立意高,技巧纯熟,作者的观点在优美的语言中含蓄地表现出来。考生本身对杜甫较为熟悉,有利于考生轻松答题。后面的题目的设计“19.这篇游记为什么从杜诗写起”考查是开头的作用,第20题考查的是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第21题是对文章主旨的考查,也就是对散文“神”的考查。第21题考查探究类题目:要全面地认识一个诗人,作者的做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从试题的类型来看比较典范,从赋分来看是4分、4分、4分、6分,这也和高考备考的题目赋分是完全一致的。
二、试卷在命题上亲切质朴彰显生活气息
前5个题目选择题考察难度不大,如字音题劲敌、犄角、毛坯、拙劣等字的读音,近义词反应、反映等的辨析,都是在二轮复习和最后总复习冲刺时的重点,在课堂上已经多次提醒强调,相信学生们答题时感觉比较亲切。社科类题考查对应的是6、7、8三个题目,从平时的训练来看,学生对这几个题目很怵,得分也不稳定。但今年社科类内容却选择了梁漱溟《朝话》中关于“心理调整”(下转页)(上接页)的一段文字,语言平实,口语化强,逻辑清楚,关注内心和心情,生活气息浓厚,语言很口语化,读起来备感亲切,不禁让人拍案叫绝。和以往文段晦涩难懂相比从内容的选择上来讲是一大突破。学生在统读全文之后,再拿题枝和原文相比照,这是答这几个题目的最基本方法,这年采用这个方法来作答,我相信这三个题目答全对不是难事。第16题考查的是概括一段话的主要内容。其内容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体会,并且还出现了今年使用频率非常高的“正能量”这样的词汇,让人备感质朴亲切。看到这个题目时我又联想到以往的题目其内容不少是偏、怪、难,我又一次不禁拍案叫绝。第17题考查的是俄罗斯女摄影师艾琳娜舒米洛娃拍摄的儿子与小兔子在一起的画面,要求考生对画面进行准确生动的描写。这充满童真的一幅画面感染力非常强,让学生好象回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第18考查的是对联,过年时家家都贴对联,想必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体现了传统和时代相结合的特点。这都体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诗歌鉴赏一题陈与义的名字一出现,孩子们便觉亲切,因为我们在诗歌鉴赏板块的学习中学习了两首陈与义的诗歌,对其诗风生平略有了解。今年的写作是给材料作文,这也是我们平时作文训练中重点训练的一个类型。
2014年高考(山东卷)语文总体特点稳中求变,稳主要是指试题结构相对稳定,变主要是在试题文本内容的选择和出题的角度有所创新和变化。不管怎么变化,每一道题目都让人亲切质朴,从内容上来讲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2014年高考(山东卷)语文试题不愧是一套成功的试题、令人满意的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