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复习策略研究

2014-06-24 19:18王超良
考试·理论实践 2014年9期
关键词:物体过程教学

王超良

怎样进行复习备考,才能在物理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呢?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中体会到,只要在战略、战术及具体操作的层面上进行有效的把握,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从战略层面上看

1.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和开发

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既要靠聪明才智(即智力因素),但更需要正确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兴趣、饱满的热情和坚强的性格与毅力(即非智力因素)。科学研究表明,智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主要由遗传决定,优化智力的关键在于为开发智慧潜能的问题,而非智力因素主要在于后天的培养。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离开了学生的配合,任何好的教学方案都不可能得到落实,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把握好教学时机,善于在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积极捕捉信息的习惯,认真作业、刨根究底的习惯,及时复习,善于质疑、求新、求异的精神,善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等方面下功夫、做文章。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目标的确定上来,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充分发挥好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重视教学研究工作

教师一定要积极地进行教学实践,开展教学研究工作。譬如,做做某部分内容的专题讲座,参加一些教辅用书的编撰工作等等,都会对自己头脑中知识系统的形成,理清各部分知识间的关系,把握关键、突破难点等方面带来莫大的好处。

高一、高二的新课教学中,由于每堂课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少,对知识学习的要求也基本上停留于识记、领会和简单理解的层面上,对教师驾驭课堂能力的要求也不是很高。而在高三的复习教学中,学生头脑中已经具备或储存着本学科的各种知识和方法,如何通过教师的辛勤劳动把学生已有的知识、方法和技能形成一个有机的、可以随时提取的信息系统是高三复习教学的根本任务。显然,要完成这个任务,光靠讲题目是万万不行的。

高三的复习教学中,着重要培养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刻意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综合分析信息的能力。

教师要认真钻研《考试大纲》,弄清重点、难点和关键,进一步明确《考试大纲》中规定要培养的是哪些知识和技能,哪些内容可在不超纲的条件下作适当的延伸?哪些内容是必须弄清楚的纲边问题?然后再确定复习方法。要站在整个高中物理的高度上以审视的眼光重新认识知识,将知识重新分类,通过列知识分类表,充分揭露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将学生在高一、高二学习中获得的近乎“散装”的知识拉成某部分知识的“知识链”,编织成为相关内容的“知识网”,最后发展成完整的“知识体”。这个使知识纵横交叉、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过程,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从战术层面上看

1.把握好复习的原则

总复习教学中,要主次分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不平均用力,切实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努力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2.把功夫花在重点、难点内容上

实验题要“求变化、重拓展”,计算题要注重知识间的综合。应注重体现知识内容的综合、研究对象的综合、运动过程的综合、能力要求的综合和解题方法的综合。高考物理试题中,充分体现了能力立意的理念。因此,考试大纲中有许多次要或较难体现较高层次能力的题目考查到的概率是几近于零的。不可能出计算题的内容就不要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3.抓住关键,把握好重点内容

实验题是关键,受力分析、运动过程分析、动量与能量、能量转化分析、守恒条件分析、电场与磁场等内容就是考试的重点。在复习教学中,对主干知识的复习要根据知识点进行归类。譬如,以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构成一条贯穿整个中学物理的主线。要对物理模型的类型和特点进行归整。也要注重知识的融合。通过对力学、电学和原子物理的综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作为非主干知识的热、光、原、振动与波等内容的知识点则要以题型为纲、考点为线,逐一进行梳理,强化记忆和理解,努力提高学生的闯关能力。

4.努力把好实验关

实验考试的目标已从“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的考查演变到了“科学探究”过程的考查。从近几年高考实验考查的要求来看,主要着力于应变能力的考查,考试大纲中所列的十九个实验“知识点”只能算是能力的载体,抓住这些知识点老生常谈般地“过”一遍不可能形成能力,因而也就不可能在高考物理的实验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从这几年高考物理试题中实验的设置情况看,实验是分层次的,即按来于课本→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的层次递进。因此,对拓宽前景不大或能力层次比较低的实验可以少花一些力气。例如示波器的实验,只要达到识记层次的要求就差不多了。另外,也可以从赋分的角度进行思考。例如,测折射率实验应该有拓展空间,但试卷不大可能在光学这一知识点上赋太多的分,既能拓展又值得下本钱赋分的实验内容是电学实验。因此,在电学实验的复习中,必须下狠劲,牢固地树立好过关意识

5.注重规范解题,避免出现低级错误,努力提高得分率

在高考阅卷中发现,我们的学生常常不使用题给的符号而乱用符号又不加说明;表述能力和论述能力欠佳;方程与运算过程混乱,说理不清,逻辑性不强;简单的运算错误很多。在平时的训练中,要重视解题的规范化训练,即针对题意作出必要的分析说明,写出每个解题步骤的理论依据和物理规律的原始表达式,再通过公式变形得到需要的表达式,代入数据进行计算,得出正确的结论,有些物理问题还要对结论进行分析讨论。

三、从具体操作的层面上看

高三的复习教学是在学生学完中学物理的有关知识后进行的,这么多的概念和规律,怎样才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起来呢?处理不好,往往学生“乏味”、教师“费劲”,达不到复习教学的目的。从物理教学中信息的传输过程看,只有系统化、结构化了的知识才便于传输、存贮和内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建构复习框架时,力求从整体和局部两方面入手,在整体把握知识结构和知识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分清主次,确定知识重点、难点和关键,弄清楚各部分知识的特点、地位和作用及其来龙去脉,从而在知识结构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真正把“整体→部分→整体”的复习思路落实到实处,达到最佳的复习效益。

1.从知识的整体结构入手建构复习框架

平时的教学中,基本上是把整个知识体系分解为若干部分后分别突破的。复习时如果不把它们按其内部联系组成一个整体的结构,学生头脑中就只能是一些知识的堆积,就不可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这种相互孤立的知识是难于记忆和迁移的。

在复习一部分知识时,首先应该把这部分知识的梗概和发展的过程用框图的形式粗线条的展示给学生,用把握主干和分支的方法弄清楚这一部分知识间的联系以及与其它知识间的联系,从而真正理解这一部分内容的细节。譬如,力学知识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不仅在于力学中的许多规律在其它内容中有重要作用,而且也在于力学中所建构起来的一整套理想化的模型、运用力学规律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路都极具代表性和可迁移性。所以,复习时必须彻底弄清、弄透。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建构复习框架。

(1)从整体结构入手建构复习框架

譬如,被称为三颗明珠的动力学的观点、能量的观点和动量的观点贯穿于整个力学体系中,对力学四的各部分知识起到了统帅作用。因此,复习力学知识时,应该紧紧抓住这条知识线索建构复习框架,使学生对运用力学知识处理问题的着眼点和思想方法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这样,学生头脑中才可能在真正形成知识框架的条件下汲取知识,才能站在一定的知识高度去领会各部分知识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相互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掌握方法和技巧。

(2)抓住关键知识建构复习框架

把握了整体的知识结构后,各部分知识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相互间的关系都清楚了,复习时容易在把握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清主次的前提下各个突破,强化各知识点在整体结构中的地位。譬如,对于力学知识,我们根据各部分知识的特点和内在联系,可分成四个板块组织复习:(一)运动和力。包括:(1)各种机械运动;(2)力和物体的受力分析;(3)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和简谐运动中的应用。(二)机械能。包括:(1)功和能的概念;(2)动能定理及其在物理学各部分中的应用;(3)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在力学中的应用。(三)动量。包括:(1)动量和冲量的概念;(2)动量定理及其在物理学各部分中的应用;(3)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在物理学各部分中的应用。(四)振动和波。

在具体实施复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把较复杂的概念、规律或过程分解成一系列较少的要素或步骤,然后找到帮助学生学习这些要素的方式。所以,在实施每块内容的复习时,我们还应该更具体地把它们按一定的知识线索展开,把它们在各个侧面、各个方向的特点充分地展示给学生,帮助他们抓住本质的东西。例如,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它在各个领域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尽管它在不同内容中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这一本质的特点却是相同的。因此,复习机械能时就要抓住这一特点建构复习框架。

2.善于用典型题加固复习框架

在建构复习框架的过程中,我们帮助学生把平时学到的一系列近乎散装的知识整理成了一条脉络清晰的主线,初步完成了由厚到薄的转化,也使学生知道了各个知识点在整体结构中的地位,但要使学生真正把知识掌握起来,还得设法深化和提高这些知识点在整体中的地位,搞清各知识点的功能。可见,我们还应该在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弄清楚学生学习这些知识时的心理特征的基础上,精选材料,使整个复习框架立体化。这样,才能使我们全局在胸、高瞻远瞩,长计划、短安排,运用自如地开展复习教学;才能在具体教学中有计划地“放大”各个知识点的功能,并把它们纳入到整体的结构中去,从而达到加固复习框架,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的目的。

一个好的范例,往往会在区分概念、辨别异同、铺路架桥、安排伏笔、消除误解和预防错误等方面有着特有的教学功能。运用得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个反例,在纠正学生形成某些错误概念方面,往往比多次正面的阐述更有效。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学生适时、适度地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的习题教学来加固复习框架,使学生头脑中的概念和规律真正系统化和形象化。

那么,在高三物理复习教学中,又应怎样选择和运用典型题呢?

(1)精心选择好典型题

①根据知识点的纵横联系选编典型题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当组成整体的各部分单独存在时,它们各有各的性质和功能,但一旦这些分散的个体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成整体时,其性质和功能将发生质变。即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机械相加,整体大于孤立部分相加的总和。因此,在处理问题时,我们不仅应注意发挥各部分的功能,更要发挥各部分因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整体结构的新功能。

譬如,牛顿第二定律是高中物理中的重要规律之一,为了使学生真正把握它的内涵和外延,我们应该从整个单元以至从整个物理学的角度全方位地搞清楚它在各种情形中的应用。为此,我们在复习牛顿第二定律时,首先要建构起它在各种情形中具体应用情况的结构图,而后,根据结构图精选典型题逐个进行剖析。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由一系列不同特征的典型题组成的系统在学生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的作用,复习效果才会好。

②根据加固复习框架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编典型题

通过物理习题的教学,可以把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与具体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使各种抽象的知识变成可以感觉到的东西展示给学生;也可以在习题教学中发现学生对知识理解中的缺陷和不足之处,从而帮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物理习题教学充实复习框架的过程中既可以使学生活化所学的知识,又可以使教师获得有益的反馈信息,从而及时调控教学过程。但是,在选择典型题时不应在题目的难度、综合度和数量上下功夫,而应着眼于所选题在复习框架中应该具有的地位和功能以及题目本身的价值与质量上。教师应该根据复习框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选题原则。譬如,能反映不同层次目标要求的层次性原则,题目在内容、表达方式、题型及分析活动侧面环境多样化的灵活性原则,注意题目数量、难度与学习效果间最佳关系的适度性原则,体现知识体系内在规律性及其解题基本思维方法的规律性原则等等。

③统筹规划,具体安排的原则

譬如,哪些典型题安排在课堂上提问或知识的巩固中?哪些作为范题?哪些作为练习题?哪些作为反馈校正后的巩固练习题等等都要考虑好。

(2)切实用好典型题

①要在帮助学生形成思路、提高能力上下功夫

典型题的分析应细致、透彻。譬如,怎样审题?怎么构建物理模型?在一个具体过程中应如何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有否其它的解题途径?最佳的方法是什么等等,都要具体地展示给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形成方法,掌握技巧。也只有这样,学生的思路才能真正处于兴奋状态,发挥出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②善于运用“知识集成块”提高解题的速度

有类于电子线路上的集成块,一些相互关联的基础知识经过组合、推演,能形成包含有一系列逻辑关系的“知识集成块”。运用“知识集成块”直接处理某些问题时,由于解题步骤的合并、省略和简化,使知识概括化程度提高,从而容易发生迁移、形成思维的捷径,提高解题速度。所以,在复习中要善于建构“知识集成块”。譬如,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可推出:Δs=aT2;当v0=0时,有SⅠ∶SⅡ∶SⅢ∶……=1∶3∶5∶……;物体沿光滑斜面自由下滑时,a=gsinθ;人造卫星中:ω2∝,v2∝,T2∝R3;次级有几组线圈的变压器中原副线圈间电流的关系为n1I1=n2I2+n3I3;感应电流总是要用各种方式反抗引起它的原因。

③尽可能用关键知识带动整体知识

分析典型题时,要善于根据知识间的内在关系,通过思维加工,用关键环节带动整体知识。譬如,可以用运动学的三个基本公式统帅所有的匀变速运动;用圆锥摆的规律去概括所有的倾斜性转弯问题;用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的观点去驾驭机械能的全章内容,并为以后的复习打开通路等等。

3.善于运用“联系”的观点打通知识与方法间的通道

(1)创设“系列问题”,构建好有序解决问题思维程序

【例1】如图1所示,质量为m1的物体A经一轻质弹簧与下方地面上的质量为m2的物体B相连,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A,B都处于静止状态。一条不可伸长的轻绳绕过轻滑轮,一端连物体A,另一端连一轻挂钩,开始时各段绳都处于伸直状态,A上方的一段绳沿竖直方向。现在挂钩上挂一质量为m3的物体C,并从静止状态释放,已知它恰好能使B离开地面但不继续上升。若将C换成另一个质量为(m1+m3)的物体D,仍从上述初始位置由静止状态释放,则这次B刚离地时D的速度的大小是多少?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创设一个只有经过学生一定的努力后才能达到目标的学习情景,促使学生头脑中产生有指向性的疑问,从而循着科学知识产生的脉络去准确把握学习内容,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问题1:本题是多物体相互作用过程,物体之间分别通过轻绳与轻质弹簧连接。试讨论分析这两类模型的特征。

问题2:高考考查多过程问题的角度已由“连续性”运动过程过渡到“重复性”运动过程,本题通过运动过程的“变相重复”旨在两种运动情景间创建搭桥信息,你是否找到了应对的策略?

问题3:隐含条件的挖掘,通常是解题的关键。被隐藏的可能是研究对象、变化方向、初始条件、发生突变的拐点或是变化过程中的多种情况等,请你结合对物理情境、物理过程的分析挖掘出本题中的隐含条件?

问题4:整个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问题5:对于多过程、多对象问题,审题时首先应该将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分过程,把多个研究对象的问题转化为几个有相互联系的研究对象的问题,或者将几个对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本题中,应如何进行拆分呢?

上述“问题串”的设计中,从学生思维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试图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建构知识网络,形成解题能力。

(2)挖掘原型题的内涵,进行变式思维训练

高考是在限定的时间内考查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既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考虑到,也不允许将题意随便延伸。因此,如何挖掘原题中的隐含的问题,在复习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设计这样的训练,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变式训练1:上题中,由分析可知C到达最底点时并非处于平衡状态,即。那么A、B、C的质量间到底存在着什么关系呢?

变式训练2:如果将A、C一起作为振子,能否通过简谐运动知识来探究A、B、C间的质量关系呢?

(3)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进行求解

在复习备考中,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多解训练。

思路拓展:将该题分解为两个过程:一是挂钩挂C,直到m2刚离开地面的过程。二是挂钩挂D,直到m2刚离开地面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挂钩移动的距离相同,弹簧储备的弹性势能相同。只是第二个过程比第一个过程多挂了一个质量为m1的物体,第二次多出的质量m1所具有的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A、D的动能。因此,可列出方程:

代入

这种解法消除了一些中间过程和中间变量对解题过程的干扰与影响,使解题过程变得简洁明捷。这也是能量转化法的优点所在。

(4)分析试题的考查目的,搜集相关试题目进行类比训练

为了巩固有关知识,强化问题意识,提高解题能力,应该有意识的进行一题多用的训练。

类比题 如图2所示,挡板P固定在足够高的水平桌面上,小物块A和B大小可忽略,它们分别带有+QA和+QB的电荷量,质量分别为mA和mB。两物块由绝缘的轻弹簧相连,一不可伸长的轻绳跨过滑轮,一端与B连接,另一端连接一轻质小钩。整个装置处于场强为E、方向水平向左的匀强电场中。A、B开始时静止,已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不计一切摩擦及A、B间的库仑力,A、B所带电荷量保持不变,B不会碰到滑轮。

①若在小钩上挂一质量为M的物块C并由静止释放,可使物块A恰好能离开挡板P,求物块C下落的最大距离;

②若C的质量改为2M,则当A刚离开挡板P时,B的速度多大?

该题与高考试题相比,无非是将竖直的重力场变为水平电场,脱离地面变为脱离挡板,实属“同源异构”问题。在复习备考中,要有意识地去收集“形同质异”和“质同形异”问题进行进行类比分析,帮助学生提高快速把握解题方向的能力。

(5)在原题的基础上,延伸题意重设问题

在设计高考试题时,必然要考虑到试卷的整体结构及对知识点的考查要求。因此,一道试题通常只能侧重于某个方面知识的考查,而无法全面考察知识的应用。于是在一个大背景下,改变某些条件或设问题的角度和方式,往往可以创生出一些比较新颖的好题目。这样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改编题1:如图3所示,质量为m1的物体A经一轻质弹簧与下方地面上的质量为m2的物体B相连,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A,B都处于静止状态。一条不可伸长的轻绳绕过轻滑轮,一端连物体A,另一端连一轻挂钩,开始时各段绳都处于伸直状态,A上方的一段绳沿竖直方向。现在挂钩上挂一质量为m3的物体C,并从静止状态释放,已知它恰好能使B离开地面但不继续上升。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试求:

(1)物体C下降的最大距离。

(2)物体C下降的速度最大时,地面对B的支持力多大?

改编题2:如图3所示,质量为2m的物体A经一轻质弹簧与地面上的质量为3m的物体B相连,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一条不可伸长的轻绳绕过定滑轮,一端连物体A,另一端连一质量为m物体C,A、B、C都处于静止状态。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忽略一切摩擦。

(1)求物体B对地面的压力。

(2)把C物体的质量改为5m,并使C缓慢下降,最终A、B、C又处于静止状态,且C只受重力和绳的拉力作用,求此过程中物体A上升的高度。

这两个改编者按题,通过充分挖掘原题,创设情境,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在知识的交汇点和生长点上设置问题,把一道利用能量解决的动力学的综合题改编为利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类综合题。

(6)善于把综合题拆成一系列程序性的小问题

【例2】如图4所示,将质量为m=3kg的物体A(可视为质点)放在置于光滑水平面上的、足够长的、质量为M=5Kg的木板B的右端,A、B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现给A、B以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初速度V0=2m/s,使它们运动,试分析A、B两物体的运动情况(g取10m/s2)。

友情提醒:求解综合题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通过画分镜头图把综合题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

①分析A的运动过程;

②A、B最终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③分析B的运动情况;

④对地而言,A向左运动的最远处离出发点多远?

⑤A向右运动到最远处经历的时间t1=?

⑥对地来说,A向右加速运动的路程是多少?

⑦A向右加速运动的时间t2=?

⑧A、B达共同速度V时,A在原出发点的左侧还是右侧?

⑨相对地来说,从运动开始到A、B达共同速度的过程中,B移动了多少距离?

⑩在此过程中,系统的内能增加了多少?

4.善于用“知识串联”的方法帮助学生编织知识网络系统

知识“织网”,是物理复习的好方法。通过多向联想与类比,用立体的、全方位的发散思维的方法去考虑问题,把相关的知识织成“网络”。这样,在运用知识、提取信息时,才能达到抓纲举目的功效。

如果我们能根据知识间的某种联系,把相关联的分散在不同章节中的内容进行分解重组后对学生实施训练,容易使学生产生联想,提高灵活应变的能力。譬如,复习了《交变电流》的内容后,为了使学生把握知识线索,抓住主要矛盾,掌握处理有关问题的基本技能和技巧,我们利用矩形线圈绕垂直于匀强磁场的轴匀速转动的交流发电机模型,内涵丰富,我们把相关的力、热、电、磁、光学和原子物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贯穿其中,编制出了一个知识集成块,达到编织知识“网络”,打通各部分知识的信息通道的目的。

5.疏通反馈渠道,提高信息加工系统的运行效率

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过程,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师生双方在及时获得反馈信息条件下的协调配合。教学系统中信息的反馈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学生的输出信息直接反馈给教师,使教师能及时调控“教”的部署、内容和方法。例如,通过师生间的谈话和疑难问题反馈卡,学生将“疑”、“惑”反馈给教师,教师给以释疑、解惑。根据从学生的作业、试卷或实验操作等途径中反馈来的学生学习中的错误,教师通过积累、归纳和整理后及时组织讲评,并选编富有针对性的习题让学生进行校正性练习的方法,更是总复习教学中弥补知识缺陷,指导学习方法,评价学习效果的主要环节,这是其它任何形式的教学都无法取代的。另一条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输出信息对“学”的情况作相应的评价中提供给学生的反馈信息,使学生能及时纠正学习中的偏差与失误。

四、教师在总复习中应把握好的几个教学原则

1.注意把握复习教学的深度

在高三的复习教学中,一定要降低知识坡度,要切实在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的落实上下功夫、做文章,千万不要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上盲目拔高,造成人为的学习负担,从而增加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加有效练习的时间,提高应变能力。

2.强化对知识输出的训练

从信息论的原理看,学习主要由信息的输入、贮存与输出三个过程组成。信息的输入包括听课、阅读和理解,信息的贮存靠记忆来实现,信息的输出是指知识的再现和运用。三个过程关系密切,缺一不可。但考试主要是通过信息的输出来实现的。要提高考试成绩,平时就必须加强对知识输出的训练。

3.做好教学的反馈和跟进工作

教学的反馈与跟进是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每次测试后,都要做好考试分析,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做好评讲工作。评讲时分三个层次进行,第一是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为什么?第二是通过某个错误找出学生在知识背景上到底存在什么本质的问题;第三,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并对题目进行扩展或变形,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4.重视对《考试大纲》的研究,注意高考复习信息的收集、分析和交流工作

高考复习中,要及时从相关的专业报刊中、在教研部门传达上级有关部门的教改和高考的有关精神中、在对《考试大纲》的研究中,在对历年高考试题的分析和比较中,把握高考试题的特点和变化的趋势,最大限度地掌握高考命题的有关信息,明确复习的方向,少做或不做无用功,在用最有效的复习教学对策准确地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复习的过程中,提高复习教学的效率。

5.一定要设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观点,形成良好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真正树立整体意识,实实在在地做好减负工作出决定,保证学生有一个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精思”和“精练”的基础上真正领悟所学内容的真谛,从而使学生学会联想与类比,善于进行知识迁移,真正成为驾驭知识的人。

6.努力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

什么问题都不需要自己去思考、去钻研,一切的一切只要到老师那里去索取就可以了。长此以往,学生的脑子褪化了,形成了思维惯性,遇到常规题可能表现不错,碰到命题者精心构思而成的题时就会手忙脚乱,甚至可能会陷入无从下手的困境。教师要主动提供给学生精练的机会,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去碰,去钻研。许多问题,学生自己碰过了,才能对知识、规律和方式方法的理解更到位,才可能上升为自己理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可能形成由知识、方法和技能构筑成的立体化了的知识信息系统,从而在为高考中夺得高分打下坚实地基础。

猜你喜欢
物体过程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深刻理解物体的平衡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