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禾
1.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子路》第十三)
【注释】樊迟,孔子的弟子。
【解说】樊迟问仁,孔子回答他说:平时要恭谨,工作要敬业,和人交往要忠诚。这样的人,即使到了蛮荒之地,也不会被人遗弃。樊迟是一个悟性不高的学生,孔子从做人的基本德行回答他。所以,仁意味着德行的践履。
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第十二)
【注释】仲弓,孔子的弟子。大宾,尊贵的宾客。大祭,重大的祭祀。
【解说】仲弓问仁,孔子也从德行的践履指点他。出门如见大宾,是说对人要恭敬。使民如承大祭,是说使用民众要谨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讲的恕道。要从自己的内在感受出发去体谅理解别人,这样才可能合乎道理。最后,无论在家还是工作,都不要抱怨。孔子对仲弓的指点,不同于对樊迟,说得更细致,要求更高,更强调社会责任。
3.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阳货》第十七)
【注释】子张,孔子的弟子。
【解说】孔子这次对仁的回答归结为个人德性的修养:恭、宽、信、敏、惠,恭就是恭敬。宽,待人宽厚。信,就是忠信之信。敏,做事勤快。惠,待人恩惠。孔子这样说,是因为子张是一个志气高的人,有时不免有蹈空的毛病,所以强调做人要恭敬宽厚信实。孔子回答学生问仁的答案不同,但用意是相同的,就是要学生从自己的秉性出发,修正自己。孔子说过:观过,斯知仁矣。了解了人的种种过失,就知道仁是什么了。
4.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子路》第十三)
【注释】讷,音nè。
【解说】刚,就是刚强,刚强的人更容易坚守原则。毅,就是有毅力,有毅力才能长久努力。木,反应慢。讷,说话迟钝。木讷的人把握住道德原则后就不容易动摇。孔子欣赏朴实,坚毅,认为这样的人更接近仁德。而鄙视油滑,巧言,认为这样的人离仁德更远。
5.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雍也》第六)
【注释】回,颜回,字子渊。
【解说】孔子说自己的学生,只有颜渊仁做得最好,三个月内心纯净,不违背仁。其他的学生就不行了,只有个把月做到。这是从心来说仁,仁意味着道德的自觉。从这则来说,仁的要求的确是非常高的,要表现为精神的纯度。
6.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第四)
【解说】约,就是困顿。乐,就是适意。人总会在得意和失意之中起伏。孔子说,不仁的人不能长时间安于困苦,也没办法长时间享有安乐。因为困苦了,人就会想尽办法摆脱,不免会出格。安乐了,又不免放肆懈怠,也会出错。所以仁是最好的居处,仁者会安居于此,而不顾及一时的境遇好坏。有智慧的人,也会循仁德行事。孔子称赞颜渊,一箪食一瓢饮也不改其乐,这就是仁者安仁的例子。
7.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第十二)
【注释】克己,节制自己。复,回到。
【解说】克己复礼,就是节制自己的言行,以回到礼之中去。要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天下就回归到仁道中了。孔子还具体讲了如何回到礼中去,违背礼的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动。礼在这里并不是死板的规范,而是一套最合理的秩序,需要人努力去实现它。在这个礼的世界中,邪恶的、放荡的、暴力的、粗鄙的东西都消退了,只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平。孔子把这个理想叫做仁。
8.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第十五)
【解说】仁,是志士仁人终生追求的目标。曾子告诫说,把仁作为自己的职责,直到死了才停下,这是很沉重很漫长的事业。孔子也说过:一个君子,时时刻刻都不会违背仁道,哪怕仓促紧急的时候,或者颠沛流离的时候。在他们看来,仁是最高的价值,也是最后的标准,到了最严峻的关头,要靠自己的生命去成就。
【总结】
孔子并没有对“仁”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因为仁是一个浑融的观念,包含了好几层含义。首先,仁意味着人发自内在最纯粹最自然的相亲相爱的情感,这在父母和孩子之间最明显。其次,仁必须成长挺立为人的道德行为的主宰,指引人做合乎道义的选择。仁是评判善恶最后的标准,所以,孔子说:唯仁者可以好人,可以恶人。再次,合乎仁道的行为必定会对他人和社会带来益处,所以对人对社会有大贡献也是一种仁的表现。最后,任何功业都不足以表达仁道,因为仁道还要依赖一种深沉恻怛人类一体的情怀,这是仁的最高境界。在这个意义上,仁最终表现为崇高而纯粹的道德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