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在批评了目前中小学课文中那些不适宜作为范文的诗作之后,我们认为,应该做一点建设性的工作,把那些有利于培养孩子们诗歌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在语言上真正有特点的作品推荐给他们。本期推荐的是以报告文学传世的诗人徐迟的作品《江南》,这首诗语言平实、自然,却自有蕴藉和深意,作者运用了一点现代性的技巧,但读来并不晦涩,非常适合初中阶段的学生赏读。(汪剑钊)
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徐迟是一个近乎被遮蔽了的人物,他杰出的诗歌天才被“中国最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家”的光芒所有意无意地覆盖了。对大多数读者来说,他仅仅是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地质之光》、《哥德巴赫猜想》、《在湍流的涡漩中》、《生命之树常绿》等的作者;另有一部分人则或许还记得,他是新时期最早提倡文艺上的现代派的理论家,他的一系列论文《文艺和现代化》、《现代化与现代派》曾以“解冻”的方式,极其策略地寻求在政治夹缝中的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发展的可能性;而仅有少数的诗歌史专家和诗人知道,他曾活跃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现代诗趋于成熟的“黄金时代”,被誉作“现代派诗群中艺术开掘最力的诗人之一”。
徐迟于1914年10月15日出生在浙江吴兴(今湖州市)南浔镇一户书香世家,原名徐商寿。父亲徐一冰、母亲陶雅莲是近代著名教育家,曾创办中国第一所体操学校。弟弟徐舜寿是著名航空专家,我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击1号)的总设计师。在南浔中学读书期间,徐迟读到徐玉诺的诗集《将来之花园》,深受启发,开始尝试白话诗的写作。徐玉诺是五四时期著名诗人和小说家,文学研究会成员,为人特立独行,桀骜不羁,素有“怪物”之称,曾婉拒鲁迅为其出版小说集并作序的建议,其作品曾引起瞿秋白、郑振铎、朱自清、闻一多等人的赞赏和评论。尤可一提的是,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曾为其写了万言长篇评论《玉诺的诗》,称他的作品有“奇妙的表现力、微妙的思想、绘画般的技术和吸引人的格调”。大概受这位诗人的影响,日后的徐迟,不仅在诗风上表现出独特的追求,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时常流露出非常孤傲、自负的个性。
1932年,徐迟在《现代》杂志上发表了处女作《小月亮》:“这是一个小月亮的夜,/ 一千个诗人写不出一句诗。/ 却有几个大星星,/ 在水面舞着灼灼的影。/ 淡的银灰,/ 自天空洒在水之东岸。/ 你坐下了,/ 我坐在你的右边。”这首诗虽然还留有少年人的稚嫩,但其敏锐的艺术感觉、出色地捕捉意象的才情已可说初露端倪。1933年6月,徐迟结识《现代》杂志主编施蛰存,与后者周围的一批现代派作家和诗人多有交往,自觉地倡扬“新感觉派”的写作风格。1936年夏,作为伴郎参加了戴望舒的婚礼。不久,与诗人路易士(纪弦)一起协助戴望舒创办《新诗》。同年10月,徐迟的第一本诗集《二十岁人》作为邵淘美主编的《新诗库》第一集的第九种,由上海时代图书公司予以出版。他当时发表的一些作品,如《镜》、《微雨之街》、《都会的满月》、《春烂了时》、《轻的季节》《隧道隧道隧道》、《幻想》、《一天的彩绘》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这些作品充满了青春期的活力,并带有稍许的颓废与感伤,有意地“放逐”抒情,确立客观化的写作立场,以反常的词语组合,暗示、跳跃的现代主义表现手法,对五四所建立的一个新的诗歌传统,进行了创造性的继承,作者也因之被目为诗坛的后起之秀。
1945年,徐迟在重庆见到了毛泽东,非常兴奋,在《新华日报》发表了一首即兴之作《毛泽东颂》,并获后者赠予“诗言志”的题辞。应该说,这个时期的诗人对革命的理解实际并不是十分明确的,他把政治上的革命更多地理解为浪漫主义的生活方式。革命与现代主义,在他的眼里就如亲密的兄弟一般。1949年以后,徐迟和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期待与希望,积极投身到了新的文化建设中。五十年代,在他的倡议和呼吁下,与臧克家、严辰、艾青等一起创办了《诗刊》并担任副主编,本人也先后出版了诗集《战争,和平,进步》、《美丽,神奇,丰富》与《共和国的歌》,以及诗论集《诗与生活》。1961年,徐迟离开北京,举家迁居武汉,到长江水利工地体验生活,写下了最初一批报告文学作品《踏遍青山人未老》、《火中的凤凰》、《祁连山下》等,颇获文学界的好评。十年浩劫期间,徐迟被关进牛棚,剥夺了写作权利。平反以后,他将诗歌的热情主要倾注在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和报告文学的创作中,修订出版了梭罗的《瓦尔登湖》和莫德的《托尔斯泰传》等,写作并发表了《地质之光》、《哥德巴赫猜想》、《在湍流的涡漩中》、《生命之树常绿》等诗情盎然的一批报告文学作品。1978年,徐迟还担任了我国第一本外国文学类的研究性杂志《外国文学研究》的首任主编,不遗余力地为国人介绍外国文学理论的新动态、新思潮。1989年,开始用电脑写作长篇自传《江南小镇》。九十年代,他将主要精力倾注在《伊里亚特》的诗体翻译和自传续集的写作中,开始编辑多卷本的《徐迟文集》。可惜的是,这些宏伟的工程因为意外而未能完成,1996年12月13日凌晨,因不堪病魔的折磨,徐迟在武汉同济医院跳楼自杀身亡,以飞翔的姿态完成了为诗的一生。
谈及徐迟,我总觉得自己与他有一种特殊的缘分。且不说作为同乡,他和我均受过“苕溪漠水”的滋养,单就经历而言,徐迟不仅在创作方面卓有成就,而且也翻译过不少外国文学的经典作品,同时又撰有大量的研究文章,在多个领域上留下了丰硕的成果。我本人间或也搞点创作,做过一些翻译工作,出版和发表过一些专著与论文。作为晚辈,我的成就自不敢与先生相比类,但这种文字生活的相似对我却形成了莫大的激励。另外,更为奇特的是,我与他恰好是同一天生日——位于天秤座的正中端,性格中对唯美与公正都有异乎寻常的执着。生命密码中的这种巧合,令我对他怀有除敬意之外的一种微妙的亲近感。1994年初夏,我与徐迟曾有一面之交,记得当时在武汉大学举办了一次国际性的诗歌研讨会。晚上,会务组为活跃气氛,组织了一个规模不大的舞会。不过,与舞会音乐的喧嚣、舞者们的热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徐迟自始至终没有上场,而是安静地坐在一个角落里,偶尔与邻座的人交谈几句。日后,这个景象时常浮现于我的脑海,让我不禁想起他对《瓦尔登湖》一书的评价:“一本寂寞的书,恬静的书,智慧的书。”在此,只需稍作置换,我们便可将这句话用于对徐迟先生的评价,一个寂寞的人,恬静的人,智慧的人。
下面就《江南》一诗略作赏读。该诗创作于1949年4月,这是一个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憧憬的季节。诗人书写江南,并不是直接的抒情,如唐代诗人白居易那般击节赞叹“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也避开了乐府民谣《江南》对“莲叶”与“鱼”的叙述,而是选择了一个特殊的视角——行驶中的火车车窗,他把长江中下游一带广袤的平原,进行了高浓度的压缩,营造了一个特殊的空间。另外,他还选取了最具江南春意的物象——“雨”,在雨珠拍击车窗的场景下,以仿真的“模糊”书写诗的朦胧美。第二节“春雨江南”化用元代虞集的名作《风入松·寄柯敬仲》中的名句“杏花春雨江南”,点出“那就是世界上最好的画”。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动的画框,以火车的前进映出了江南的流动美。诗的第三节点明诗意滋生的时间,“清明之后,谷雨之前”,告诉读者这是江南最典型的季节,又巧妙摄取田野上生长的朴实的“油菜花”,将无边的金黄深藏于“一直伸展到天边”一句中,语言平实,其催人想象又别具功力。第四节是一种蒙太奇式的呈现。只有“小桥”、“河流”,同样唤起了马致远关于“小桥流水人家”的审美记忆,同时又植入“切断它”,别出机杼,翻造出新的意境,而扩展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下句“只有麦田和紫云英变换它”,在对油菜花极为经济的描述中看似漫不经意地带出富于江南特征的意象,足见诗人在诗意淬炼上的纯熟。该节的第三句“油菜花伸展到下一站,下一站”,既写出被上述景与物那些短暂的“切断”与“变换”依然保持的连绵不绝,又自然地吻合火车前进与停靠的属性。诗的结尾“江南旋转着身子,让我们从后影看到前身”,充分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段,“江南”仿佛化身作一位美丽的女子,在飞逝的时间之前旋舞,长袖飘飘,留下无限的韵味。这个绾合,既是飞驰的火车上实写的刹那景象,又是蕴含丰富意旨的暗示与隐喻,它们或许是寓意着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可能点明了由浪漫到现实的回归,……当然,还有其他的可能,而过于坐实,未免有点煞风景。
需要说明的是,徐迟对生养他的那座江南小镇——南浔,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在自己的回忆录《江南小镇》中曾用六十六个“水晶晶”形容自己的故乡:“……水晶晶的水车,水晶晶的池塘,水晶晶的水网,水晶晶的荇藻,水晶晶的春草,水晶晶的垂柳,水晶晶的荷叶珠子,水晶晶的竹径,水晶晶的桑树园,水晶晶的蚕虫,水晶晶的油菜花,水晶晶的稻田,水晶晶的紫云英,水晶晶的稻香村,水晶晶的积谷仓,水晶晶的小岛……水晶晶的藤萝架,水晶晶的九曲桥,水晶晶的太湖石,水晶晶的雨巷,水晶晶的长街,水晶晶的绸缎店,水晶晶的歌榭。水晶晶的酒肆,水晶晶的野荸荠,水晶晶的水晶糕,水晶晶的桔红糕,水晶晶的灯火。水晶晶的炊烟,水晶晶的纺车,水晶品的织梭。水品晶的脚丫船,水晶晶的渔舟,水晶晶的烟波,水晶晶的野鸭,水晶晶的白鹭鸶,水晶晶的少女,水晶晶的老者,水晶晶的婴儿。水晶晶的心,水晶晶的梦,水晶晶的爱,水晶晶的铁环,水晶晶的陀螺……。”这些散文诗一般的文字极尽铺陈、渲染之能,栩栩如生地写出了江南的水性、江南令人艳羡的诗意生活。这部分在纸面上可以渗出水气的文字,完全可以与《江南》一诗相互参看,前者繁缛夸张,后者简约蕴藉,但微妙而恰切地说出了江南清丽与华彩相互映衬的两面。
附:
江南
徐迟
火车在雨下飞奔,
车窗上都是水珠,
模糊了窗外景色。
火车车窗是最好的画框,
如果里面是春雨江南,
那就是世界上最好的画。
清明之后,谷雨之前,
江南田野上的油菜花,
一直伸展到天边。
只有小桥、河流切断它,
只有麦田和紫云英变换它,
油菜花伸展到下一站,下一站。
透过最好的画框,
江南旋转着身子,
让我们从后影看到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