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田禾
最重要的是把工作做出彩
文_田禾
他们已过而立尚未不惑,全日制本科以上受教育经历,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南京这个省会城市找到了立足之地;他们工作在江苏的省级机关,是公务员但远称不上官员,他们普通得与城市里忙碌的各色工作人群几乎无异;他们平常,踏实,勤奋,积极,用一言一行演绎着励志青春。
工作很多时候就是不断重复,但魏善顺从中感受到了乐趣并不断成长。
一张报纸一杯茶,成为很多人对公务员工作清闲的标志性印象,尽管这种现象在某些地方可能存在,可这样清闲的工作,魏善顺一天也没享受过。
魏善顺现在是江苏省纪委的一名副主任科员,2006年本科毕业的他经江苏省委组织部选调进入公务员队伍,有过乡镇、县和市级机关的工作经历,2009年在省级机关面向全省基层公务员的选调考试中脱颖而出,到了现在的工作岗位。
魏善顺在纪委,但不在大家觉得神秘的案件室,而是从事宣传教育工作,这与他广播电视新闻学的专业很匹配。“当初选调时填报的是纪检监察,以为会到案件室去,可能是没有相关的工作经历,所以做了宣传。”魏善顺坦然接受了工作分工,并很快进入工作角色。在他看来,在哪个科室工作不重要,重要的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出彩,在工作中收获,在工作中成长。
文字工作有时是比较枯燥的,尤其是机关文字。魏善顺的一半精力要花在《党的生活》反腐倡廉版的编辑上,同一个栏目的稿子总是比较相似,月复一月的编辑也总会有些乏味。魏善顺喜欢在单调中找出一些色彩,在相似中挖掘一些差异,把拗口的长句改得简单明了,把冗长的排列编得精练紧凑,把艰涩的解释说得通俗浅显。他觉得自己有时过于较真,真有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感觉。
2013年,根据组织安排,魏善顺到信访室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跟班学习,负责接听投诉电话,阅摘群众来信,做访情日报等。他向笔者坦言,刚开始一段时间,他常常觉得很难过、很矛盾、很煎熬。在他当时的日记中,笔者读到一段话:“读你的信,仿佛看到你期盼的眼神,听到你内心的呼唤,感到你坚毅中的无助,无助中的挣扎。我强迫自己表现得平静,以示我波澜不惊的定力,可我分明感受到平静里的波澜,强势里的软弱,爱而无力的无奈。你的诉说是对我的煎熬,我承担你的痛苦,可我不能减轻你的痛苦,这就是我的痛苦。等待哪一天我不再痛苦,我希望,不是我变得麻木或坏了良心,而是看到你扬起的嘴角。”那段时间,强烈的情绪使他常常产生越俎代庖的冲动,这冲动更体现了他的无奈和对群众纯朴的感情。
孙攀峰是和魏善顺同时考进江苏省纪委工作的,孙分在案件检查室,一上案件就要经常出差外调,加班是很平常不过的事情。和很多刻意减肥的同龄人不同,孙攀峰不用在意这些,因为忙碌劳累的工作,使他始终胖不起来。由于经常出差,怀孕在家的妻子无法照顾,受到埋怨是免不了的事情,但妻子对他的工作很是支持。在一次机关青年干部座谈中,孙攀峰讲到曾对怀孕的妻子说“军功章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在大城市南京工作,有句话很贴切——我不是在上班,就是在上班的路上。
在南京工作的很多人都是从外地来的,到了省级机关不少人就成了“候鸟爸妈”。施志奇在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作,他从宿迁市人大到现在的岗位可以说牺牲了很多,正是成长关键时期的女儿最让他挂念。所以,只要工作允许,到了周末他都要回家看女儿,每次来回就是近600公里的路程。为了支持施志奇的工作,他的妻子主动放弃现有工作,从宿迁市人民医院即将晋升副主任医师的岗位考到了江苏省血液中心,重新当起了一名普通工作人员。
同样来自宿迁的黄永乐,则从市委组织部到了省卫生厅,一样的候鸟爸爸,不过他的孩子更小,是他到了南京后才出生的,个中艰辛可想而知。与施志奇家庭相似,黄永乐的妻子为了支持他的工作,放弃了在宿迁的公务员身份,考入了南京的一个事业单位。
即使家在南京了,上班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南京是个“堵城”,每天上下班高峰期5公里的路花2个小时并不是什么特别奇怪的事情,尤其是在全城总动员迎接青奥会之际,满城“开花”的工地使得交通更是拥堵不堪。为了避开早高峰期,很多人不得不提前从家里出发,如果不赶在早上7点半之前到,那9点半也未必到得了。还有人为了避开下班的高峰,在食堂吃过晚饭再回家。
魏善顺住得离单位很近,那是房改之前省委的宿舍,房龄和他的年龄相仿,房子显得很老旧。很多年轻人选择住在这里,主要是为了节省上下班的时间。这里的房价不便宜,均价现在已达每平方米2.3万元,对工作不久的年轻人来说是不小的压力。
“住得近好处多,单位有事随时都能过来处理。”魏善顺对自己当初购房的选择很是满意。正因为住得近,经常有遇到值夜班的同事找他带班,他也乐此不疲。
艾文娟是魏善顺的同事,他们的办公室只有一墙之隔。相比魏善顺,她显得有些“不幸”。结婚前艾文娟住在江宁,每天来回要花4个多小时在公交车上,冬天天不亮就得从家里出发,遇到恶劣天气公交车发车晚点,她就得在寒风中无奈苦等。她曾把与她所乘公交车跑一条线路的黑车比作“黑暗中闪亮的星”,在一篇博文中她写道:“他们总是在你苦等公交而不来的情况下,欣然而至。他们起早贪黑,不管是酷暑还是寒冬,清晨5点多只为守候出行的你,夜幕降临,只为承载回家的你。不管是雨天路滑、大雾天气,还是积雪到寸步难行的时候,只有他们在坚守岗位,只要你们有需要,他们可以失去原则地为你服务。”而且黑车比公交车还便宜1块钱,“剩下1块钱你可以吃根油条,或者买份报纸,开启你充满活力的一天。”结婚后艾文娟从江宁搬到仙林,一个在城南,一个在城东,不变的是依然要花大量的时间与漫长的上班之路斗争。
艾文娟的工作已经与公交车深深地捆绑在了一起,虽然路途迢迢,但她总会在每天早上8点左右,准时出现在办公室里,犹如她形容的黑车,不管是雨天路滑、大雾天气,还是积雪到寸步难行的时候,总会欣然而至。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进入体制并非一劳永逸,他们依然不断学习,上下求索。
与艾文娟不同,杨光(化名)喜欢把公交车上的时间用来听广播或者背书,听广播是为了获取资讯,背书则是他庞大学习计划的一部分。杨光背过新概念英语,背过《论语》,背过唐诗宋词,总之他这一阶段集中学习什么,他就会背诵什么。
杨光在省沿海办工作,这是江苏为了落实沿海开发国家战略新组建的单位,在进入新单位前,杨光是省政府办的一员,至今他的组织关系还在原单位。
他是周围人公认的好学、上进、有想法的年轻人。为了有人相互督促学习和及时交流学习的心得体会,他和几个推心置腹的好友成立了一个读书小组,取名“从头越”读书社。他们每年确定一个读书主题,以此设定必读书目和辅读书目,每两周组织大家一起在网上讨论读书体会,交流读书心得,每季度他们见面聚会一次,主要还是聊读书学习的事。每一年杨光都会对这一年读书学习情况作一个系统的总结,和读书社的朋友一起编印他们的阅读成果。今年是他们读书活动开展的第4年,杨光对他们的读书活动很有信心,他表示每年都要系统阅读100万字以上的书。“成为有思想的人”,这是杨光组织这个读书小组的最终目标,这也成了读书小组成员的共识。
王麒孟是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主任科员,1984年出生,是单位年轻的生力军,也是好学上进的典型。今年是他到南京工作的第5个年头,在工作的同时,他还参加在职学习,前3年他攻取了硕士学位,去年他又考取了博士,在很多人都觉得机关年轻人漂浮不扎实的时候,王麒孟以脚踏实地的学风,为80后树立了榜样。
对在职学习就是混个学历的说法,王麒孟有自己的看法:学与不学,真学与假学跟在职不在职无关,关键是要端正学习态度,“我只想自己能多懂一点知识,多长一点见识,多藏一点学识。”在王麒孟的周围,还有不少在他影响下正在积极备考的后来人。
笔者采访了众多的机关年轻人,文中提到的只是一小部分,从他们身上感受不到浮躁的气息,没有因公务员身份而溢出的优越感,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从原本基层的单位进入省级机关,他们顶住在大城市生活的重重压力,微笑面对每一天升起的太阳。他们都是机关普通的公务员,不用心留意可能都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但他们踏实地工作着,真实地生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