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功福 丁德权
安徽省马鞍山市人民医院导管室 (安徽 马鞍山 243000)
3D-DSA脑血管造影技术的全面质量控制
陶功福 丁德权
安徽省马鞍山市人民医院导管室 (安徽 马鞍山 243000)
目的 根据脑血管不同部位3D-DSA成像,探讨全面质量控制(TQM)在3D-DSA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162例(TQM前50例TQM后112例)3D-DSA图像采集过程,分析不同图像质量原因,采用相应质控措施。结果 全面质控前图像优、良、差率分别为70%、20%,10%。全面质控后为97.32%、2.68%、0%。图像优秀率明显上升。结论 良好的质控是优秀3D-DSA图像的保证。
3D-DSA;脑血管造影;全面质量控制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影像技术,一直被视为诊断颅内血管疾病的金标准[1-2]。3D-DSA是随着计算机图像重建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旋转DSA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随着神经介入的不断发展,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要求不断提高,3D-DSA得到临床高度重视[3-4]。3D-DSA成像技术能充分展示颅内外血管的位置、形态及病灶的情况,为脑血管的诊断及介入治疗提供准确的信息。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7年8月~3013年11月本院用PHILIPS FD-20大平板DSA采集的162副3DDSA图像,其中男性90例,女性72例,年龄20~80岁,平均48岁。其中颈总动脉98例,颈内动脉53例,椎动脉11例。全面质控前50例,全面质控后112例。
1.2 设备与成像技术 (1)设备:使用飞利浦FD-20平板DSA,30×40cm旋转非晶硅平板探测器,数字化输出2×2.5k,14bit图像,影像显示器矩阵1280×1024,10bit灰阶。美国medrad高压注射器,造影剂:碘必醇非离子型。(2)图像采集:采用3DDSA位置,转速30o/s,最大旋转角度305o,3D容积采集和重建技术使得3D图像处理完全自动进行[5]。
1.3 方法 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置入6F动脉鞘,先行全脑血管二维造影检查,包括双侧颈内外动脉,双侧椎动脉,对有病变部位选择相应3D-DSA造影。3D-DSA方法:采用3D cerebral Prop Scan旋转数据采集模式,C臂旋转在侧位平面上进行,旋转范围240o,转速55o/s,共得到120帧图像。旋转过程中,对比剂采用碘比醇(350mgI/mL),流量20~25ml,流速4~6ml/s,曝光延时0.5~2s。获得的图像自动传入3D-RA工作站,经后处理技术获得三维血管树结构,然后以病变血管为基础,改变容积尺寸和矩阵,进行2次或3次重建得到立体感更强的三维影像,选择直方图功能面板,调节滑杆控制器,直到获得理想的血管影像。
1.4 3D-DSA图像评价标准 以三名高年资的介入医师和导管室主管技师对162例图像进行评价。优秀:图像清晰,对比度良好,减影彻底,充分显示血管形态、动脉瘤的大小、毗邻血管的关系。图像完全达到诊断需求。提供治疗需要的所有信息。良好:图像一般,对比度尚好,虽能达到诊断目的,但无法提供血管详细信息,不能提供治疗需要的具体位置及大小范围。较差:图像达不到诊断的最低要求。
1.5 全面质量管理方法与目标 方法:全面、全员、全过程采用科学方法。摈弃产生不良影响因数。遵循科学程序(PDCA)进行管理活动[6]。具体措施:
1.5.1 DSA设备的质量管理:在做3D-DSA前对所有机器设备进行必要的安全检查。DSA及相关设备的质量管理是保证DSA工作的前提,没有精良的设备和良好的运行状态就不可能获得高质量的影像质量,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到DSA下介入手术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设备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和病人的安危。保证机器设备的安全要求技师要尽心尽职,不放过任何细节。
1.5.2 操作人员的资质及能力的管理:介入手术相关人员必须持有资质和上岗证。手术人员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3D-DSA。
1.5.3 操作技术的质量控制:检查前核对病人资料,检查部位、DSA检查号。选择适当的技术模式及参数,调整C臂位置、光圈大小、放大倍率。
1.5.4 3D-DSA相关参数的质量管理,包括对比剂的流量和流速、高压注射器的压力设置、曝光时间的设定、对比剂的浓度和温度等等,根据不同病人、不同的脑血管部位、走形设定不同参数。
1.5.5 病人的管理:应尽量让病人保持稳定的情绪,积极配合,保持固定不动的体位,对不能配合的病人术前用镇静剂,头部必要时用绑带固定。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均为双侧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DSA技师和神经介入医师对162例3D-DSA图像集体分析评价,结果显示全面质控后图像质量优等的比例明显提高,由全面质控前的70%提高到97.32%,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全面质控后图像质量良等及差等的比例明显减少,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TQM前图像质量分析:非优质图像15例中,因机器设备故障1例(高压注射器驱动器失灵)。造影延迟问题6例(6例均为延迟时间不够到位或未延迟),流量设置不当3例(流量不足2例,流速偏小1例),因技术操作不当4例(造影管不到位3例,三通未打开1例),病人不够配合1例。TQM后非优质图像2例由于血管迂曲延迟时间不足造成,1例由于血管过于血管过细造影剂充盈不足。
表1 全面质控前后比较
随着检查技术的发展,3D-DSA,3D-MRA,3DCTA在颅内血管病诊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7-8]但3D-DSA对需要治疗的脑血管疾病提供了事实准确的数据,从各个方位观察颅内血管病的形态、大小、及相邻血管的关系。对颅内血管病的诊断和介入治疗(特别是颅内动脉瘤)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需要开颅、牵开脑组织进行动脉瘤夹闭给正常脑组织带来损伤,而通过血管内介入的方法可以避免损伤脑组织,可以直达病灶部位,对动脉瘤进行治疗。[9]3D-DSA作为立体投照能全方位的评估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解剖关系,清晰显示动脉瘤的三维立体结构,可从旋转上、下、左、右等多角度全方位观察动脉瘤;可避免了由于影像重叠或血管折返造成的微小动脉瘤的漏诊及假阳性。[10]并能精确测量瘤体及瘤颈的大小,据此来挑选恰当的栓塞材料和技术手段,以指导栓塞前对微导管进行塑形,并选择最佳工作角度。3D-DSA空间关系的立体显示为动脉瘤的完全栓塞提供了安全可靠的保障。
3D-DSA的全面质量控制直接关系3D-DSA图像的生成质量,从而影响对颅内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DSA的全面质量管理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造影前认真做好日常设备检查维护工作,确保手术顺利。(2)严格遵守手术操作规程,及DSA操作规程。每一步骤需精心到位。(3)3D-DSA相关参数的选择对直接影像3D-DSA图像质量和3D-DSA的后期处理:对比剂流量过大或流速过快易导致造影管移位和造影剂的回流,甚至导致脑血管痉挛或血管内膜撕裂产生夹层,流量过小或流速过低易导致脑血管充盈不佳影响3D图像的质量。脑动脉血管走形弯曲,注射压力过大会致血管内膜切割,压力过小则弥散不足。对延迟时间(在注射造影剂后0~2s开始曝光)的选择应得到充分的重视,表1中有6例(TQM前)因时间延迟不够导致造影剂的充盈不足。不同位置的脑血管3D-DSA对延迟时间的要求也不一样,针对颈内动脉病变的3D-DSA,可以不用延迟造影时间。而对怀疑脑动脉瘤的3D-DSA,延迟足够时间是非常必要的。通过50例TQM前动脉瘤的3D-DSA的分析,延迟时间应在1~1.5s为宜,少数脑血管迂曲的病人甚至可以增加到2s,对比剂总量应根据延迟的时间和速率增加4~8ml。(4)3D-DSA检查前常规二维常规脑血管造影是必不可少的,为3D-DSA提供脑血管大致走向,为相关参数的选择提供参照。有1例3D-DSA因对比剂流空效应出现假阳性,对照二维DSA方可明确诊断。
3D-DSA以高质量的图像、多角度的重建、“一站式”的优点在介入诊疗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3DDSA丰富的重建方法使脑血管病的阳性率和准确率明显上升,空间结构和毗邻关系显示更加清晰。3DDSA可精确测量肿瘤的直径、长度、截面积和体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超选择栓塞。
3D-DSA的全面质量控制是保证每一次手术成功的关键。优质影像的获得除了与检查设备外,与技术人员责任心,专业知识掌握程度,设备操作熟练程度以及患者配合有着密切关系。术者、技术人员、和患者是3D-DSA控制的根本。手术医师、放射技师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专业技能,严格掌握设备操作规程。要有对患者对医疗设备高度负责的责任心。
1. 杨华,刘健,周石等.三维DSA在诊断和栓塞治疗脑动脉瘤中的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4(4):360-362.
2. 董学滨,张先林,王岳松等.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1324例的临床分析[J].罕少见病杂志2013,8(20):16-18.
3. Benndorf G,Kluzcnik RP, Strother CM. Image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Angiographic computed tomography for Imaging of under deployed intracranial stent[J]. Circulation,2006,114(12):499-500.
4. KalenderWA, Kyriakou Y. Flat-detector computed (FD-CT)[J]. Eur RADIOL,2007,17(11):2767-2779.
5. 王琳.大型数字化平板DSA设备技术新进展.社区医学杂志[J].2012,10(10):53-54.
6. 燕树林,秦维昌,王鸣鹏等[M].影像医学技术.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一版.
7. 3D-CTA、2D-DSA及3D-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1,9(5):21-23.
8. 郭跃霖,刘国瑞,郑文斌,等.64排螺旋CT数字减影CTA诊断脑动脉瘤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09,7(5):13-15.
9. 刘建民 杨鹏飞,颅内动脉瘤治疗新篇章[J].中国卒中杂志2013,11(8):859-861.
10.杨华,刘健,周石等.三维DSA在诊断和栓塞治疗动脉瘤中的价值[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4(4):360-362.
11.刘卫东,钟伟清,边红娟,旋转DSA技术在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3, 1(3).
12.张之营,赵继宗,宗绪毅,王硕,三维CT脑血管造影在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中国医刊,2004, 39(2).
Three Dimensional DSA Cerebral Angiography Comprehensive Quality Control
TAO Gong-fu, Ding De-quan, Catheterization Laboratory, People’s Hospital of Maanshan City, Maanshan, Anhui Province, 243000, 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the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 in diagnosing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by means of 3D-DSA imaging of cerebral blood vessels at various areas.Methods 162 cases of 3D-DSA were reviewed among which 50 cases were conducted without TQM process while 112 case were conducted with TQM process. The image quality was analyzed in relation to corresponding quality control parameters.Results Excellent, good and bad quality rate of 3D-DSA imaging without TQM process was 70%, 20% and 10% respectively, whereas that with TQM process was 97.32%, 2.68%, 0% respectively. The quality of imaging was significantly enhance with application of TQM process.Conclusion Appropriate TQM process can guarantee the high quality of 3D-DSA images.
3D-DSA; Cerebral Angiography;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R743
A
10.3969/j.issn.1009-3257.2014.05.07
2014-08-12
临床论著
Original Research
陶功福,男,大学学历,主管技师,影像技术专业,研究方向:放射影像技术与防护
陶功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