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吧”中的网络群体的极化现象

2014-06-21 23:22曾慧荻
山东青年 2014年5期
关键词:网络暴力事件

曾慧荻

摘 要:

2014年的除夕夜,韩国明星李敏镐上春晚事件引起部分网民的不满,百度李毅贴吧联合网友发起了对李敏镐贴吧的“爆吧”事件。“爆吧”再一次走近中国网民的视野,引发了网络上大规模的群体对立。从最初的网络论坛“刷屏”,到针对性强,矛盾地点集中的特有网络文化现象,如何理性的去看待“爆吧”现象,以及网络传播中,不同网民群体之间对立,这对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完善我国的网络管理机制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爆吧”事件;网络暴力;群体极化

“爆吧”主要是指在百度贴吧范围内,贴吧网友通过不停发送无实质内容的废贴、水贴、垃圾贴,或者回复被“爆”贴吧过去的老贴、精品贴,把以前的帖子推送到贴吧首页,把可以正常浏览的贴子刷到后面的行为。“爆吧”严重影响了贴吧里的正常秩序,一些带着脏话和不良内容的图片充斥在贴吧首页,阻碍了贴子的正常浏览以及正常回复,增加了被“爆”贴吧的管理员的工作量,扰乱了贴吧的正常秩序,是极端的表达自身意见的一种形式。

伴随着“爆吧”共同发展的是现在网络的不断发展。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①。互联网普及程度进一步加强。从横向,即不同的网民群体规模来看,城市和农村的宽带普及在稳步的发展,不同年龄阶层的网民数量均有上升;从纵向上,则可以看出,手机互联网的发展,流量资讯消费的平民化,以及平板电脑和相关客户端的发展,网民的分布进一步多样化,网络消费的方便和简略也让其逐渐融入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国网络的立体发展,网络文化的丰富和层次的分化,让不同的网民在网络上能找到归属感。

心理学家特纳和塔吉费提出过的社会认同模式,指出社会群体让拥有共同的社会身份的两个(两个以上的人),或者他们认为自己是同属于一个社会类型的成员彼此之间不需要有面对面的接触关系,群体内部也不必要划分结构。对群体成员身份的认同主要是一种认知过程,而这个过程是根据个人所属或认同的群体来回答的。在网络上,信息渠道广、更新速度快、获取消息的渠道多样化、方便化使得网民能够快速的在网络上找到自己的群体,确认自己群体身份的认知,从而能快速的形成立场倾向不同,爱好不同的网民群体,在各自的圈子里得到满足和认同感,最终形成网民群体。

本篇文章将从两个方面分析“爆吧”中的群体极化现象,这两个方面分别是极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和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和相关管理制度的完善,“爆吧”极化现象影响和应对措施。

一、“爆吧”极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首先,网络的开放性增加让群体之间的分化界限逐渐模糊。造成这一点的原因有两个。第一,网民的身份是多样化的,一般网民在网络上都拥有不同领域和维度上群体的多重身份,相近群体之间交流频繁。而根据六度分割理论,哪怕相关性再小的两个群体,也能存在信息交换频繁的传播活动。

第二,网络群体认同模式在舆论形成和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网络舆论的形成对整个网络传播都是有着影响的,从传播到效果,都与不同的群体息息相关。这种现象使得不同群体之间存在着频繁的关联,使得冲突、矛盾从现实生活中转移到网络上来。同时一些不良现象,如网络冷暴力的影响也波及到网民的现实生活中。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得网民群体的极化现象越来越收到学术界的重视,而对网络的管制,和国民意见的表达之间存在的矛盾,也成为反思的焦点。

其次,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处于转型期,经济体制、社会关系和文化观念等方面发生这翻天覆地的变化。青年群体所接受的教育、获取信息的方式以及成长所处的环境与前人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在包括贴吧在内的网络平台上自由地发表对政治、社会问题的看法,获得从了解到消费方面的快感,并将自己与中国西方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相接轨\+②。这种心态促使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变得越来越严重。团体成员以既有的某些偏向,在共同商议之后,人们朝着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③,就是极化现象。

当然,极化现象不仅仅表现在观点的改变上,还表现为矛盾爆发之后行为的一致性,“爆吧”就是其现象的缩影。2013年下半年,一名网名为“潘梦莹baby”的网友在网络发布了一系列关于足球球星C罗梅西比韩国明星权志龙“低级”的言论,引发了网络上众多足球球迷的不满。由一个群体中个体的极端言论引发两个群体之间争论立刻在各大网络平台上快速传播。在这次事件之前,网络上网民群体针对韩国明星粉丝群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不满情绪,而本次事件的部分网友(以男性为主体的球迷群体)对韩国明星粉丝言论和行为一直都有小规模的争吵。于是,“潘梦莹baby”的言论正好成为了矛盾爆发的导火索。各大足球豪门贴吧决定联合起来发动“爆吧”行动,对网络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三,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还有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融合,网络从门槛高,小众性,精英化等特点逐渐演变为之后的低门槛,大众化,多样性强的第四媒体。网络社区的完善,尤其是百度贴吧进行改革,加强了用户体验,源源不断地吸引着新的网民加入到贴吧用户当中来。其内部搜索引擎的确立、主题门类的细化、开放传播氛围、I贴吧、客户端、吧刊和贴吧首页的改版等各种功能的完善,让百度贴吧成为了全国最受欢迎的大规模中文在线交流平台。截止到2013年,百度贴吧历经10年沉淀,已拥有6亿注册用户,800万个兴趣贴吧,日均话题总量近亿,浏览量超过20亿次\+④。

网民规模的迅速增长,群体之间分类越来越细腻,比如以前的“足球迷”逐渐分化为不同的豪门球队球迷,并且每一个群体的数量都相当客观。比如阿森纳球队达到139万人,而曼联吧的活跃人数则达到了204万\+⑤。群体之间的细化和人数的上涨,使其网络活跃度越来越高,而群体之间发言的倾向性变得明显。百度贴吧为网民提供的准确的立场分类让执有不同立场的网民群体彻底对立起来,而贴吧内部所提供的“自建贴吧”的功能,也让网友们出现立场分歧,当网民群体内部出现分化的时候苗头的时候,不同立场的群体能够迅速及时的建立独立的贴吧团体,而同一贴吧内部的团体分化(被网友们称之为“贴吧小团体”)也在当网民群体因为同一件事情发生言论争执时,其言论能够及时得到其他人的声援,迅速的形成意见的对立交流,为后来的爆发大规模群体对立准备了条件。endprint

最后,“马甲”的疯狂注册、匿名用户的发言机制的不受限制,能够让不同立场的网民在发生争执时,采用注册马甲,或者匿名发言的方式来“自我扮演”相同观点的持有者。“马甲”,是只同一个人在论坛上的不同ID名称,又称之为“小号”。大部分百度贴吧的活跃者,都或多或少拥有几个“马甲”,一旦与其他网友发生冲突时,便会采用其他“马甲”,联合自己的主要ID进行网络攻击。而“马甲”的诞生,正是贴吧“爆吧”的必要条件。无论是网民群体采用“作弊器”(即爆吧器)“爆吧”,还是采用“人工爆吧”的方式,当冲突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时发起“爆吧”时,“爆吧”团体需要通过注册大量的“马甲”来维持群体的破坏性。

二、“爆吧”极化现象影响和应对措施

随着“爆吧”的发展,“爆吧”被一些网民所利用,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百度管理的漏洞等对“爆吧”做出了专业化的改进,增加了其破坏性和影响力。而百度网络管理机制也在不断的发展,出台各种应对措施来维护百度贴吧的正常运营。“爆吧”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网路冷暴力也收到了广泛的关注。

首先,是对事件中心人物的个人影响。最初“6.21”事件,李毅吧对李宇春吧的“爆吧”是两大粉丝群体,即球迷群体为主的自称“屌丝”百度贴吧群体和李宇春歌迷之间的冲突;到后来针对韩国明星殴打中国孕妇、劲舞团网友拒绝哀悼四川地震等现象等怀有“人道主义”“爱国主义”的愤青网民针对这两件事件极度不满引发的“爆吧”现象;到最近的针对“潘梦莹baby”言论对权志龙吧进行“爆吧”的事件……我们会发现,爆吧现象从网民群体的争执,到对新闻事件的宣泄,再到针对网友言论发起的攻击等,其涵盖了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网络极化现象。

随着爆吧技术越来越成熟,专门的“爆吧团体”和“爆吧器”的出现,网友爆吧的原因和理由针对性越来越强,这导致对实际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不仅牵扯出“潘梦莹baby”个人生活受到极大的破坏这一系列影响,还有湖南卫视主持人杜海涛道歉,名人生活收到冲击等不良影响。“爆吧”事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网络上,而对人们的实际生活也产生了影响,尤其是事件中心的当事人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网络冷暴力有往热暴力发展趋向。当“爆吧”与“人肉搜索”结合起来,都是“爆吧”事件不可控的一面的证明,而如果不对此现象加以重视和整顿,未来网络暴力可能会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将会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其次,是相关团体的出现,即“专业爆吧团队”和“爆吧器”等程序的开发。团队的出现和程序的开发,不仅仅加大了爆吧的速度和破坏力,甚至成为的一个职业以此来盈利。“专业爆吧团队”一般以腾讯QQ群为联系组织,通过传播“爆吧”技巧和“爆吧”工具来提高成员的战斗力。而“爆吧器”的发明,则有效的提升了注册“马甲”的效率,同时利用“马甲”自动发帖也让“爆吧”行动越来越便捷。

两者的出现一方面体现了网络发展背后文化和生存模式的多样性,拓展了私人组织网络营销的渠道,另一方面,其盈利性质的“专业爆吧团队”也证明了网络规范为达到完善之前,的确存在着混乱管理中互联网带来的机遇。针对此现象,百度贴吧也针对这些团体的发展,加强完善了论坛管理制度。如贴吧吧主可以自行设置“会员发帖制”,专门应对爆吧特殊时期的“禁止发帖、回帖制”等,管理制度的加强方便了吧主参与管理,维护网络和谐。

第三,则是“爆吧”引起的社会的反思。现在的网络社会,只要是有明显倾向性的新闻事件,都会引起网民群体的极化现象。而“爆吧”只是其中最具有带代表性的现象之一。“爆吧”虽然特定在百度贴吧中文社区内发生的现象,其实在其他的论坛也有类似的情况发生。无论是普通的网络争议、人肉搜索,还是大规模的情绪宣泄,这类的行为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已是不争的事实。

在权志龙吧被爆事件结束,潘梦莹被人肉搜索出来之后,网友们开始反思“爆吧”现象。在各大网络平台,和各大媒体都在呼吁网民理智的看待分歧。同时,极化现象背后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也值得深思——如何处理好正常的社会信息流动和突发性群体争议事件是网络平台管制的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公民表达的自由与隐私权的矛盾也需要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来平衡。

三、结语

“爆吧”事件背后网民的浮躁、尖锐的心态也能反应社会现实。公民在社会中话语权的缺失,让他们将网络这个自由双向的媒体作为表达自己话语权的唯一渠道。而涉及到利益的时候,网络的匿名性又给予公众一种被保护的心态,刺激那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和行为。虽然,在现实生活中群体在煽动和亢奋下也缺少理智,但是当网络将群体归纳在统一虚拟环境下时,其规范和管理则相对于现实生活中更加容易一些。只是由于我国网络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从事其行业管理人员和水平跟不上网民规模的上升和网络参与度的提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网络的开放性带来的是群体极化的弊端,也不意味着网络暴力的行为得不到限制。

如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所提到过,群体在公众事件爆发时,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法不责众的心态让群体成为事件当中唯一的法律和道德规范,群体的行为天然就是合理。为了加强自己的观点,他们通过夸大其词,言之凿凿,不断重复,绝对不以说理等方式证明自己的观点,让这些观点充满极端和暗示,同时也带着盲目性。这些信息能经由群体无意识轻信的而放大,呈弥散效应迅速地传递开来。其实群体行为一直都是社会心理学和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而网络社会中,网络上的群里对立和极化现象都是现实的放大。所以如何解决该问题,最终要是要落实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解决好社会矛盾和问题,完善网络规范和法律,才是解决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所带来一系列问题的最佳方法。

[注释]

① 中国互联网网络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3年6月。

② 赵月枝:《有钱的,下岗的,犯法的:解读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小报故事》 ,2010年第7期。

③ 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 黄为民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

④ 百度数据。

⑤ 百度数据。

[参考文献]

[1]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

[2]Turner,J.C. Towards a cognitive redefinition of the social group. In H.Tajfel,ed, Social Identity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网络暴力事件
网络舆情反转现象中的“参照点效应”
保罗·利科的“话语事件”思想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网络暴力”
嵌入式系统课程“中断、异常与事件”教学实践及启示
网络暴力的法理学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