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维泉
摘 要 蒂姆·波顿(Tim Burton),好莱坞“鬼才导演”,荒诞电影的代表,作品以哥特式风格著称。其定格动画电影作品如《圣诞夜惊魂》、《科学怪狗》、《僵尸新娘》等将多种元素融入到创作理念中,加上设计夸张、另类审美的偶造型,宛如瑞士钟表般精细的内部操控零件,其独特的世界观与艺术视角,以及最前沿的影视拍摄技术的运用把偶类动画的创作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当前国内外影视动画特别是我国定格动画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试从蒂姆·波顿动画电影的风格与拍摄技术的应用两方面展开探讨,以期从中得到借鉴或启示。
关键词 哥特式 死亡主题 表情技巧 穿帮镜头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On Tim Burton Animated Film Style and
Applications of Shooting Techniques
JING Weiquan
(Zhejiang University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Abstract Tim Burton (Tim Burton), Hollywood "devil's director," on behalf of absurd movies, works in Gothic style known. Its motion animation films such as "The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 "scientific strange dog," "Corpse Bride" and the various elements into creative philosophy, coupled with the design of an exaggeration, even alternative aesthetic shape, like a fine Swiss watch-like internal control components, and its unique world view and artistic perspective, and the most cutting-edge video filming the use of technology to the creation of the dual class animation elevated to an unprecedented height, the current domestic and foreign film and television animation in particular our motion animation development has had a profound affected. This paper started to explore two aspects of the application from the animated film Tim Burton style and shooting techniques to derive reference or inspiration.
Key words Gothic; death theme; expression skills; goofs
恐怖、黑暗、荒诞,甚至有些血腥的令人不忍直视;真情、光明、温暖,对人们潜藏心底最美好情感的升华。阴森可怕的环境、曲折离奇的故事、孤独怪僻的性格、外表丑陋且有着明显缺陷特征的角色,所有这些代名词或者说标签都不约而同地集中在同一个人身上,他就是蒂姆·波顿。这样的故事与主人公、这样的画面轮廓与叙事语言已成为“波顿氏”电影的代言。他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侠客”、一位另眼看世界的“哲人”。蓬乱头发的外表隐匿着一颗善良而细腻的心,用自己的语言诠释着对这个世界特殊的爱。
1 蒂姆·波顿与他的动画电影情结
1.1 蒂姆·波顿的童年经历
蒂姆·波顿(Tim Burton),1958年8月25日生于美国加州,被誉为好莱坞“鬼才导演”、“荒诞电影”的杰出代表,于2007年8月29日,获得第六十四届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这是该节有史以来把该奖项授予的最年轻的一位电影导演。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马可·穆勒这样称赞蒂姆·波顿,“他拥有一种独一无二的天赋——可以将其无穷的想象力与动人的情感完美结合起来。”
你也许无法体会充满无穷想象力的蒂姆·波顿,其童年经历在常人的眼中却看似是孤独的、封闭的,而恰恰是这样的“自闭”环境给予了他天马行空的创造力,他用手中的画笔书写着属于自己内心世界的精彩章节。在2012年上映的定格动画影片《科学怪狗》中,维克多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观看由维克多拍摄的其爱犬史帕基拯救城市的片段。恪守传统的父亲担心儿子过度地活在自我世界里无法自拔,母亲却表示儿子维克多只是在做他自己喜欢的事情,电影中的这个桥段其实正是蒂姆·波顿本人童年的真实剪影。有笔者认为这是缘于其童年的“创伤”,是成人以他们的意志对儿童世界的侵犯与统辖,这长期占据着蒂姆·波顿的内心深处,让他“耿怀于心”。但我们发现,随着蒂姆·波顿自身年龄的递增及阅历的积累,在他的历部电影中似乎已经达成了一种谅解,尽管这种“退让”仍包裹在孤独、阴郁、黑暗的外衣下。
1.2 蒂姆·波顿的动画电影情结及影响
多数人熟悉蒂姆·波顿是从《蝙蝠侠》、《剪刀手爱德华》、《人猿星球》、《大鱼》、《断头谷》、《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等影片开始,这些影片都是电影市场主流的真人实拍类型。但让蒂姆·波顿始终无法摒弃的是他剪不断的动画情结。早在1982年,他在迪士尼公司任职期间,就曾创作过一部定格动画电影短片——《文森特》,虽然片子获得了业界的好评与认可,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迪士尼推崇的是色彩亮丽、主题温馨的大团圆模式。基于这样的参照,蒂姆·波顿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独立导演的电影只能“孤芳自赏”。endprint
在离开迪士尼之后,蒂姆·波顿并未随波逐流,而是坚持自己的风格,并逐步有所收获。不用再依赖老东家,不用再看旁人的眼神,蒂姆·波顿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所一直不能忘却的动画电影创作中来。《圣诞夜惊魂》、《僵尸新娘》、《科学怪狗》等定格动画电影为影院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动画电影类型,独树一帜。无论是电影的另类视角还是主题表达,抑或是对偶动画技术的运用都对当前国内外影视动画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国内外影视相关学者对蒂姆·波顿展开研究,其作品背后的价值已远远超出作品本身。无论外界如何评判,蒂姆·波顿仿佛“无动于衷”,沉溺于自我陶醉的状态,亦犹如品评珍藏多年的老酒,用那颗不老的童心继续从孩子的视角去观察这个每天都在以加速度发展变化着的纷繁世界,从中捕捉令人动容的瞬间。
2 蒂姆·波顿动画电影“哥特式”风格的具体读解与主题定位
2.1 关于“哥特式”风格的阐释
2.1.1 “哥特式风格”的定义
哥特(Gothic)的概念原指西欧日耳曼民族的哥特人。公元3~5世纪,哥特人侵略意大利并瓦解罗马帝国。15~16世纪之际,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盛兴,秉持复兴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的宗旨,与此同时,意大利人又无法释怀哥特族人摧毁罗马帝国的这种粗暴行径,为了加以区分,他们便将漫长黑暗的中世纪时期的作品样式风格称作“Gothic”,即“哥特”,意为“野蛮”。
后来,“哥特”一词更多地被指代建筑领域特别是教堂建筑艺术范畴。与罗马式、拜占庭式不同,哥特式教堂建筑有自己的特殊架构,以高耸、粗犷、追求上升的空间为特征。华美的玻璃镶嵌画在阳光的照射下撒下五彩的斑驳,愈发地凸显神秘而空灵的氛围,这也是整个中世纪城市发展的物质文化缩影和基督教盛行的时代观念体现。
哥特式风格的“特立独行”使其被广泛地运用在建筑、绘画、电影、文学、音乐、服装等多个艺术领域。纵然哥特一词多少带有一些贬义之意,但“哥特式”风格的艺术作品历经岁月的沉淀,已经成为一种特定的范式且保持着旺盛的活力。
2.1.2 “哥特式风格”在蒂姆·波顿动画电影中的嵌入
蒂姆·波顿动画电影风格之所以被称为“哥特式”。或许正是因为其剧中人物的纤细造型,与哥特式建筑追崇的拔地升腾、直插云霄的审美理念,在线条的感官上有着某种契合。而除了单纯的角色造型之外,其场景搭建、色彩调配、布光设计、音乐风格也都别具匠心。阴森幽暗的街道如死一般的寂静,由下至上的光照射在表情僵硬且面无血色的角色脸上,黑灰色的场景、坟地、墓碑、骷髅及各式腐蚀破烂的道具等,都在奋力地发挥着“哥特式”的表现张力。
“哥特式风格”已经成为波顿氏电影的一张标志性名片,就连蒂姆·波顿的团队,甚至他的御用男女主演——约翰尼·德普与海伦娜·伯翰·卡特等都不法常可。“哥特式风格”已经深深地嵌入到他们的血液里,与所谓的主流电影一样,他们坚持自己的风格,引领着另一种潮流。
2.2 故事主题与影片基调的定位
2.2.1 对“死亡”主题的追求与定义
“死亡”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最不愿意去面对但却又无法逃避的话题。虽然与“死亡”主题有关的影视作品不胜枚举,但似乎还没有几人像蒂姆·波顿那样乐在其中。他把“死亡”画面拍摄的如此令人遐想,“死亡”不过是他手中的一个道具、一个玩偶、一出恶作剧。与活着的世界——人情味淡薄,人与人之间利益交换,赤裸裸的金钱交易等相比,他镜头里的死亡世界则看上去真的很美。
2005年作品《僵尸新娘》中的片段,僵尸新娘艾米莉的阴间伙伴们到阳间大闹艾米莉生前真正谋杀她的未婚夫巴克斯男爵的婚礼现场。小镇居民显然对来自地狱的这群僵尸、骷髅鬼怪等惊骇万分。在夹杂着充满各种恐慌的尖叫声中,一位小男孩却似乎发觉了什么,他主动地站了出来,走到了一具骷髅身边。骷髅俯下身,转瞬抱起了小男孩,小男孩凝视着骷髅,喊了句“爷爷”!周围发出了一阵错愕之声。原来这具骷髅是小男孩去世的爷爷。而旁边的葛润太太还在用折凳拼命地击打一个试图接近自己的骷髅,后来才知道这是她已经去世十多年的丈夫,二人深情相拥,之前的恐慌俨然被温暖的亲情所取代。电影中的这两处桥段,虽然耗时不长,但却起到了画龙点睛之效。本来隔世之人,在这一刻,不再有对死亡的恐惧,他们以这样的温情一幕点燃了所有人内心深处的那盏对逝者不离不弃的深深爱恋之灯。或如坎贝尔说的那样:“活在活着的人的心里,就是没有死去。”
2.2.2 审美与审丑
蒂姆·波顿的动画电影颠覆了迪士尼、梦工场、吉卜力等动画公司的传统。在他的作品里,鲜有线条圆润、色彩柔和的传统正面角色形象,反之,角色造型有着忧郁气质的外表、冷峻的面庞、带有缺陷的生理特征等,加之以“立体偶” 呈现出的三维真实感,无论怎样看上去都不够唯美,都让人觉得有些不能接受、靠近,甚至厌恶,可谓极尽“审丑”之能事。艾莉森·麦克马汉所著《蒂姆·波顿的电影世界》一书中说到,波顿的世界里没有什么人是完美无缺,也没有什么人是丑陋粗鄙,这是一个相对意义上的概念。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波顿电影世界里的美又何尝不是其理念的外在表现形式,只不过他给这样的形式披上了一个看上去有些“丑”的外衣罢了。
3 蒂姆·波顿动画电影角色造型、场景道具、色彩与布光设计
3.1 角色造型的特征及场景、道具设计的基本要求
3.1.1 角色造型特征
兵乓球般的大眼睛、深陷的眼窝、竹签般的细腿,这样的造型特征在《圣诞夜惊魂》、《僵尸新娘》、《科学怪狗》等影片中触目皆是。在波顿的架构下,那些尖酸刻薄、权钱交换、阳奉阴违的道貌岸然者,往往都被塑造成长长的脸颊,尖尖的长下巴,瞪着极大的眼睛,傲慢地藐视着周围的一切凡夫俗物。如《僵尸新娘》中男主人公维克多的父母形象。父亲典型的“矮冬瓜”造型,深陷的鼻唇沟、一张大嘴,母亲则是高高的发髻、长长的脸、同样异常深陷的鼻唇沟让观众产生对其身份、性格的判断。他们是暴发户,是新兴的贵族,与新娘维多利亚的父母亲衰败的贵族身份相比,他们的形象则显得更加盛气凌人。这样的角色造型特征有力地渲染了剧情,通过角色的对比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endprint
此外,蒂姆·波顿还会根据影片的需要将不同性格的人物设计成他理想中的形象。如《科学怪狗》中小主人公的同班同学。每一个都依据他们在剧中的身份、台词内容量身定做。抱着小猫的“预言家”同学,面无血色,眼球中似乎找不到黑瞳孔,大面积惨白的区域占据着整个眼球的空间分布,让人觉得很恐怖、匪夷,增添了对预言即将实现的神秘揣测感。电影学者左衡则这样形容主人公维克多的老师——长了一张“刀背脸”。青黑的眼皮、方而长的脸、高耸的肩是他的主要特征。他是小主人公很尊敬并信赖的老师,但小镇上的居民却不欢迎并要驱赶他,而这位老师却说你们这些父母是没有办法了,但孩子们还是可以影响的。如此形象的老师说出这样挑战全体家长权威的话,作为“异类”的他成为众矢之的也就不足为怪。
蒂姆·波顿通常是根据剧本设计角色,之后做出立体的实物造型,再一遍一遍地甄选、筛查。每发现一个需要调整之处,就要求偶造型师重新做一个,直到满意为止。正是其对角色造型特征的“苛求”,才使这些形象在荧幕上令人印象深刻。
3.1.2 场景道具设计
场景与道具的设计需要与“偶”配合,因为场景和道具的大小取决于偶的大小。基于偶造型的尺寸,设计师们按照规定的比例,制作相应场景和片中陈设或使用的道具。一般来讲,这两大块是影片团队负责美术设计的人员所完成。在导演的要求下,他们需要让这些场景看上去就像真实的一样,虽然是纯手工制作,但力求精益求精。同时,还要保证风格的统一。如《科学怪狗》中埋葬小狗史帕基的墓地,周围黑压压一片,除了大大小小的墓碑之外,这里空无一物。每一个小墓碑是独立的道具,放置在一起,又组成了一个大的场景。影片大的基调决定了场景的色彩、结构、甚至空间布局,而且,场景与道具设计的好坏也直接关乎人物内心世界情绪的推动及剧情的发展。
3.2 色彩对比与布光设计
3.2.1 色彩对比
蒂姆·波顿擅于运用色彩的对比来推动剧情,别忘了,他是一名导演之前,更是迪士尼曾经的动画师。良好的美术功底练就其独到的影视色彩学,他的动画电影《僵尸新娘》中阳间与阴间的对比就是最好的例证。阳间本是在世的人生活的场所,可这里的色彩却以黑、白、灰色系为主,没有灿烂的阳光,没有大自然的鸟语花香,有的只是各种利益背后人与人之间的漠然。反观阴间,僵尸鬼怪生活的场所本应是阴暗的、恐怖的,可这里的鬼灵精怪们却似乎更有人情味,这里有欢笑、有啤酒、有歌声,每个人都是兴高采烈的。为了突出这样的反差对比,蒂姆·波顿刻意将阴间色彩设计的宛如“巴洛克”风格——富丽堂皇,多种暖色系的排列组合为阴间带来了盎然生机。
这样的对比手法在他的《科学怪狗》一片的片头如出一辙。片头灯火通明的城堡与璀璨的烟花随着音乐次第出现,人们熟知的老品牌——迪士尼出品的字样也出现在下方,脑海中浮现出无数经典美好且温暖的迪士尼动画形象与故事。可是,镜头画面转瞬变为黑白效果,音乐也由欢快明朗变为低沉压抑,之前的一切影像犹如南柯一梦,观众的心随之提了起来,宣告着蒂姆·波顿导演的“哥特式”作品即将开始。
3.2.2 布光设计
布光设计对于定格动画电影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定格动画不同于二维、三维动画,它的角色与场景都是制作出来的立体形象,这与真人实拍电影中的真实男女演员在特定的场景中表演没什么区别。一切假定的光源都是人造光,因此,在真人实拍电影中的布光技巧完全可以移植到定格动画电影中。从蒂姆·波顿的几部动画电影,我们可以看到他在布光设计方面的风格呈现。如为了突出人物的身份、增添神秘气息或者说制造恐怖氛围,这时一般从人物的下巴下方往上打光,人物的五官显得狰狞、可怕。而营造美好正义的人物时,则从人物的头顶由上至下打光,如《僵尸新娘》中的艾米莉最后化身蝴蝶那一刻,在光源的作用效果下,人们祝福着这位身世不幸的姑娘飞往天堂。布光设计虽然有自身的规律,但从真人实拍电影中汲取经验技巧,定格动画电影的布光设计同样可以做到考究、雅致。
4 蒂姆·波顿动画电影中拍摄技术的应用与摆拍技巧
4.1 偶型面部口、眼睛、表情变化等制作技巧
4.1.1 “动”与“静”
在蒂姆·波顿的几部定格动画电影中,技术层面最难的也许莫过于各类角色的口型张合、眼睛闭眨及丰富的表情变化。它不像手绘动画可以逐帧绘制,或者像数字动画那样,交由电脑完成。偶动画的面部口型及表情变化需要动画师掌握一定的技巧,这里从“动”、“静”两方面谈起。
所谓“动”,即以偶型的面部为单位,五官中需要不停地活动且相对较“软”的部分。如眼睛的眨眼、闭眼、眼球的上下左右旋转;眉毛的上下起伏,皱与分;嘴巴的张合、咀嚼、笑、哭;耳朵受挤压后变形等变化。而所谓“静”,也是以偶型的面部为单位,即五官中不太需要活动的且相对来说质感较“硬”的地方。如额头、下巴、颧骨、鼻子等。区分为这样两部分,一方面是依据人自身的肌肉、骨骼等生理特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拍摄阶段更好地服务于偶的表情变化与调节。
4.1.2 “替换法”
“替换法”是一种虽然费时但却很有效的方法,目前,国内外主流定格动画制作团队都使用这一方法。在《圣诞夜惊魂》中,南瓜王杰克呈现给观众各种丰富的搞怪表情,这些表情的变化使用的就是头部“替换法”。造型设计师制作了上百个杰克的头,每个头的底部都有螺槽,需要变化表情时,按照提前编好的顺序逐个替换,直接拧在颈部的螺杆上。另外,不同的人物角色有不同的设计技巧,要依角色的具体设定而论。比如在片中说话较多的角色——《科学怪狗》中维克多的老师,他的嘴巴部分就可以制作成可以拆分活动的。根据上颌骨与下颌骨的关系,将嘴巴部分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制作十几甚至几十个不同的口型道具,编号之后,按照说话的内容变化依次搭配。这需要在每个口型的背部安装一块小吸铁石,在面颊部分也安装一块,换嘴时,方便取出与安装,以保证拍摄阶段工作进度的顺利。endprint
4.1.3 翻模的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替换法”需要做到位的就是要保证每个替换单元的尺寸相等。这就需要采用浇铸翻模。角色的立体泥稿制作之后,要将其翻制成“活模”,通常采用硅胶这种材料,以保证翻模的顺利与反复使用,节约成本。挖掉泥后的阴模部分成为骨架设计师参考的重要依据,他们要根据阴模中角色比例的设计安置球窝关节与金属骨架,以保证偶的活动自如。
4.2 偶型动作摆拍中的技巧及“穿帮”镜头处理
4.2.1 偶型动作摆拍中的技巧
拍摄阶段,偶型动作的摆拍有许多技巧可言,但万变不离其宗,一切以方便偶的动作操控为核心。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第一,将偶的骨架外部包裹的“皮肤”采用泡沫软胶等材料,缝隙处填充轻质棉,这样的材料很轻,避免摆拍动作时“头重脚轻”而晃动;第二,对部分设计成脚小、鞋小、腿细而长、上半身肥胖而下半身消瘦等站立不稳定的偶造型,可以在每个偶的背部安插一个份量较重的“固定器”。这样的固定器能够较好地避免偶歪倒等情况发生,还可以辅助完成空中跳跃、飞翔等特殊动作设计;第三,在偶站立的场景周边做文章,如提前就设计好“暗门”,方便动画师钻进打开,就近操控偶或放置摄像机镜头,丰富影片的镜头语言。
4.2.2 “穿帮”镜头处理
上文提及的“固定器”环节,是典型的“穿帮”镜头,支撑在偶背后的金属支架横亘在画面之间,这就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去调整。制作团队需要使用电脑里的相关软件进行抠像、擦除等方法进行修正合成,力求画面看上去毫无破绽。这些技术手段是动画师们在不断反复的实践和失败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只要能够集思广益,根据具体设计的要求具体分析,加上现代科学技术的助推,偶动画的摆拍难题自然会变得迎刃而解。
5 结语
蒂姆·波顿从影以来,每部作品都烙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印记。然就其屈指可数的几部动画电影来看,似乎无论如何都不能说他是一位“多产”的动画导演。执迷于真实、立体感强的偶动画或许是圆蒂姆·波顿自己当年作为孩子时的一个绘画梦。在那样一个梦里,他可以“肆意”地发挥与想象,化身一位偶操控师,把他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爱恨情仇透过这些精致的人偶传递出来,为观众上演一幕幕人间悲喜剧。
众所周知,以3D技术为特性的数字化动画电影类型占据着国内外多数影院市场,像蒂姆·波顿那样依然用最传统的手工制作的方式拍摄定格动画的导演可谓吉光片羽。在一切以市场票房为衡量标准的今天,定格动画也许因为自身的制作方式、拍摄属性等诸多因素无法与快捷迅猛的数字动画相较量,但又有谁会割舍像以蒂姆·波顿为代表制作的定格动画电影所呈现出的那份淳厚、质朴的浓浓深情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基金项目:本文为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重点课题:“蒂姆·波顿动画电影风格及影响研究——基于定格动画的视角”的结题成果。项目编号:2013Z85
参考文献
[1] [美]艾莉森·麦克马汉.蒂姆·波顿的电影世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 [法]让·科克托.关于电影[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叶琪.浅析“黑暗童话”动画电影[J].当代电影,2012(1).
[4] 黄勇.论“逐格拍摄法”的生命力[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