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有语文味的课堂教学

2014-06-20 23:40周华伟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文辞语文课意象

周华伟

以多媒体形式呈现和小组合作讨论形式展开的语文课堂中,语文教学的“唱、跳、画”等形式占据了主流,课堂虚化了,课堂上的文学与文化消失了,想象与个性迷失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不断淡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以后,很多语文老师都意识到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收获相对较少,成长较慢,这样的课堂看起来光鲜热闹,实质上异常苍白。

语文课就应该回归本质,回到吟诵欣赏,回归中国传统文化;语文教学中应该“文辞、文章、文学、文化”四文并举,阶段递进。

怎么样的课才是有“语文味”的课堂呢?

一、在文言古文中深掘古典文化

文言古文中不仅有人物典故,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景观。杭州外国语学校的程东文老师曾经上过一堂《陈涉世家》的公开课,单就一个故事来讲,陈涉世家在历史书上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程老师却把其中蕴含的文化现象与《史记》写作特点结合起来设计教案,引发了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取得了不俗的效果。

程老师介绍了世界民族发展史中起义场面写得最宏大的两个片段,中西文学史上都有场面波澜壮阔,人物风采动人的作品。

在文学欣赏之余,程老师还引导学生分析了中西暴动、起事历史事件背后的文化差异。通过学生的分析概括,同学们得出如下结论:

(1)西方农民起义多为自由民主,独立而战,以法国为代表,但中国人却是“逼上梁山”。正因为如此,大多数的起义都是临时性事件引发的,并且在短时期内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所以说农民多数是不得已造反,是走投无路的选择。

(2)借用鬼神和宗教为起义储备舆论与做好宣传准备,用一些“天命神授”的方式来增加光环。

(3)古时没有政党,于是“结为异性兄弟”、“为坛盟誓”是最好的组织形式,用各种盟誓的方式来结成联盟,也缺乏明确的行动纲领,当然,常常因此留下失败的祸根。

(4)初期取得了一定成绩后,领导人迅速“变形”,走上了称霸称王的模式,有些还表现出了自己的反动面,骄奢淫逸,甚至大戮功臣。陈涉最终还是忘记了“苟富贵勿相忘”的老话,把自己送进了坟墓,一个为农民举事的战争,几乎变成了农民的浩劫。

这样的文化积累非常有趣,激发了学生探究文史知识的兴趣,通过文化的杠杆引发了一场文辞文学文化的语文课堂。

二、从文辞中品味欣赏文学

每一篇课文我们都可以根据每课的不同性质来区别对待,有些重文化、有些重文辞。在一次全国优质课堂中,程东文老师曾经上过一堂《千家诗》欣赏课,作为传统的蒙学教材之一,《千家诗》广为民间传诵,但如何上好一堂《千家诗》是困扰大家的一个问题:单从诗意来理解,很难品味意境;从诗人经历来思考,很难品味诗句带来的美感。

程老师就“节奏”、“意象”、“情境”入手品味欣赏诗歌,采用循序渐进地方法推进。首先入门的是“节奏”,学生的读诗涵泳,是诗歌欣赏的初步入门。接着学习“意象”和“情境”,初步领会古诗的意味,懂得一些赏析诗歌的粗浅方法。程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要求学生从下列的诗句中辨析出是哪一个季节,重点辨析写秋天季节的词语。最后通过归类来提出“意象”的概念,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合”,意象不仅仅是写一些事物,这些事物上要附着作者的情感。最后一个阶段,提到“情境”。概念来自现代诗歌教学中,诗歌不仅仅是一种平面的情感描写,它有情节,有叙事,有内在的意象流和情绪流,还有人物的行动。板书中展示了“动静与虚实、时间与空间、修辞炼字、感官”,学生从给出的诗歌中寻章摘句加以理解,从一点理解与赏析都不会,到慢慢会寻找到一个支点来进行诗歌的欣赏分析。

这些都是赏析诗词的粗浅功夫,通过文辞、文章来初窥堂奥,当然随着学习的深入,还会学习到“主题、流派和风格等”。

三、从文章来欣赏学习课文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好文章,如何用好教材中的好文章,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有的时候,我们把它当做一个语料,有的时候也把它当做一个文学文本来学习,只有区别对待每一篇课文,才能用好它,用足它。

例如:我们在上初一课文《春》的时候,注重它的字词章法,关注这篇小短文的谋篇布局,模仿它最基本的写作规范,后来,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不仅是关注几个关键词语,更加关注文本主题的深度理解,突出“父爱”,还是突出“感知父爱”?更从五四时期“打死父亲”一直说到“革命文化”时侧面体现真情的可贵;再如,到了高中阶段,学习《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可从六朝金粉与当下雅士的人文情怀等文学文化的方面来加以阐发。

文本解读中,各有侧重,我们只有用好文章,才能上好语文课。

语文味是语文课的灵魂。教师在课堂上,只有把“文辞、文章、文学、文化”四文并举,让语文课富有语文气息,回归语文的听说读写、诗说吟唱,才能让语文生机灵动,让学生素养真正得到提升。

[作者通联:杭州外国语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辞语文课意象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一本读不完的书
浅谈对国家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写作教学方面的几点认识
咬嚼:让课堂建构更灵动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论中国古代戏曲史的重建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