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祥三 干莉
·卫生论坛·
彭州市1954~2013年麻风病流行情况分析
阙祥三 干莉
目的摸清本市麻风病流行情况并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整理分析麻风病防治资料和年报等资料。结果发现1954~2013年间, 全市共发现麻风患者50例, 治愈36例, 死亡14例, 自2011年后无麻风患者登记。其中:瘤型37例, 界线类3例, 结核样型10例。患者主要集中在主要集中在升平、致和、利安3个镇占56%, 呈现相对聚集现象。结论本市属于麻风病低流行区域,但患者早期发现率较低, 今后将加强人员培训和健康教育两方面继续夯实麻风病防治工作。
传染病;麻风;流行;分析
四川省彭州市位于成都市区北郊, 距离成都市区25公里, 地处成都平原与龙门山过渡地带, 全市人口80.35万(据彭州市2013年统计年鉴), 面积1421平方公里, 辖22个镇(社区), 2个社区, 353个村。本市麻风病的发病与流行源于建国以前, 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 从1965年开始建立麻风病防治队伍, 1973年开始组织专业人员对境内的麻风病疫点进行普查和对可疑者进行线索调查, 发现了一批新患者, 初步摸清了本市的疫情。到2010年底, 全市共发现患者50例, 40例收入麻风村(院)治疗, 10例患者院外治疗。死亡14例, 治愈36例。2011年至今, 本市无麻风患者登记。
来源与分布源于本市疾控中心地方病办公室登记的麻风患者历史资料。50例麻风患者分布在16个镇(社区), 34个自然村, 主要集中在升平、致和、利安3个镇占56%, 其中, 22例患者居住在同一自然村占44%, 其余镇(社区)则散在发生, 见表1。就地理分布来看在本市东北部升平、利安、三界、敖平、九尺、军乐6镇, 呈现相对聚集现象。
表1 1954~2013年彭州市50例麻风患者分布情况(n, %)
2. 1患病率与发病率 本市历年的患病率均低于0.05‰, 1974年患病率最高为0.0308‰。50例麻风患者中, 70%以上是在1978年前发病的。1966年发病率最高0.5876/10万, 其次为1971年、1980年, 年发病率分别为0.4904/10万、0.4400/10万, 随着麻风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年发病率呈波动形逐年下降, 见表2。从1948~2006年平均发病率为0.1619/10万。
2. 2型别及性别、年龄分布 在本市发现的50例麻风患者中以瘤型为主占74%, 结核样型占24%, 界限型占2%。男性发病者是女性的3.17倍。未满15岁发病者占6%, 儿童发病者占4%。
2. 3病期 麻风患者发病后通常是因为皮肤或周围神经症状首诊, 患者普遍发现迟、病期长, 本市80%以上的麻风患者是在麻风病防治专业机构确诊的, 发病在2年内发现者占22%, 2~5年发现者占36%, 5~10年发现者占30%, 发病最长的在17年后被发现。见图1。
2. 4治愈率、死亡率和畸残率 50例患者中14例死亡, 36例治愈, 死亡率为28%。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畸残, 其中Ⅲ级28.26%, Ⅱ级34.78%。
表2 1948~2006年彭州市麻风患者患病情况(n=50)
图1 麻风病患者病期
本市属于麻风病低流行区, 历年患病率均低于0.05‰,发病率仅1966年超过0.5/10万。在发现的50例麻风患者中, 70%以上是在1978年前发病的, 随着本市麻风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麻风病年发病率呈波动形逐年下降。在本市发现的50例麻风患者中, 基本能明确传染源的占68%, 且多为直系亲属(有一家二代人中就有5个患麻风病), 家族史较为明显, 这可能与遗传易感素质(如免疫缺陷、某个连锁的HLA隐性基因等)和接触机会有关。相关对策和措施:应充分认识到在低流行状态下麻风病防治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要充分发挥基层医疗保健网的作用, 对基层医疗保健网和综合医院的皮肤科医生要定期进行麻风知识的培训, 以提高早期发现率, 减少就医次数, 防止漏诊率和误诊率的发生。提高皮肤科麻风病诊断水平, 避免误诊和漏诊[1]。同时, 应加强麻风病防治的健康教育宣传, 增强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使其掌握麻风病的早期症状和体征, 提高就医的积极性, 并为患者主动就医、回归社会创造良好的氛围。
[1] 沈云良, 许亚平, 吴李梅.流动人群麻风病检查及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9(10):67.
2014-08-22]
611930 四川省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