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中有无一级亲属震亡成年群体心理健康状况

2014-06-15 07:25牛俊红许瑞芬于振剑王聪哲陈允恩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年7期
关键词:亲属汶川研究组

王 刚 张 本 牛俊红 许瑞芬 于振剑 王聪哲 陈允恩

自然灾害特别是地震引起的心理创伤已成为精神医学界和心理学界的重要研究课题。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内众多医学心理学者对受灾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极为关注,灾后迅速赶赴灾区开展心理救援工作,并进行了一系列调查研究。由于地震发生的突然性、摧毁性,对人们生命和躯体造成巨大伤害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心理健康,尤其对痛失亲属的人们来说更是如此,他们所承受的心理创伤十分严重。张本等研究证实,唐山大地震中有一级亲属震亡的群体心理健康的损害程度明显高于无一级亲属震亡的群体[1],因此,我们对汶川大地震中有无一级亲属震亡成年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其进行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筛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8年5月20日-6月18日在赴汶川灾区开展心理救援的过程中进行了此项调查,在四川绵阳安县永安镇跃进村受灾群众安置点,受灾群众来自北川地震重灾区,其中的成年人共323例作为本项调查的对象。

1.2 方法 对接受调查的成年人分成两组:有一级亲属震亡(指父母、兄弟姐妹、配偶和子女)的共86例作为研究组,无一级亲属震亡的共237例作为对照组。

1.2.1 一般状况调查表 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包括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姓名、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地震时所在地)、地震当时创伤经历(地震中是否受伤、是否被埋入废墟、埋入废墟时间)、亲属伤亡情况以及对亲人伤亡和地震发生过程中的心理主观体验及表现(内心痛苦、紧张恐惧、不食不语、抑郁悲伤)等内容。

1.2.2 PTSD -17 项筛查问卷(PCL - C)[2]该问卷是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关于PTSD症状的标准而制定的,用于PTSD症状的评定,共17个条目,用来评定再体验、回避和警觉增高3个症状群。每项症状采用5级评分,1=没有发生,2=轻度,3=中度,4=重度,5=极重度,其评分越高表示个体心理状况受应激影响程度越大。

1.2.3 调查方法 在开展心理救援的过程中,首先向受灾群众进行自我介绍,并对受灾群众进行心理抚慰,在关心他们心理痛苦的同时,给予同情、理解和精神支持,在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后,向其介绍本次调查的目的和内容,在取得受灾群众的同意后,由本人逐项完成调查问卷。对于文化程度低者,由调查人员逐项念给他们听,并以不带任何暗示和偏向的方式把问题告诉他,根据受灾群众的回答情况由调查人员完成问卷的评定,完成一份问卷大约需要30分钟。

1.3 统计处理 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后全部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两组之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等,显著性水准:0.05(2-tailed)。

2 结果

2.1 问卷调查所得两组社会人口学资料及地震当时情况

2.1.1 研究组 男32 例(37.21%),女 54 例(62.79%);平均年龄(42.48 ±13.25)岁;职业:农民 54 例(62.79%)、工人8 例(9.30%)、教师 5 例(5.81%)、个体 1 例(1.16%)、无职业15 例(17.44%)、学生 3 例(3.49%)、医生 0 例(0.00%);民族:汉族16 例(18.60%)、羌族 70 例(81.40%)、藏族 0 例(0.00%);婚姻状况:未婚 17 例(19.77%)、已婚 62 例(72.09%)、离异0 例(0.00%)、丧偶 7 例(8.14%);文化程度:文盲16例(18.60%)、小学 30 例(34.88%)、初中 26 例(30.23%)、中专或高中 10例(11.63%)、大专及以上 4 例(4.65%);被埋情况:未被埋入77例(89.53%)、埋入少于2小时8 例(9.30%)、2 ~4 小时1 例(1.16%);昏迷情况:有昏迷6 例(6.98%)、无昏迷80 例(93.02%)。

2.1.2 对照组 男 103例(43.46%),女134例(56.54%);平均年龄(42.63 ±14.15)岁;职业:农民 168 例(70.89%)、工人9 例(3.80%)、教师6 例(2.53%)、个体 3 例(1.27%)、无职业 36 例(15.19%)、学生 11 例(4.64%)、医生 4 例(1.69%);民 族:汉 族 46 例 (19.41%)、羌族 190 例(80.17%)、藏族 1 例(0.42%);婚姻状况:未婚 36 例(15.19%)、已婚186 例(78.48%)、离异 4 例(1.69%)、丧偶11例(4.64%);文化程度:文盲 51 例(21.52%)、小学 96 例(40.51%)、初中 62 例 (26.16%)、中 专或高 中 17 例(7.17%)、大专及以上 11例(4.64%);被埋情况:未被埋入211例(89.03%)、埋入少于2小时23例(9.70%)、2~4小时3例(1.27%);昏迷情况:有昏迷 24 例(10.13%)、无昏迷213例(89.87%)。上述资料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2.2 两组地震时的心理主观体验及表现比较 见表1。研究组对象内心痛苦、不食不语、抑郁悲伤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对比有显著差异性(P<0.01);而对照组紧张恐惧则高于研究组,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

表1 两组对地震时的心理主观体验及表现比较[n(%)]

2.3 两组间PTSD-17项筛查问卷评分结果比较 见表2。

表2结果可见,量表中各项得分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其中3类核心症状群(A再体验症状群、B回避/麻木症状群、C警觉增高症状群)、总分、A1(闯入性回忆)、A4(精神痛苦)、B2(回避活动)、B4(愉快感缺失)、B6(精神麻木)、B7(丧失希望)、C1(睡眠障碍)、C4(过度警觉)、C5(惊跳反应)等项得分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

表2两组间PCL-C评分比较()

表2两组间PCL-C评分比较()

项 目 对照组(n=237) 研究组(n=86)t P A 再体验症状群 14.37 ±3.38 15.45 ±3.64 -2.500 0.000 013 A1 闯入性回忆 3.36 ±0.91 3.64 ±0.81 -2.527 0.012 A2 痛苦梦境 2.29 ±1.11 2.47 ±1.28 -1.118 0.266 A3 闪 回 2.58 ±1.31 2.71 ±1.16 -0.793 0.428 A4 精神痛苦 3.48 ±0.83 3.81 ±0.82 -3.216 0.002 A5 生理反应 2.65 ±1.00 2.87 ±1.13 -1.671 0.096 B 回避/麻木症状群 15.88 ±4.57 17.92 ±5.32 -3.391 0.001 B1 回避想法 2.88 ±0.92 3.10 ±0.95 -1.939 0.053 B2 回避活动 2.71 ±0.97 3.01 ±1.00 -2.456 0.015 B3 心因性遗忘 1.56 ±0.90 1.60 ±0.96 -0.412 0.680 B4 愉快感缺失 2.67 ±1.09 3.03 ±1.30 -2.324 0.022 B5 人际疏离 1.78 ±0.99 1.88 ±1.08 -0.776 0.438 B6 精神麻木 2.22 ±1.09 2.59 ±1.17 -2.668 0.008 B7 丧失希望 2.11 ±1.03 2.69 ±1.20 -3.987 0.000 C 警觉增高症状群 13.23 ±3.69 14.74 ±3.78 -3.244 0.001 C1 睡眠障碍 2.72 ±0.98 3.14 ±1.11 -3.296 0.001 C2 易激惹/愤怒 2.26 ±1.12 2.44 ±1.23 -1.244 0.214 C3 注意受损 2.22 ±1.08 2.37 ±1.09 -1.091 0.276 C4 过度警觉 2.87 ±1.08 3.26 ±1.00 -2.903 0.004 C5 惊跳反应 3.16 ±0.97 3.52 ±0.98 -2.994 0.003总 分 43.47 ±9.96 48.12 ±11.38-3.562 0.

3 讨论

回顾国内外重大灾难与人类心身健康的众多研究发现,重大地震灾难严重损害了人们的心身健康,给受害者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3-6]。地震幸存者经历了惨烈而恐怖的地震过程,可发生不同程度的精神创伤,出现焦虑、抑郁、紧张、恐惧、愤怒等多种负性情绪,其创伤性记忆会持续损害人们的心身健康[7]。而地震中发生亲属震亡尤其是一级亲属震亡对个体的影响尤为显著,张本等对唐山大地震的远期影响研究中发现,有一级亲属震亡者的心身健康损害程度明显高于无一级亲属震亡者[1],说明地震对丧亲者的心理影响是巨大的、长期的。

本次调查研究显示,地震中有一级亲属震亡的个体其内心痛苦、抑郁悲伤、不食不语等反应显著大于无一级亲属震亡的个体,提示地震造成亲人死亡是一种重大的精神创伤,属于高创伤值生活事件,幸存者不仅经历了大地震所造成的死亡威胁,还要承受着失去亲人的双重心理创伤,对人类心身健康的损害更为严重。他们的精神痛苦表现得更强烈、更严重,更容易出现抑郁和焦虑等反应。本结果还显示,在紧张恐惧方面,两组对象中发生率均较高,而对照组较研究组发生率更高,可能与个体面对应激事件时紧张恐惧的发生较其它严重心理体验更为普遍,还可能与对照组样本数高于研究组、研究组中抑郁悲伤等情绪反应更为明显而影响了对紧张恐惧的体验有关。袁茵[8]等发现,丧亲者遭受地震及丧失亲人的双重应激事件的影响远大于非丧亲者遭受地震的影响,Kilic等[9]报道,地震后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为6% ~67%,而亲人遇难又是造成受灾群众严重心理障碍的重要因素,这提示地震中失去亲人的个体更应该成为心理救援的重点。本文结果也提示在大地震中亲属震亡事件对个体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健康影响,与以往研究观点一致。

有学者认为,PCL-C总分最佳阳性界值分随样本量有所不同,该研究发现41分为其最佳值[10],而本研究样本数与其接近,两组对象PCL-C量表总分均在41分以上,提示大地震亲历者发生PTSD的风险度显著增高,而研究组总分值较对照组更高,且两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在3类核心症状中,以A1闯入性回忆、A4(精神痛苦)、B2(回避活动)、B4(愉快感缺失)、B6(精神麻木)、B7(丧失希望)、C1(睡眠障碍)、C4(过度警觉)、C5(惊跳反应)这些项目最严重,而亲属遇难是PTSD发生的重要风险因素,说明在大地震中有一级亲属震亡的成年个体中PTSD的发生更为严重,这与Kuo等[11]研究结果一致。我们认为,双重心理创伤会带来更为严重的难以忘却的创伤性回忆,明显超越了个体的心理代偿能力,使个体处于严重的心理-生理应激状态,而回避作为一种积极的应对策略,减轻应激性反应,避免出现强烈的痛苦体验。但也有报道地震中是否有直系亲属死亡与PTSD的发生无相关性[12],其原因可能与样本数量,划分标准、评估时间、获得支持的程度,检测工具等多因素相关。

[1]张本,王学义,孙贺祥,等.唐山大地震对人类心身健康远期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4):200-202

[2]陈树林,高雪屏,李凌江,等.PTSD症状自评量表的信效度初步评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6):373-376

[3]谢淑娟,李红,陈艳.165名汶川地震伤员心理健康调查和心理护理效果.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J].2010,18(5):48-50

[4]Jones E,Vermaas RH,McCartney H et a1.Flashbacks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the genesis of a 20th_century diagnosis.Br J Psychiatry[J].2003,182:8-10

[5]张理义,李光耀,石海明.灾难性事件对遇难者亲属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干预性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杂志,2007,16(6):244-247

[6]张理义,李宁,武国城,等.灾难性事件对官兵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干预效果分析[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8,45(3):351-353

[7]刘中霖,刘军,杨炼红,等.远距离转移对汶川地震后幸存者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9,8(3):237-239

[8]袁茵,毛文君,杨德,等.汶川地震丧亲与非丧亲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对比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9,18(12):1109-1111

[9]Kilic C,Aydin I,Taskintuna N,et a1.Predictors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in survivors of the 1999 earthquakes in Turkey effects of relocation after the disaster,Acta Psychiatry Scand[J].2006,114(3):194-202

[10]王相兰,孙先广,韩自力,等.早期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平民版最佳筛查界值ROC分析[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9,18(10):933-935

[11]Kuo HW,Wu SJ,Ma TC,et a1.Posttraumatic symptoms were worst among quake victims with injuries following the Chi-chi quake in Taiwan.Psychosom Rse[J].2007,62(4):495-500

[12]关念红,王昆,魏钦令,等.汶川地震异地治疗伤员创伤后应激症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2008,29(4):361-366

猜你喜欢
亲属汶川研究组
云上远眺新汶川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5·12”汶川大地震10年记(上篇)
원촨(汶川)대지진 10주년 기념일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
期中考试模拟试题
English Abstracts
狗也怕醉汉
汶川樱桃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