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记叙文阅读

2014-06-13 12:08苏杭
成才之路 2014年13期
关键词:整体感知表达方式

苏杭

摘 要:记叙文阅读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要做好记叙文阅读,就应掌握如下阅读知识:整体感知、顺序及其作用、表达方式及作用、写法、段落作用等等。

关键词:整体感知;记叙顺序;表达方式;写法

记叙文阅读是中考试卷中的重头戏,其分值所占比例较大,其难度系数也较高。如何做好记叙文阅读,已成为初中学生迫在眉睫的问题。现就这一问题,结合初中语文教材,谈一下记叙文阅读应需掌握哪些知识。

一、整体感知文章

对于文章的整体把握,主要考查点有两个:一是对内容的概括,二是对主题的把握。

对内容的概括一般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文章记述的材料进行整合,抓住记叙的要素来概括,要按如下思维: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这个“事”是指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如八年级上册第三课《蜡烛》,要求对本课内容进行概括,那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

对主题的把握,也就是对文章中记述的材料作出分析,写出这些材料的意义所在。把握主题,可以从分析文章标题,研究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语句,分析文章层次与人物事件,分析文章的详写点,分析文章的背景材料等方面入手。有的文章有主旨句,它往往是议论抒情句,有的可能夹杂在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描写之中,以作品主人公或其他人物的口吻来点出。如八年级上册《背影》一课的主旨则需概括,文章通过父亲在家庭遭受变故的情况下,送“我”只身北上,在车站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的描写,表达了父亲一片爱子之心,抒发了父子情深。又如九年级上册《故乡》一课的尾段:“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此处的议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对所给文章进行整体阅读,是现代文阅读的第一步。

二、把握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1)顺叙。是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的。采用顺序写法的作用是:使文章层次同事件发展过程基本一致,使文章脉络分明,所叙事件交代得清清楚楚,井井有条。如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的记叙顺序是这样安排的:故事的开端:盼于勒;故事的发展:赞于勒;故事的高潮:遇于勒;故事的结局:躲于勒。这个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按情节的发展顺序来记叙,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2)倒叙。不完全按事件发展的自然顺序写,是将事件的结果或事件发生中的某个最突出的情节提到前边来写。其作用是:可以尽快地揭示矛盾,展开情节,吸引读者的注意。如八年级上册《背影》的开头是这样的:“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文章一开始就告诉读者,与父亲分别两年了,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就会让读者去思考,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读者不能不急切地想看到作者的回忆。

(3)插叙。是指在叙述某一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性格,使读者对文章内容有更深入地理解,暂时中断叙事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叙述,然后再接着按叙事线索继续叙述。其作用有五:交代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交代中心人物的其他事件,以丰满人物形象;为下文内容作铺垫;形成对比;丰富文章的内容,突出文章的中心。如七年级上册《羚羊木雕》一文,中间插入“万芳拿自己的新裤子换‘我的破裤子”一段,其目的是交代把羚羊木雕给了万芳的原因。又如九年级下册《孔乙己》一文,中间插入一段交代孔乙己的身份、脾气、品行,以丰富孔乙己的人物形象,便于读者了解孔乙己。

分析记叙的顺序,可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条理、层次,体会不同的记叙顺序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三、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描写是对人物事件和环境具体描绘和摹写,其目的在于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有了描写的文章,总能使读者获得生动而形象的感觉。应明确描写分为两大类: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主要有: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一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能深刻地反映人物的本质特征,使人物性格丰满,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如八年级上册《芦花荡》一文,对老头子的描写就有外貌描写:“将近六十多岁的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语言描写:“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心理活动描写:“……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动作描写:“拼命地往前推着船”……以上这些描写,刻画了老头子的爱与憎,智与勇,以及他过于自信自尊的思想性格。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交代时代背景,渲染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等。如《社戏》一文,“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景物描写烘托出“我”去看社戏的喜悦心情。社会环境描写,一般指社会背景、时代气氛、地域风貌等。它是文中关于社会、生活、历史环境的描写,其作用是为人物和事件提供舞台。如《最后一课》中,“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选段中“普鲁士兵正在操练”以及镇公所的布告牌的描写,都属于社会环境描写。前者暗示了社会背景,入侵者已肆无忌惮地践踏了美丽的国土;后者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典型环境,它是普鲁士占领者颁布命令之处,《最后一课》的悲壮事件就是从那儿产生的。

记叙文中的议论,有的在记叙文的开头,其作用有两种:一是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并能使文章的主题思想得到鲜明表述,同时又使文章条理分明,层次清楚;二是为了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件的深度思考,引起读者对下文的密切关注。记叙文的结尾用议论,一般是为了提高对所叙之事的认识,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所叙之事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整体感知中已举例)。

记叙文中的抒情就是作者在记叙的过程中对其所记的事物、人物带有主观的感受和思想的句子,是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之一。抒情则常常与议论一起出现,起到表达人物强烈的感情,升华主题,增加文章感染力的作用。如《春》一文的结尾部分:“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用抒情赞美了春天的“新、美、力”,点明春天的成长过程,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能激人奋起,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阅读记叙文,弄清描写、议论、抒情的含义、作用、方法,可以不断地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分析记叙文的表达方式,有时还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快速地划分文章段落。

四、记叙文的写法及其作用

写法,即写作方法,它是作者为了使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显得更加突出,所采取的一些特定方法。初中阶段,我们所接触的文章写法基本有以下几种:衬托(正衬、反衬)、象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欲抑先扬(欲扬先抑)等。

我们可以将上述写法大致分为三大类:一是突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事物。如:衬托、欲抑先扬。如:《阿长与山海经》一课,课文前半部分着力表现阿长是一个令人讨厌、憎恶、烦琐之至的人,而后半部分着力表现了阿长具有“伟大的神力”,她的“神力”表现在护城和买书这两件事情上,特别是买书这件事上,表现了她对“我”深切的关心和慈爱。这样来写,就突出了阿长是个善良、慈爱的人。二是使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形象化,给读者以直观的印象,引起读者共鸣,从而接受作者的观点。如:象征、托物言志。课文《行道树》一课,它借行道树的奉献精神赞美那些默默无闻、甘愿牺牲自我的人,这里就运用了象征的写法。三是引起读者共鸣,自然地引起情感的抒发。如借景抒情,这主要体现在《紫藤萝瀑布》一课,在繁花盛开的藤萝瀑布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宁静了,喜悦了,振作的“我”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情从景出,议从景出。明确记叙文的写法,便于分析文章,同时也能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五、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

文章的段落根据其位置的不同,在文章中的作用也不同。一般来说,开头段往往有如下作用:

(1)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如:《散步》一课,文中的第一句话是“我们在田野散步”,开门见山,点题。

(2)为下文情节的发展进行铺垫。如:《社戏》一文,开头写平桥村的生活,为下文看社戏受到优待作了铺垫。

(3)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如:《土地的誓言》首段表述了对家乡的热爱。

(4)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引出下文。如:《背影》第一段,“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5)交代了记叙的几个要素。如:《羚羊木雕》中“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文中的段落则一般起过渡作用,有的起总领下文,总结上文的作用。起过渡作用的段落较为常见,总领下文、总结上文的则不多。如:冯骥才的《逼来的春天》第五段的作用就是总领下文;又如:2006年大连市中考题现代文阅读《冻顶百合》倒数第三段的作用就是总结上文。

结尾段如果表达方式是议论,其作用往往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内容上或为点明中心,或为升华主题、深化中心;结构或扣题或与前段照应或总结全文。如:《故乡》的结尾段,起到画龙点睛、点明中心的作用。《行道树》一文的尾段“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棵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与第一段的“我们是一棵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照应。

分析好段落的作用,便于阅读时快速抓住文章的结构形式。

六、需注意其他问题

(1)详略及其作用。我们所遇到的记叙文,很多都记述的是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情,平均用力就会使文章的重点分散。因此,我们要求在文章中,讲究材料的详略安排。安排的标准即是材料与文章中心的关系。能够鲜明体现中心的材料需要详写,而相对体现得不够则需要略写。如:《背影》一文中体现中心的部分——父亲爬铁道买橘子的背影详写,而在南京勾留一日,与主旨无关,一笔带过。

(2)记叙文中主人公的确定。记叙文中的主人公不是根据笔墨的多少来确定的,而是根据中心来确定。如:《我的叔叔于勒》,此文要表现的主旨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能够体现这一主题的人物是菲利普夫妇,因此他们是主人公。

(3)记叙的线索。线索是贯彻全文的脉络,作者通过记叙文的线索将各个材料集中在中心周围,使文章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以人物所见所闻为线索,如《故乡》;以事物为线索,如《羚羊木雕》;以行踪(地点转移)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如《荔枝蜜》等。

线索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在文中出现频率较高、与文中所有人物都发生关系、可作为文章的题目。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记叙文从广义上看涵盖面广,其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除了上述内容之外,还有很多。例如人称的作用、铺垫、标题的作用等。做阅读时,必须掌握阅读知识,把握答题的角度,在实践中还要学会归纳总结,这样才能真正做好记叙文阅读。

(渤海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整体感知表达方式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研究
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探索
将感悟能力培养植根于有效的阅读活动中
运用“四步阅读法”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柳州都乐岩溶洞景观的特色表达研究
汉法时态表达方式的异同及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发
图案的艺术表达
浅谈诗歌教学优化举措
调整思维,突破阅读教学模式
婉约与豪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