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欢
【摘 要】中国排球在20世纪80年代为我们带来了不少惊喜,尤其是从1981年起中国女排创造的“五连冠”佳绩成为了体育界的一段佳话,“女排精神”更成为激励几代人的历史丰碑。随着排球运动成绩的波动和其他体育项目的崛起,排球报道的数量和质量都呈现出了起伏,但对于《中国体育报》这样的专业性媒体来讲,排球仍然是其报道的重镇。在报道题材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对于排球报道版面的增加和完善以及制度上的配合,《中国体育报》为培养排球专项记者提供了一片沃土。
【关键词】排球 新闻报道 中国体育报 专项记者
《中国体育报》是在国家体育总局主管下,由中国体育报业总社编辑出版的一份全国唯一的以体育新闻报道为主的日报。其拥有全国最强的体育新闻采编队伍,拥有众多知名记者、优秀编辑及著名专栏评论家。
《中国体育报》全方位、立体化地报道中国乃至世界的体坛信息,不仅囊括了及时准确的高水平竞技体育消息,更融入了青少年体育发展重镇——学校体育和大众更为关心的社会体育的内容,成为中国体育界权威性高、信息量大、紧跟时代发展的体育报纸龙头。
作为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拥有辉煌历史、女子成绩一直保持世界前茅的排球项目,自然成为了《中国体育报》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中国体育报》多次改版的总趋势来看,排球报道的比重还在不断增加,更加专业的排球报道平台在逐步建立。
一、《中国体育报》排球项目报道的发展
《中国体育报》创刊于1958年,经历了中国体育报纸发展的起步、停滞、发展等所有阶段,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一份体育官方报纸,其报道的内容也在不断的改版过程中逐渐完善。
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姑娘在世界舞台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五连冠”佳绩。一时间,女排精神成为了振奋国民的精神,成为了国家体育最重要的精神。“铁榔头”郎平更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体育明星,排球运动也在全国范围内火热开展起来。如此重磅的新闻事件,促成了《中国体育报》上排球内容席位的建立,并随之逐渐巩固下来。
1996年,是中国排球职业化发展的重要一年,中国排球联赛在这一年建立。这是一个由中国排球协会组织的全国性排球联赛。《中国体育报》也顺势开始了对于这项联赛的报道,并且在1997年、2000年和2005年的三次改版中,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对于该项赛事报道的力度。
1、1996-1997年排球报道探索阶段
排球联赛刚刚起步,《中国体育报》对于其内容的报道处在一种探索的状态,关于联赛的消息大多出现在头版或是第二版“综合”当中,对于排球明星和相关人物的报道,在“明星”版块中也有涉及。但总体来讲报道的质量和数量都不高,多以短消息的形式出现。明星专访或是传记也多围绕“五连冠”时的队员。在这个阶段排球并不是《中国体育报》内容的重点。
2、1997-2000年排球报道起步阶段
经过了一年的尝试,同时也有了一年的发展基础,排球联赛继续着自己前进的步伐,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中国体育报》在1997年的一次小型改版中在小范围内提高了对于排球联赛的报道。排球内容除在头版、综合以及明星板块出现以外,更是在每周四增设的“球坛经纬”板块中独占鳌头,联赛进入到关键战役或关键阶段时,这一板块的排球报道内容甚至占到了整个版面的3/4,为排球报道题材和体裁的多样性提供了平台上的保障。
3、2000-2005年排球报道发展阶段
排球联赛在不断的发展,中国男排、女排国家队的成绩也在经历了一段低谷后略有起色,女排姑娘们更是又一次登上了世界之巅。2000年,进入新千年的《中国体育报》再一次改版,这一次,报纸的版面更具色彩和立体感,版面的设置也更加专业和清晰,开辟了排球、乒羽、网球和小球专版。有了自己的专版,排球内容的报道更加趋于专业化,并且报道的形式和内容也更加全面和深入。
4、2005-2013年排球报道的黄金阶段
2005年《中国体育报》进行了一次全新的改版,这次改版力度非常大,几乎改变了所有的版面,注入了更多现代元素,整体更加清新、时尚,对于排球的报道更是加大了力度。每周一第六版设置的“彩色排球”版面,能够及时的对周末进行的排球联赛结果进行报道。近些年更是在其中设置了“汤淼看球”、“彩色男女”、“微博时代”三个版块,丰富了排球的相关报道。有了版面的保证,排球报道的范围和深度再一次扩大,使得排球真正成为了《中国体育报》报道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体育报》排球报道题材及体裁
随着《中国体育报》三次改版,排球报道内容在整个报纸中所占的比例大大增加,从起初的与其他内容共同构建一个版面到现在的独立成版,使得排球在报道的题材和体裁上更加全面而丰富。
1、题材
(1)中国排球联赛。中国排球联赛赛期从头年11月中旬一直进行到次年的三月,持续将近五个月,从报道的角度来讲,这样一个接近性极强的赛事,开赛前一个月左右就已经进入到了联赛的报道周期,对于《中国体育报》来说,排球联赛的报道周期几乎占到了大半年的时间。在这半年的时间里,联赛的报道成为了《中国体育报》排球报道的核心内容,无论是赛事的及时讯息,还是赛后重点人物的访谈等都被包含在了报道的内容当中,每一期版面的信息量都很大。
(2)国际大型赛事。在联赛的周期中,国际大赛相对少,国家队球员都在为各自的俱乐部效力,这个阶段同时也是为国家队选材的阶段,《中国体育报》报道内容的核心自然离不开联赛。当然,其余半年的时间——联赛休赛期,也正是国际大赛非常活跃的时期。这个时段,《中国体育报》排球报道的核心从俱乐部转向了国家队在世界舞台的表现。这一部分大赛,不仅包括了排球的专项赛事,比如世锦赛、世界杯、世界女排大奖赛、精英挑战赛、中美对抗赛等等,还有一些综合性赛事当中的排球比赛,比如奥运会、亚运会等。只要是有中国队参加的比赛,或是两支外国球队上演了非常精彩的比赛,比赛的相关报道都会在《中国体育报》的排球报道中体现。
(3)沙滩排球赛事及其他。除了以上两种题材因为受众需求量大而在报道的比重中占了很大份额外,中国国家沙滩排球的水平也是在国际上数一数二的,尤其是中国女子沙滩排球,多次在世界比赛中获得好的成绩。《中国体育报》对于排球的报道中,沙滩排球的讯息也是非常及时的,甚至在有中国选手参加并且有望获得好成绩的比赛中,还会在“竞赛新闻”版面中出现赛事的预告和前瞻性报道。
除了专业的、高水平的竞技赛事外,《中国体育报》也会将触角伸入到青少年、残障人员等学校的、大众的排球比赛当中,“彩色排球”版面在联赛休赛期经常可以看到这些内容的百余字报道。
如此多样而丰富的排球报道资源,使得记者在报道的过程中选择多、经历多,能够积累更多的、更有意义的报道经验,对排球的各项报道做到越来越熟练、越来越专业。
2、体裁
(1)消息。《中国体育报》对于排球的报道体裁很多,尤其是对消息的运用非常广泛。最为常见的是事件性消息和分析性消息。联赛期间,对于每一轮比赛情况报道的事件性消息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报纸的第二版或者第三版,让读者第一时间了解比赛的结果和过程。而对于焦点战役,事件性消息往往会出现在头版,接着第二版或者第三版会有相关的非事件性消息(赛后采访等)和分析性消息,这类消息一部分是记者凭借自身对于联赛的理解和历史的了解做出的分析,也有一部分是通过采访球员、教练和相关人员得到的分析。
每周一的“彩色排球”版面中,还经常出现描写性消息,多是对于赛场内外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件和与比赛相关的有价值的事件进行的报道。
当遇到世界大赛时,《中国体育报》也更加注重事件性消息的报道,保证受众能够最快地了解比赛的情况。同时,对于中国队的表现,也会附加比重很大的分析性消息。
而对于其他事件的报道,由于版面的限制,多以事件性消息为主,将主要的信息公布在报纸上,甚至有时就只有一段导语性的文字。
(2)通讯。通过三次改版,《中国体育报》对于排球相关内容的报道力度逐渐增大,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排球通讯报道的增加。通讯一般具有深度和广度,篇幅较大,之前的“明星”版面为人物专访和人物通讯类的报道提供了平台,之后的“排球”专版更是使得事件通讯报道开始出现。2005年后“彩色排球”版面的出现,使得各种关于排球的通讯报道都能够出现在受众面前。人物通讯更加具体详实、事件通讯更加深入透彻、专访也能够将更多的信息反映在报纸上,新闻特写将球场内外有意义的细节放大,更加完整、连贯、立体的报道体裁形式通过版面数量的增加建立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在联赛期间,“彩色排球”版面里有个“彩色男女”的版块,是专门用来介绍联赛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年轻运动员的,在这里,通过运用人物通讯体裁,将一个个年轻的面孔充分展现在受众面前,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了解他们,塑造属于自己的体育明星,也使得联赛更具有人情味,不再是只有比赛。
越来越多样的报道体裁的运用,使得《中国体育报》对于排球的报道趣味性更强、可视性更高,同时,也对《中国体育报》本身和其报道者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图片。《中国体育报》的版面,始终都是由图片和文字构成的,而对于排球的报道,有时也会有一张或者两张比赛中的画面作为图片新闻展现给受众。2005年改版前,这种图片大多出现在第二版中,一般内容都是著名球员或是比赛场景的展现,离不开球场本身。2005年后,在“彩色排球”版面中,我们更多地看到一些情感性的照片和一些球员的生活照。照片也开始进行简单的处理,剪裁更加立体、大胆,同时嵌入到文字报道当中。由于版面的扩大,图片报道的数量也大幅度增加,由之前的一两张增加到了四五张。
以上报道体裁,是新闻工作者需要掌握的基本内容。在排球报道中,如何使用这部分内容,将他们与相关题材精巧结合呈现在读者面前,成为每个记者需要提升的重点环节。精彩的内容配以独道的体裁,报道才能够做到出彩。
丰富的报道题材和多样的报道体裁形成了《中国体育报》排球内容报道的基础,要将他们更好的展现在报纸的版面当中,自然缺少不了一批技艺精湛、学识渊博、精通体育的记者。
三、《中国体育报》排球报道记者构成
在《中国体育报》中,真正的专项记者很少,每个记者都是身兼数职,但同时,每个人也都有一个或者两个自己最为擅长、重点报道的项目。排球报道方面,早些时候多是以杨玛琍承担报道的任务,平萍、方金辉、肖军等客串报道。随着老一批前辈相继退去,新一代排球报道团队建立,主力军开始由苏畅、刘晨、周圆等较为年轻的记者构成。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背景,也就造就了不同的写作风格和报道角度。随着人员的变化,《中国体育报》在排球报道方面也呈现出了不同的模式。
1、早期排球记者的特点分析(以杨玛琍为例)
杨玛琍可算是《中国体育报》排球报道早期记者团队的一个代表性人物,她是专业排球运动员和教练员出身,曾在北京队担任主力并帮助球队夺得全国冠军,这份经历让她在报道排球的过程中更习惯于着力比赛本身。她对于比赛结果的分析和比赛过程的叙述专业而深入,是报道团队中专家级别的人物。由于自己特殊的经历,杨玛琍能够跟场上的运动员们形成很好的沟通关系,同时又能够跟老一辈排球运动员交好,这使得她在采访过程中得到了很多的便利,相关人员也非常愿意接受她的采访,更多时他们还能够在一起讨论关于排球的战术,这使得杨玛琍经常能够得到更加真实而独家的信息。
也正因为运动员的经历,使得杨玛琍不太喜欢将华丽的词语用在排球的报道中,读起杨玛琍的文章,会感觉真实而质朴,一字一句都围绕排球运动本身,为后辈提供了教科书般的新闻报道例证。
2、后期排球记者的特点分析
2012年,是杨玛琍在《中国体育报》工作的最后一个年头,随着杨玛琍的退休,《中国体育报》排球报道的接力棒正式交到了苏畅、刘晨、周圆等年轻人的手中。翻看新记者团队的报道,新闻体裁的使用更加灵活、更加多变,比赛也在他们的报道中更加多元化、立体化。一场比赛,不再是只有运动员、教练员,还有了赞助商、观众等多方面的构成。“彩色男女”中关于球员的描述也开始有了娱乐的味道,“微博时代”更是将球员们在网络上发表的评说直接引用到了版面当中。排球报道,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迎合受众的视角。
四、意见和建议
总的来说,随着改版的深入和中国体育报业总社的机制逐渐完善,《中国体育报》中对于排球的报道无论是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这种提升能够为专项记者的培养提供一片坚实的沃土。
《中国体育报》为各媒体专项记者的培养树立了好的榜样,即在新闻资源有保证的同时,要建立一定的版面支撑,同时更要建立专业的记者梯队,更加宽泛地看待所报道的项目。
同时,要想成为一个高质量的体育新闻专项记者,不仅要在成文过程中与各排球新闻界专家的沟通交流,记者自身也需要不断充电,在充分、深入、透彻地了解该项运动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新闻技能、善于与报道对象沟通交流也成为记者们需要熟谙在心的内容。□
参考文献
①刘明华、徐泓、张征:《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新闻写作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②毕雪梅、贾静:《体育新闻学概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北京体育大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