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晓迪 韩媛媛 孔铃晶
【摘 要】本研究以“农二代”新媒体信息接触现状为切入点,通过实地调查和深度访谈,并结合传播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理论分析其原因,旨在从侧面了解“农二代”的生存状况和心理状态,进而增强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和了解。
【关键词】“农二代” 新媒体 信息接触 生存现状
改革开放后,中国出现了大批进城务工的农民,这些农民工的子女称为“农二代”。“农二代”一般是指八十年代后期出生的,户口在农村,但成长在城镇的一代人。他们与第一代农民工有很大差异,他们正当盛年,不安于守着几亩薄田度日,他们极力寻找机会和出路,希望在城市中立足。但由于自身成长的特殊原因,在诸多方面居于劣势而集体迷失,属于城乡夹缝中生存的一代,成长于城市,却难以融入城市;户口在农村,却又难以回到农村,这种尴尬的现状使这个青年群体愈加边缘化。
本研究以“农二代”新媒体信息接触现状为切入点,通过实地调查和深度访谈,并结合传播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理论分析其原因,旨在从侧面了解“农二代”的生存状况和心理状态,进而增强社会对这一边缘群体的关注和了解。
在2013年6月确定思路之后,研究者深入到了“农二代”打工的地方,与他们同吃、同住、同打工,进行实地观察和深度访问。质化研究之后,研究者又进行了问卷调查予以量化验证(有效回收问卷共120份)。
一、“农二代”接受新媒体的特点
1、时间滞后但渴望跟进
从“获知”和“使用”两个角度考量“农二代”对于新媒体接受的时间问题,选择微信作为代表(微信在2011年1月份推出,图表中的“今年”指2013年),问卷中设置了如下问题:①您最早什么时候知道(听说)有微信的?②您什么时候开始使用微信的?
从图1可以看出,“农二代”对于微信的获知时间,集中于2012上半年至2013上半年之间,高峰值出现于2012年上半年。“农二代”对于微信的使用时间,也是集中于2012上半年至2013上半年之间,高峰值出现于2012下半年。
可见,“农二代”中除了少数人之外,大多数并不属于大胆尝试接受新媒体的创新者,也不是因循守旧、观念闭塞局限的滞后者。他们大多属于众多跟进者,包括早期跟进者和后期跟进者。
2、接受程度不深
对于微信的接受程度,可以大致划分为:接触并略知其如何动作、熟知其功能、形成态度和看法、评估并强化或弱化决定。为此,问卷中有以下问题:①您用微信主要做什么?②您微信中有关注的公共账号吗?③您觉得微信有哪些优点?④您觉得微信有哪些缺点?
①②两个问题,意在了解“农二代”对于微信各功能的使用情况。③④两个问题,意在调查“农二代”对于微信是否形成了自己的态度以及所形成态度的程度。
图2显示,“农二代”使用的微信功能前四位为:聊天、摇一摇或漂流瓶等搜索身边的人、在朋友圈发状态、看朋友圈。这些微信功能属于基础功能,“农二代”接触微信的程度是“提供什么就用什么”。而对于微信功能中用户主动性较强的一些功能,例如看公共账号推送的内容、自己经营公共账号、做营销推广做生意等,则几乎没有利用。可见,“农二代”对于微信的利用还处于略知阶段。
对于微信的优缺点这一问题的认识,根据问卷结果分析,很大一部分“农二代”并没有对微信形成自己的态度,少数的态度也趋于表层化和基础化,程度并不深。
总而言之,“农二代”对于新媒体的接受程度不深。他们普遍处于接触并略知新媒体如何动作的阶段,对于新媒体的功能尚未达到熟知,同时形成态度和看法的表现不明显,也未进一步评估自己的决定。
二、影响“农二代”接受新媒体水平的因素
1、经济水平
通过问卷调查,月收入1000元以下的“农二代”占7%,1000—3000元占46%,3000—5000元占40%,5000元以上占7%。我们无法从问卷结果中得出结论,原因有二:一是问卷中选项数量设计的梯度太大;二是“农二代”的经济水平并不能通过其每个月的纯收入反映出来,而应是可支配收入。
但是,我们了解到“农二代”大多并非独生子女,一般为家中年龄较大的孩子,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家庭劳动收入者的角色,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并不多。
使用新媒体,需要一定的资金条件。例如,使用微信需要手机为智能机,并且需要一定的手机流量费用。问卷中关于“您为什么不使用微信?”一类的问题,发现居于前两位的原因是“手机不是智能机不支持”和“手机流量不够用”,这也可以印证经济水平的制约作用。
2、文化知识
在我们问卷调查的“农二代”中,文化程度为“大学”或“大专”的均为0,“,中专”16人,“高中”24人,“初中”72人,“小学”8人,“没上过学”或“其他”均为0。可见,“农二代”的文化程度居于中等水平。
“农二代”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这为他们接受和使用新媒体提供了条件。但由于他们受文化水平的限制,使得他们在进一步接受和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受到了阻碍。这是一个瓶颈,决定了他们接受新媒体的水平只能止步于一定的层次。
3、思想观念
“农二代”的思想观念与他们的父辈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户口在农村,因此他们从根本上认为自己是农村人。但是,他们又成长和工作在城市,因此他们也深受城市文明和文化的影响。这两种思想观念的影响综合作用于他们身上,也就形成了一种既顾虑保守又渴望突破的心理状态。
新媒体新技术,在“农二代”看来代表的是一种时尚、先进。他们的思想观念比较开放,他们能够接受新媒体,同时也乐于接受新媒体。但同时也不可忽略他们观念中保守、顾虑的部分,他们在做出决定前会有迟疑和观望心态。
4、社交圈
在问卷中“您为什么不使用微信?”一类的问题中发现,“周围用的人不多”这个选项也占据了一定的份额。“农二代”平日大多数时间都在工作,社交活动较少。他们平日接触的人当中,同事、顾客、朋友占据前三位。
“农二代”的同事或工友大多也是“农二代”,这种交往局限在“农二代”这一群体圈子当中。顾客的种类形形色色,“农二代”与顾客的接触虽多,但与每个顾客的接触时间短、深度浅,并不利于扩大社交圈。
5、渴望被认同和尊重的心理
问卷中有“您是做什么工作的?”这样一个问题需要回答者自己写出,统计中发现,极少数“农二代”会使用“打工”等字眼,例如,饭店服务员更倾向于使用“酒店”来描述自己的职业,卖水果的个体更倾向于使用“食品”等等。这体现出“农二代”爱面子、渴望被认同和尊重的心理。
渴望被认同和尊重的心理对于“农二代”接受新媒体的水平是一个正向作用,他们并不是完全出于自身愿望和需要而接受和使用新媒体,但为了得到肯定和营造形象,他们会迫使自己接受并使用新媒体。
6、寂寞空虚,渴望入群和找到归属
“农二代”自身的处境很尴尬,既回不到农村,也融不进城市,这使得这一群体处于迷失状态,不能明确自己的身份和类属。这种情况下,他们普遍存在寂寞空虚的心理,并且希望入群,找到归属感。
网络的虚拟性,可以让他们重新塑造自己的形象和定位,来达到某一理想的虚拟身份。网络的广泛性,可以让他们扩大虚拟的交际范围,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内容。因此,他们接受和使用新媒体,与他们想借此填补寂寞空虚的心理有一定关系。
三、“农二代”接受新媒体的动机
1、社交需求
“农二代”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QQ、微信等社交工具,联系人多是朋友、同事等,部分人利用这些社交媒体和陌生人进行交往;使用它们多是用来聊天、看朋友状态。由此可见,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二代”的社交需求。
“农二代”的朋友多是分散各处的打工人员,由于工作忙只能偶尔在休息日见面。相比打电话、发短信等传统的联络方式,QQ、微信等社交媒体使用更加方便,而通过浏览QQ签名、QQ空间的说说、微信朋友圈的状态等可以了解朋友近况,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农二代”与朋友的时空距离,满足了他们基本的社交需求。QQ漂流瓶、微信“摇一摇”等功能也创造了“农二代”与陌生人交往的机会,进一步满足了“农二代”更深层次的社交需求。
2、尊重需求
调查发现,他们中很多人付费开通QQ的各种加速升级项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QQ、微信各项功能中,“农二代”使用它们发状态的功能较多。这些事实表明,新媒体在某些方面能满足“农二代”的尊重需求。
“农二代”多从事的是社会基层工作,加之社会对他们的关注不多,这使得“农二代”的社会地位不高。“农二代”通过付费可以提高在虚拟世界里的等级,高等级给了他们成就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在现实世界中较难得到的被他人尊重的意愿。
3、娱乐需求
大多数“农二代”每天的工作时间较长,工作结束后比较疲惫,每日的休息时间和平时的节假日较少,这使得他们大部分时间没有精力去外出进行大型娱乐活动,只能利用工作间隙的碎片时间和少量的休息时间进行放松娱乐。新媒体使用便捷、娱乐方式多样、娱乐信息多的特点使得它不仅能够满足“农二代”娱乐需求,而且相较其他娱乐形式而言更加适合“农二代”的生活节奏和特点。因此,利用新媒体进行娱乐成为“农二代”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
4、商业需求
在调查中发现少部分自己开店的“农二代”建立了自己店面的微信账号,并在店面显著位置张贴了该账号的二维码供顾客扫描。这种行为表明“农二代”已经发现并开始利用新媒体的商业价值。
四、新媒体信息在“农二代”中的传播效果有限
问卷中设计了一些网络热点话题和问题,来开放地征询“农二代”的态度和看法。这些问题有:①如果在路上看到有老人摔倒,您会怎么做?②您觉得现在吃的食品安全吗?③您知道外来户口可以在天津落户了吗?如果知道,是怎么知道的? ④您知道郭美美或者“富二代”吗?对炫富有什么看法?⑤您知道十八大或十八届三中全会吗?您关注了什么?这些问题都是新媒体近期的话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答案进行详细分析,我们得出,“农二代”的现实经验强烈影响着对他们新媒体上信息的解读:如果新媒体信息的观点与他们既有的观点一致,则会加强这种观点;但如果新媒体信息的观点与他们既有的观点发生矛盾,他们改变自己观点的倾向不大。可以说,新媒体对于“农二代”的传播效果非常有限。□
【项目基金:2013年天津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计划训练项目,项目号:2013035】
(作者:均为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指导老师:荣荣)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