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占领
【摘 要】本文通过对2009年至2011年度学术期刊关于画报研究的回顾分析,从画报的编辑、发行研究,都市文化的构建研究,人物形象的呈现研究,以及红色和小众画报的研究等几个方面对这三年的画报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画报 编辑发行 人物形象
一、画报的编辑、发行研究
画报作为一种图像呈现型的报纸,有着自身编辑、发行、传播特点。
西北大学教授姚远在其文章《〈点石斋画报〉及其编辑传播策略研究》中分析了《点石斋画报》采用全新的石印印刷技术作为传播的技术保障,并且雇用清一色的中国人做主编者和主笔者。它有着极为特殊的编序,每12期为一卷(集),每卷以天干、地支、八音、六艺、四德、乾卦、卜辞等顺序排列,它的传播旨趣以颖异、新器和新物为主,同时还依托《申报》进行发行传播。①
有学者对《良友》画报的品牌化经营策略和自主发行模式进行研究。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田欣欣认为,《良友》画报的品牌化策略首先是在经营理念上“以商业的方式努力于民众的教育文化事业,这是我们的旨趣。”此外画报有准确定位——中产阶级的市民时尚杂志。画报重视印刷质量以及版式设计,并且精选图片,在封面上,多以温柔大方而又漂亮、年轻的女性为主,形成封面视觉中心。在内容上集新闻性、趣味性、知识性、时尚性于一体。多选择民族青年、影视明星、社会名流等社会时尚符号,打造自身时尚品牌。
由此可以看出《良友》画报的品牌经营是业务和理念高度统一的经营模式,并呈现出品牌塑造、观念创新、读者至上、时尚引领的经营风格和经营特色,在近代期刊商业经营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②
所以《良友》画报在上海的发行量位居第二,仅次于《生活》杂志,除了本身的质量外,与其成功的发行策略也是分不开的,江晶静探究了《良友》画报的自主发行,内外并重的销售模式。总的来说,《良友》建立起一个由总公司发行所为核心、以各地的分支机构及地区总代理为节点、辐射至其他零售代理商、批发商的分销体系,同时通过邮政系统维系国内外长期订户。同时,《良友》开展各种优惠活动进行促销,尤其重视开发长期订户。③
二、都市文化建构研究
画报是现代都市文化的衍生物,同时也是都市文化的载体,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画报反映了不同的都市及其都市文化。
吴朝虎分析了《良友》建构的上海都市图像。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良友》画报不仅是上海现代都市生活的记录者和呈现者,更是现代生活观念的倡导者和都市图像的建构者,《良友》画报对都市图像文化的建构主要体现在:1、制造都市新女性形象;2、描摹都市公共空间;3、塑造成功人士的精英文化这三个方面。④
苏杨则研究了比《良友》早一些的《点石斋画报》描绘的清末都市的广告风尚。清末的广告风俗有着以下特点:1、以招幌为主的户外广告;2、名誉的象征——招牌。这些反映了较初级的广告策划思想,利用人们的求新心理,求奇心理,求趣心理,祈福心理,品牌效应,典故谚语,事件营销等方法对商品或店铺进行宣传,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对广告的强烈要求。⑤
韩红星通过《北洋画报》说明天津市民的生活空间的扩大,在中西文化的交汇下,天津市民有了新的生活模式,摄影、广播、美容成了新消费方式下的消闲生活,从以上几个方面阐释了民国天津市民消费文化空间的建构。⑥
三、画报对人物形象的呈现研究
1、女性形象
(1)女性形象的发展历程以及个案研究。由于画报是以图片来展示的,因此,画报上刊登了很多的人物,尤其是以女性形象居多,不同时期的画报对女性形象的呈现是不同的,总体来说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权意识的崛起,反映了不断进步的女性形象。
张春田通过对《点石斋画报》的分析,发现《点石斋画报》所展示的“海上女性”形象,与男性的性别化观看、情欲想象有着密切的关联。更彻底地说,“画报其实并不在意最广大女性的真实生活样态,反而通过把女性置于欲望的“她者”,遮蔽了女性之间的差异、女性走上社会的艰难和痛苦等问题,压抑了女性内在的声音。这样建构出来的“新型社会女性”,离平等的性别政治还有很大的距离,不过是为了满足男性现实的消费以及阅读、想象的消费需求。”⑦
王鑫通过对《北京画报》的研究,说明了20世纪20 ~30年代,媒介用新女性逐渐代替旧式女子,体现了女性对自身的理想期待,《北京画报》清晰地呈现了那个时代北平公共领域内女性生活的基本风貌,健康、独立、知性、新潮、时尚的新女性形象符号意涵也日益突出。《北京画报》中的女性图片直观、生动、真实地呈现了都市女性生活的一个个现场,介于摩登女郎和五四新女性之间且独有京韵的女性成为画报中女性形象的集中表达。⑧
(2)特殊群体的女性形象。冯鸣阳以《剖割怪胎》为例分析了《点石斋画报》中体现的外国女性形象,由于外国女性既是外国人又是女性双重身份的叠加,西方文化和通俗文化在这个形象上得到了双重的隐射。《点石斋画报》国外女性形象已经不是它本身,处于东方和男性双重凝视下,国外女性形象处于类型化、想象性地模糊窥视中。成为印有东方想象的观看痕迹的特殊符号,被纳入了晚清独特的文化景观中,它是一种“想象的真实”,更是“真实地想象”的结果。⑨
杨璐玮通过《申报》及其画报探析了晚清媒体中妓女和鸨母形象,在画报不多的记载中,妓女是作为一个整体负面形象出现的,她们处境艰难,受鸨母和龟奴以及巡捕的欺辱。而鸨母则被塑造成恶劣、惨无人道、贪婪、唯利是图、狡猾的恶妇形象。
她们被塑造成这样首先是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在三从主义之下,女子毫无独立意志可言。其次,媒体人,包括给编辑记者投稿的各色文人,他们一方面是近代化启蒙运动的推动者,力图唤醒读者同情,给予妓院以深层谴责,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是生意人,需要满足受众好奇心,获取经济利益。⑩
卢天塨通过《良友》画报中城市和乡村女性形象的对比,勾勒出这样的乡村女性形象,“这些乡村女性没有华丽的衣裳、没有美丽的容颜、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不会巧言令色、未曾享乐过,但她们正是用那粗劣的布衣、饱经风霜的面孔、朴实的思想、常年的劳苦、勤劳的双手,向人们证明她们是最坚强、刻苦、最实际地在担负时代使命的一群人”。⑾
2、儿童形象
谢毓洁研究了《点石斋画报》中的儿童和儿童观,《点石斋画报》有不少画作涉及儿童,描绘了晚清儿童生活、教育、医疗、玩耍、游戏的众多方面。这些画作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直接以儿童为主题形象,它们是画作的主体。另一类虽然不是以儿童为主人公的,但儿童的形象也栩栩如生。
通过《点石斋画》报,作者分析了晚清儿童悲惨的生存状况,儿童早期教育的滞后,儿童医疗的近代化发展,儿童的服装和发式,以及儿童玩的游戏,对晚清的儿童形象有着全面的阐述。⑿
四、红色画报和小众画报的研究
1、红色画报研究
王贺新、都海虹分析了特殊时期《晋察冀画报》的传播渠道与策略,一是依靠正规化、制度化的发行系统,二是通过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内部、地下交通以及城市工作部等传播渠道和工作机构来进行发行。三是积极应对“围剿”、“扫荡”这种战时特殊情况,选取有效的传播渠道和策略,如书报由北岳书店用牲口驮运出来,分卷包装后送到边区政府交通总站,再分送到各个地区。
《晋察冀画报》社在开拓传播渠道的同时,也利用组织和人际传播的力量,集体学习、传阅和宣讲成为其扩大宣传效果的重要方式和策略,这也是基于画报发行量少的现实选择。⒀
2、小众画报研究
董惠宁对《飞影阁画报》进行了研究,作者分析了《飞影阁画报》的由来,以及画报的内容与特色。画报内容上以时事消息、社会新闻为主。《飞影阁画报》的特色同《点石斋画报》一样,画家在每幅画旁,加上一段当时流行的笔记体的题记文字,夹叙夹议,将画面时间、地点、人物情节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在表现形式上, 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技法,又吸取明清时期木刻版画艺术的风韵,还接纳了西洋绘画中透视和人物解剖之长,构图布局,人体结构都比较合理。⒁
吴果中分析了《启蒙画报》对中国近代知识的普及化传播,《启蒙画报》是彭翼仲在亲历庚子之难和目睹民众愚昧之后创办的。画报的主要内容是三大启蒙论域:伦理、科学、生活。《启蒙画报》丰富了国民的科学知识,提升了民众的科学观念,同时倡导了积极的伦理道德观念和现代文明生活方式。⒂
参考文献
①姚远,《〈点石斋画报〉及其编辑传播策略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11(7):86-92
②田欣欣,《〈良友〉画报的品牌化经营策略探析》[J].《广告大观》,2009(6):86-89
③江晶静,《〈良友〉画报的自主发行模式》[J].《出版科学》,2009(3):97-100
④吴朝虎,《〈良友〉画报建构的上海都市图像》[J].《新闻世界》,2010(6):111-112
⑤苏杨,《〈点石斋画报〉描绘的清末广告风尚》[J].《编辑之友》,2010(2):119-122
⑥韩红星,《民国天津市民消费文化空间的建构——基于〈北洋画报〉的研究》[J].《历史教学》,2011(7):34-38
⑦张春田,《图像中的性别观看与女性呈现——以〈点石斋画报〉和〈吴友如画报〉为例》[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6):22-25
⑧王鑫,《图说女性——以民国时期〈北京画报〉中女性图片为个案的分析》[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11(1):19-22
⑨冯鸣阳,《复合之眼——以〈剖割怪胎〉为例分析〈点石斋画报〉中外国女性形象》[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5):107-111
⑩杨璐玮《晚清媒体中妓女形象探析——以〈申报〉及画报为中心予以考察》[J].《经济研究导刊》,2009(8):216-219
⑾卢天塨,《浅析〈良友〉画报中城市女性和乡村女性的形象》[J].《新闻传播》,2011(2):118
⑿谢毓洁,《〈点石斋画报〉中的儿童与儿童观思考》[J].《宁夏社会科学》,2009(7):126-129
⒀王贺新、都海虹,《抗战时期〈晋察冀画报〉的传播渠道与策略》[J].《青年记者》,2009(2):82-83
⒁董惠宁,《〈飞影阁画报〉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1(1):104-111
⒂吴果中,《图说中国近代知识普及化传播——以〈启蒙画报〉为中心的视觉解读》[J].《新闻传播研究》,2010(4):78-84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1级传播学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