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菲菲,雷国铨
(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着社会的繁荣稳定与国家的长治久安。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要推动更高质量的就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力有了极大提高,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再到发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员令,体现了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而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需要通过相应的就业增长把增长的经济总量转化为人均收入,并使分配相对均等,使经济增长的成果为全体人民分享。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我国的对外和经贸发展进入了全面、深入发展的历史时期,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福建自入世以来,对外贸易进一步扩大,进出总额自2001年的226.3亿美元扩大至2011年1435.22亿美元,经济建设迅猛发展。随着贸易自由化不断扩大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对外贸易对国内就业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广泛。因此,深入分析对外贸易与就业的关系,做好二者的衔接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策指导意义。
近年来,福建省对外贸易取得了迅猛进展,贸易总额不断扩大,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为福建省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据统计,福建省2011年全年进出口总额1435.63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32.0%。其中,出口额928.42亿美元,增长29.9%;进口额507.21亿美元,增长36.0%。按进出口贸易主要分类情况统计,一般贸易出口632.47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44.3%,加工贸易出口251.98亿美元,增长6.8%;一般贸易进口302.20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57.0%,加工贸易进口155.60亿美元,增长8.1%。由表1可见,一般贸易仍是福建省主要的贸易方式,并以快速有效的速度增长着,加工贸易则以相对较为平稳速度缓慢增长。
随着国际贸易合作领域的不断拓展,福建省的对外贸易规模也日益壮大,贸易合作伙伴不断增多。从主要进出口市场分布情况(表2)来看,当前福建省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是欧盟国家,2011年福建省对欧盟国家的进出口总额为241.43亿美元,占福建省进出口总额16.82%,其余四大市场分别为美国、东盟、中国台湾和日本。出口额增幅最大的为东盟地区,比2010年增长39.9%,其次为俄罗斯联邦,增长36.8%;进口额增幅最大的为香港地区,增长124.6%。
表1 2011年福建省进出口主要分类情况
表2 2011年福建省主要进出口市场贸易情况
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福建省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企业用工减少,关停(减)产和裁员现象普遍,与此同时,困难群体的再就业、农村向城镇转移劳动力、高校毕业生等就业问题接踵而至。金融危机过后,福建省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充分发挥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扶持,全省城乡就业规模迅速扩大,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就业状况得到了有效改善(图1)。
截至2011年底,全省从业人员2459.99万人,比2010年末增加218.4万人;全省城镇新增就业62.25万人,与2010年同期减少3.44万人,降幅达5.24%。其中,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15.37人[全省高校毕业生总量达23.6万人(比2010年增长8.0%)],比2010年增长5.4%。全省有13.16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比2010年增加0.57万人,增幅达到4.53%;其中,城镇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3.88万人,比2010年减少2.34万人,降幅为37.62%。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1.91万人,比2010年减少3.7万人,降幅8.82%。全省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14.64万人,比2010年增加0.15万人,增幅为1.04%(表3)。
进出口总额指实际进出我国国境的货物总金额,主要包括对外贸易实际进出口货物,来料加工装配进出口货物,进料加工进出口货物,国家间、联合国及国际组织无偿援助物资和赠送品,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捐赠品,租赁期满归承租人所有的租赁货物,边境地方贸易及边境地区小额贸易进出口货物(边民互市贸易除外),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进出口货物和公用物品[1]。由于国际间的无偿援助和赠送等方面的贸易额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捐赠品多少与本国贸易政策的相关性较低、边境小额贸易的数额较小等方面,故在实际中,贸易政策主要对国家对外贸易实际进出口货物额和加工贸易额以及外商的贸易额产生影响,进而对就业人数产生影响。
图1 2008—2011年福建省从业人员数及增长率注:根据2012年《福建省统计年鉴》数据绘制。
表3 2011年福建省就业基本情况
注:数据来源2011年《福建省统计公报》。
主要选取福建1996—2010年福建实际进行的一般货物贸易、加工贸易和外商投资进口物资设备和福建就业总人数做时间数列数据(表4),这些数据时根据福建统计年鉴整理得到,样本数据具有完整性、准确性、可比性和一致性。
表4 福建对外贸易与就业水平关系
注:数据根据《福建统计年鉴》整理获得。
从表4可看出,福建1996—2010年一般进出口货物贸易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加工贸易进出口有一定程度的波动,但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而福建的就业人数则呈现了平稳增长的趋势。
运用SPSS 17.0对福建对外贸易与就业水平关系进行分析。以福建全省就业人数作为被解释变量,一般货物进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一般货物出口额、加工贸易出口额、外商作为投资进口的物资设备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方程:Y=α+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ε。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表5 回归方程对福建对外贸易与就业人数的拟合程度
表6 回归模型的相关指标
根据表5,模型的调整的R2达到0.993,可见模型对数据的拟合程度较高,DW值接近2,整体模型效果较理想。从表6可以看出,模型的P值接近0,可见变量间呈现高度线性,方程回归效果显著,说明福建就业人口数与贸易额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影响关系。
表7 回归模型的各变量的相关系数
从回归模型的方程系数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表7)来看,一般贸易出口额、加工贸易出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但是一般贸易进口额和外商投资企业作为投资进口的设备和物品则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根据分析,可以得到福建贸易对就业数的回归方程为Y=0.937X1+0.513X2+0.107X3-0.575X4-0.065X5,从表7可以看出一般贸易出口额对就业人数的影响系数是0.937,P值为0,效果显著,即计算期内,一般贸易出口额增加促进了就业人数的增加,一般贸易出口额每增加1万美元,就业人口就增加0.937万人;加工贸易出口额的影响系数是0.515,P值为0.001,效果显著,即加工贸易出口额增加1万美元,就业人口增加0.513万人;一般贸易进口额的影响系数是0.107,P值为0.592,效果不显著。加工贸易进口额的影响系数是-0.575,P值为0.01,效果显著,即增加1万美元加工贸易进口额,就业人数减少0.107万人;外商投资企业作为投资进口物资和设备对就业人数的影响系数是-0.065,P值为0.062,效果不显著。
可见,福建一般出口货物贸易和加工贸易能够显著拉动就业增长,一般进口货物贸易和外商作为投资进口的物资和设备对就业人口的增长带动效果不显著,加工贸易进口额能够抑制就业人数的增加。
从长期来看,在与外国的贸易过程中,应该继续坚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出口主体,诸如服装业、鞋业等具有福建地方特色的劳动力输出产业。当前,已形成了诸如泉州纺织产业集群,长乐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泉州鞋业产业群,莆田鞋业产业群等产业集群,不但解决了大批劳动者的就业问题,也为地方经济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稳定发展传统的地方产业对福建省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要逐步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资本以及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贸易规模,使出口贸易和商品的结构不断改善。大力推进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实现从业人数多、经济效益高的双赢局面。但是,也要重视进口贸易对国内技术进步和就业增长的作用。在开放条件下,由于资源禀赋的不同和消费偏好的多样性,任何一国的国内市场都不可能由国内生产企业独自垄断[2]。总的来说,进口对于福建乃至国内市场供给和需求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我们应增加加工贸易进口,特别是从发达国家的进口,不仅有利于促进本国的技术进步,还能够刺激消费,带动新的就业增长。
当前,福建省特色产业集聚培育了众多品牌,并出现了拥有多个品牌产品的“领军企业”,拥有“中国名牌”100多个,省名牌1026个,并且已初步形成已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超过60个。因此,我们应将发展重点放在增值较大的环节上,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量,进一步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力度,促进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商品出口。政府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启动资金支持,鼓励大专院校与企业合作进行研发创新,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支持企业自主品牌建设,培育大型龙头企业,打破企业间无序竞争的局面,提高高新技术成果的转换率[3]。企业也要重视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微观机制。福建的技术发展战略最终实施需要政府和企业界的通力协作,其中企业在推动技术发展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则,充满活力的企业运行机制,是成功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前提;另一方面要求福建的企业有意识地运用先进的营销方式和系统的生产方式来改进生产,进行工艺创新。
虽然福建的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外贸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依靠低效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出口产品的现象没有改变。从根本是说依然采用高投入、高消耗、低技术、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出口规模虽然不断扩大,但是附加值小,效益低下。随着国际形式的变化,特别是在人民币不断升值、国内劳动力价格、原材料成本不断攀升,由此带来的成本上升几乎不可能通过调整出口价格来克服,利润水平明显下降,使得福建省的家电、纺织服装等出口企业受到很大的影响。如果继续沿袭这样的依靠资本和劳动投入的外延式增长方式,受到的资源制约会越来越强,产业发展道路会越走越窄。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实现产业均衡,稳定就业的任务迫在眉睫,走集约型增长道路将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扩大就业的必然选择。
福建省的出口商品结构大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以技术贸易壁垒为核心的新贸易壁垒对福建省出口贸易的影响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占全省出口额的85%的轻纺、机电和农产品这三大类出口产品受到的影响最大。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福建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水平不够高,出口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实现的。尽管加工贸易将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优势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优势结合,为发展中国家的大量的较低层次的劳动力创造了就业岗位,但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劳动力水平的提高,加工贸易对劳动力就业的容纳十分有限,也不利于对就业结构的优化。因此,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是扩大开放,促进就业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一要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福建省出口商品不应仅局限在机电和纺织服装两大类产品上,要寻找新的外贸增长点,通过技术创新,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二要提高加工贸易的产业层次。继续发展加工贸易,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增强省内配套能力,促进发福建省产业升级、就业增长和就业结构提升。三要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特别要依托海峡西岸服务体系的发展,以旅游,物流,金融为重点,进一步深化闽台服务业合作,利用全球服务外包的趋势,进一步促进建省的技术进步和高素质劳动力的就业增长,为就业创造良好的机遇。
对外贸易促进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和就业增长是有条件的,先进技术的吸收、就业结构的升级、就业总量的增长都取决于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的数量和质量。福建省现已形成十大特色产业集群,即石材产业、石雕产业、木雕产业、水暖产业、鞋业产业、休闲服装产业、陶瓷产业、竹木制品产业、电子产品产业、汽车产业。从中不难看出福建的总体的劳动力呈现出过多的低素质劳动力和相对较少的高技能劳动力并存,一般劳动力过剩和人力资本不足并存的特点。人力资本是发展中国家优化经济结构,不断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向高科技含量发展的前提;是使高科技含量产业具有竞争力的关键,人力资本的缺乏,阻碍了我国引进外部高科技含量资本来促进产业结构消费结果提高,造成就业难题。因此,福建省必须从多个方面入手提高人力资本的投资:(1)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水平,促进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2)建立多层次、完善的教育体系,保证全民素质的有效提高。一是要完善初、中、高等教育,保证学校正规教育的不断发展;二是通过函授、夜大、职业教育等加强成人再教育;三是通过在岗培训,培养优质正规的劳动力;四是加强对农村的扫盲教育和对全社会的法制教育,创造教育与适应性教育等,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3)加强医疗卫生、保健以及失业救济、待业保险、养老保障等投资,提高劳动者身体健康素质,让劳动者无后顾之忧,能够充分发挥出已积累人力资本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对外经济贸[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952762.htm.
[2] 喻美辞, 南北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与南北国家的就业变动[D]. 厦门:厦门大学,2009.
[3] 缪飞飞,曹永峰. 浙江省对外贸易与就业水平关系的实证分析[J]. 对外经贸,2012(4):74-7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