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趋势下商业银行风险及管理对策

2014-06-13 23:48柳锐秦国骏
现代管理科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

柳锐+秦国骏

摘要: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显著加快,中国金融体系的利率市场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实行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影响面广、涉及面大,而且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商业银行,将直接面对这一进程的多重冲击。文章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在利率市场化推行过程中,商业银行可能会面临的风险,进而提出了管控风险的对策和方法。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风险对策

一、 引言

利率是货币的价格,是资金让渡其使用权的价格。利率的上下波动,调节资金使用成本,影响资金的供求对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起基础性调节和配置作用。作为特殊商品的货币,通过市场供求相互作用形成出清价格,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特征。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这种通过市场自发行为产生利率的机制,不仅有效保证了货币按照适当价格让渡其使用权,而且促进了货币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使用效率。

继中国人民银行允许存款利率上限上浮至1.1倍之后,2013年7月20日,又取消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10月25日,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正式运行。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重要一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提出,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为今后利率决定指明了改革方向。

然而,美日韩等国家利率市场化的历史经验显示,利率市场化对货币供求、融资成本以及股市和经济的作用是复杂的。这一进程对银行业经营风险的影响机理和影响程度,也一直存在分歧。如何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趋利避害、稳健经营,是我国银行系统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二、 利率市场化的必然性

1. 利率市场化是市场体系不断完善的必然结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企业自主经营、消费者自由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的现代市场体系,大部分商品价格依据市场供求决定。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也指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这都为利率的市场化提供了重要的外部环境和促进因素。从金融市场自身看,金融参与者不断丰富、各种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以及影子银行的客观发展,使得金融托媒日益明显,社会融资结构更加多元,进一步削弱了依靠传统行政手段对利率进行管制的有效性。

2. 利率市场化是确立金融市场参与者市场主体地位的客观要求。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一直受惠于利率管制,通过较高的净息差获得了可观的利润。但是,国际金融机构的进入、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影子银行的发展,都在客观上推动了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在这种情况下,赋予商业银行等金融参与者更多的利率定价权,有助于加快商业银行的角色转变和监管机构的职责归位,逐步实现市场主体风险自担、权责对等,促进金融市场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

3. 利率市场化是发挥利率杠杆作用的基本前提。作为货币的价格,利率必须在市场供求起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才能真实反映一个经济体内货币的稀缺程度,并发挥利率价格信号作用以及对经济的杠杆调节作用。如果利率受到过多限制,利率价格信号就会失真,导致资金资源无法实现最优配置,也会大大降低利率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三、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

1. 定价权转移加剧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行政管制情况下,商业银行一般无法自主决定存贷款利率,随着利率的市场化,商业银行不仅拥有是否借贷的权利,也逐步获得决定借贷价格的自主权。权限的变化可能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增加。

随着定价权的转移和分散,商业银行为了吸收更多的资金,具有提高存款利率的动机,相应传导至贷款资金价格,推高贷款利率。根据有效市场假说,金融市场存在不同程度的信息不对称。从借款人角度看,投资于安全项目的借款人,虽然归还贷款的风险小,但由于项目收益低,无法承受较高的贷款利率,从而被迫退出借款人的行列。从商业银行角度看,一方面同业间竞争加剧,形成高利率“纳什均衡”,从而导致过度竞争,风险的抵御能力较弱的银行退出市场。另一方面,为了弥补融资成本,赚取较高收益,商业银行有更强意愿以较高的贷款利率,将资金贷给经营风险更大的行业和企业,甚至借助政策漏洞和监管盲区,进行不正当竞争,从而加剧银行信贷风险。

2. 利率波动性增大导致技术性风险。目前,利差收入仍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来源。利率市场化之后,利率根据市场上资金供求情况相应变动,相对于原有官定利率的情况,波动幅度将会变得更大,对于长期习惯于固定利率的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利率波动性增大将会对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运营能力、风险控制等方面带来新的挑战。

(1)期限错配风险。从其他国家的利率市场化经验看,在改革初期,利率存在上升趋势。商业银行为了获得可观的利差收益,一般倾向于吸收短期存款、发放长期贷款,随着利率不断升高,存款利息不断增加,而贷款收入在一定时间内较为稳定。这种资产负债期限的错配,容易造成资金成本不断升高、利差收入不断减小、盈利能力减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短期化与资产长期化倾向明显,2013年以来流动性较紧以及当年6月份的“钱荒”,也部分印证了这一点。

(2)收益率倒挂风险。一般来说,收益曲线是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的,但在特定条件下,如果货币政策反向操作,收益曲线异常变动,则会出现长短期利率倒挂现象,利用短期负债支持长期资产的银行,并不能实现预期的利差收益。对于商业银行来讲,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提高,债券市场价格影响存贷款利率加深,收益率倒挂也会波及利率。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投放债券市场的资金将会受到损失,影响银行整体盈利能力和偿付能力。

(3)利率定价基础风险。不同种类的金融产品,其利率都依据相应的基准利率(利率定价基础)确定,在资产、负债所依据的基准利率变动不一致时,必然会影响利差,从而影响整个收益水平。首先,目前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由中央银行制定或通过设定上下限进行管理,一般情况下,中央银行调整相同期限存贷款利率的幅度不同,银行名义存贷款利差相应变化,同时,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渐开放,存贷款基准利率也将更加市场化,在竞争过程中,银行利差收入收窄将是长期趋势。其次,相较于存贷款利率,国债、政策性金融债、银行同业拆借、证券回购等利率市场化程度更高,不同金融产品利率决定方式不同,变动趋势虽有相关,但并非完全同步,银行往往对上述产品进行结构化配置,产品利率的相对变动,必然引致收益的相应变化。

四是期权风险。期权是买方通过支付对价,获得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或特定时点,以先期约定的价格向买方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标的物的权利。由于期权是一种选择权,买方一般是在对己有利时行权,从另一个角度看,即对卖方不利。在商业银行业务中,同样存在类似情况。对于存款而言,存款人通过履行一定程序,可以提前支取定期存款,部分银行的定活通业务,也可以将定期存款转为活期。从理论上讲,若利率上升,存款人存在提前支取存款、再重新存入的动机。对于贷款而言,贷款人可以提前还款,然后再以较低的利率借贷新的款项。另外,银行对手方还可以通过资金在不同币种、不同期限、不同银行的调整配置,以及使用金融衍生工具,尽量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金收益。面对上述情况,银行基于利率政策、合同约定、维系客户等多种考虑,一般都会满足客户要求。如何保证自身盈利能力,对商业银行市场分析、资源摆布、风险控制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3. 政策措施不完善导致制度性风险。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时间较短,机制体制尚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又对原有的宏观经济变量间的稳定关系造成了冲击,因此,在我国具体国情条件下,商业银行还将面临制度性风险。

(1)利率调整的政策性因素。在管制利率向市场决定利率转变过程中,监管机构一般选择渐进式放开政策,逐步放松管制和扩大商业银行自主性,监管机构的政策底线,是保证经济平稳运行和利率市场化改革顺利进行。在这一过程中,政策变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商业银行战略的连贯性、利差收益的稳定性,给商业银行判断市场形势造成干扰,从而带来一定的利率风险。

(2)市场体制机制不完善。从宏观经济看,我国市场经济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当中,与利率市场化密切相关的企业管理制度、法律制度等尚不完善。从银行体系看,大型银行处于竞争优势地位,资质好、有实力的资金需求方一般会选择大型银行,而中小银行在同一利率水平下,也只能服务资质更差的客户,客观上形成经营风险。若中小银行通过变相方式,提高存款利率或压低贷款利率,则容易导致金融市场恶性竞争,引发利率风险。从公司治理看,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革,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但是原有的一些体制机制不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存在“所有者缺位”、委托—代理等问题,相应的制约机制不完善、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容易造成商业银行忽视利率风险管理。

四、 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分析

1. 实行全面资产负债管理。利率市场化以后, 利率的波动幅度和频率都将大大提高。实现“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统一,必须加强资产负债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1)加强数据监测与分析。数据不仅包括宏观经济政策、金融政策等的变动,金融市场相关指标的变动、金融同业的经营情况、以及客户的资金实力、经营效益、信誉历史、贷款历史、贷款用途以及对银行的贡献度等,还要包括银行自身的资金成本、运营成本、资产负债结构配置数据等等,对系列数据的整合与深入分析,这是降低信息不对称、加强运营效率的基础。

(2)资产负债结构管理,借鉴国际经验,在保证流动性的前提下,加强对市场利率未来走势的预测,主动调整银行资产与负债的比例结构;努力降低负债成本,强化日均存款余额和分类管理;通过细分市场,提高贷款和差异化业务的定价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尽可能将利率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

(3)完善FTP定价管理。加强内部转移定价管理,根据产品利率特性,构建科学的FTP价格体系以及内部收益率曲线,转移定价按照资金来源部门和资金运用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资产负债结构、资金调控需要等因素综合确定并动态调整,形成完善的资金成本分配机制,提高资金运用效益。

2. 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约束和风险控制。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经营的可选择策略更加多样和复杂,因此,确保决策能够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并得到及时传导和高效的执行,对于企业经营业绩的提升显得越来越重要。基于此,应着力构建规范的公司治理架构和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

(1)确保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有效决策。建立较为完善的决策机制,明确职责权限,完善集体研究模式,规范决策传导机制,确保决策科学、执行高效。

(2)建立规范的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借鉴国际和同业经验,建立一整套符合现代金融企业管理规范的风险控制制度,引入标准化和规范化的风险控制标准体系,细化风险管控审批流程,做好风险节点的重点管理,有效区分风险层级,降低发生利率风险造成无序蔓延的可能性。

(3)稳健的风险计量、控制模型。在风险模型选取时,结合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特点,建立稳健的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预警模型,运用压力测试等多种手段,设置风险容忍阀值,做好风险预警,及时发现因利率急剧变动产生的经营风险。

(4)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通过建立规范的内部审计制度,制定审计要点手册和年度审计计划,定期和不定期开展利率管理审计和内控检测,促进岗位完备、决策迅速、流程顺畅、追责及时,确保利率风险管理程序有效实施。

3. 努力开拓中间业务,创新盈利模式。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定价自主权不断提高,基于不同定价策略的金融市场产品不断丰富,势必导致商业银行间竞争更加激烈,商业银行通过借贷获得的利差收益难以维持以往水平。因此,商业银行应依托业务、网点、人才优势,提升中间业务对收入的贡献度。根据国外经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对营业收入的贡献普遍达到30%~50%。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尚处起步阶段,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较低,收入来源仍是与贷款相联系的业务咨询、理财托管、汇兑结算等业务,规模较小,质量层次较低。利率市场化趋势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成为重要盈利方向。(1)在保证资产、负债业务的基础上,发挥庞大的客户资源、网络优势,进一步做好现金归集、汇兑结算等业务,构建综合服务的产品体系,在提升客户体验满意度的同时,提高中间业务产品收入比重。(2)丰富中间业务产品种类,探索符合市场需求的资产管理、财务咨询、代理发行等中间业务,逐步转变利润增长方式。

4. 前瞻性研判对利率趋势,提高应对有效性。随着利率更多地由市场自主决定,商业银行利率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利率管理部门加强对利率政策和利率波动的预判和研究,并做好利率避险工具储备。(1)依托强大的数据系统,加强对利率走势的量化分析,通过对市场流动性、资金供给、经济走向等因素的综合考量,预测未来利率变动趋势,以便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和产品结构,确保自身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获取较高收益。(2)加强对利率政策变动的跟踪和解读。从上文分析可以发现,基于我国金融市场环境和政策目标多重性的考虑,我国利率管制政策更倾向于逐步放宽,这就要求商业银行持续跟踪政策变动,及时发现政策变化带来的利率市场机会,同时,密切关注政策为避免利率过度波动而出现的反复,有效防止政策引致的利率波动对商业银行经营造成影响。(3)探索运用利率避险工具。加强对利率风险的主动管理,根据银行经营情况,灵活运用金融衍生品等金融工具,对冲利率风险。(4)强化系统内利率政策的传导。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利率变动幅度和频率将大于以往,因此,商业银行政策制定部门需及时做出应对策略,切实提高对利率变动的反映速度,并通过建立高效的信息和政策传导机制,快速传达至各分支机构和营销部门,并形成面向客户的金融产品。

参考文献:

1. 黄达.金融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 罗纳德.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上海: 三联书店,1998.

3. 易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金融研究,2009,(1).

4. 万荃,孙彬.利率市场化改革:比较与借鉴,当代经济研究,2012,(5).

作者简介:柳锐,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生;秦国骏,就职于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收稿日期:2014-04-12。

猜你喜欢
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当前房地产行业的影响
商业银行受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转型分析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对策分析
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的影响及对策
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策略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