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鉴赏教学论略

2014-06-12 02:31张菡亭
文教资料 2014年8期
关键词:语感培养想象力

张菡亭

摘 要: 现代诗歌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本文力求在新课程背景下,结合苏教版教材,从诗歌原理、语感及想象力三方面入手,帮助孩子鉴赏现代诗。并在此基础上,调整教学方法,做到重美读、重点拨、重陶冶。

关键词: 现代诗歌原理 诗歌原理 语感培养 想象力

诗歌是一种非实用非功利性的、表现人类心灵世界的、富于创造性的文学样式。诗歌的教学鉴赏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我们可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加以尝试,指导学生鉴赏。

现代诗歌的教学鉴赏没有时代的隔膜,没有语言的障碍,但是它受各方面的影响,表达的内容、表现手法比古诗复杂许多,在一定程度上给理解诗意带来一定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寻求最适合当代中学生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真正领悟现代诗歌的感情内涵,捕捉诗人切实的思想感情及诗的意境。

新课程背景下的苏教版语文教材,在必修一的第一个模块就直接引入三首现代诗歌,调动学生感情,导入新阶段的学习。由此可见,现代诗歌在现行语文教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如果说哲学给人们提供超越性的智慧的话,那么诗歌就在于点燃生命的内核——激情。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拟就现代诗歌教学策略谈谈意见。

一、运用浅易的诗歌原理,帮助学生排除现代诗歌鉴赏障碍

重视诗歌中的典型意象。意象是诗人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融入主观情趣和美学理想的客观物象的印象;它是诗人构思中最活跃、最基本的因素,是读诗入门的向导。比如《相信未来》中的“蜘蛛网”、“灰烬的余烟”,这些无不表现了现实的残酷、诗人的无助,而“紫葡萄”、“鲜花”又让人看到了希望,企望着收获。我们可以以这些意象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思想题旨。

区分意境与意象。意境与意象是相互关联而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意境通常指整首诗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单位。意境就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建筑的砖石、沙子、水泥。意境是虚的,意象是实的,二者不能混淆。例如,《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第一段中的意象是“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等,而它营造的是沉重、悲痛、悲哀的意境。

理清抒情脉络。诗歌抒情丝缕与感情的发展是同步的、统一的。如《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一诗,舒婷的感情不是单一的,随着文字的深入,诗人感情由起初的沉重、悲哀发展到了深情、自豪,展现了诗人感情的起伏变化,抒情的脉络便显得格外分明。

熟悉现代诗歌的语言。现代诗歌的语言具有多义性、跳跃性、音乐性等特征,在教学时必须阐明。比如课外练习中出现过的《理发店》,全诗只有八句,但是跳跃性大,容量也很大。初看,诗意似乎凌乱,但在教学鉴赏中,体会省略部分诗意就明晰了。诗中“胰子沫”、“人类理想”、“无线电”是这首诗的意象系统。“胰子沫”是匠人劳动产物;“人类理想”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无线电”能净化人民的灵魂。可见,这首诗是劳动的颂歌,表明诗人对真善美的呼唤与追求,暗示了心灵美比外观美更重要。

让学生懂得了浅显的诗歌原理,就好比渔人获得一张渔网。在鉴赏新、现代诗歌时,就能捕捉到诗人写作意图和领略到诗所表现的境界。

二、现代诗歌教学中要重视语感的培养和训练

语感是读、写的基本修养,新诗的教学鉴赏,也存在语感的培养和训练问题。实践告诉我们,现代诗歌教学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语感的培养训练。

培养读诗勤思考的习惯,在语言环境中体味一字、一词、一句的意义、韵味和旨趣。闻一多的《发现》是一首极有感染力的诗,对感情丰富的人来说,读完这首诗,应是感情澎湃、心潮起伏的。如果不用心去读,不理解去读,就不能产生强烈的语感,如果边读、边思考、理解,从诗句中了解当时国家内忧外患的状况,了解诗人的极度失望,以及他在失望中升腾出的对祖国的执著和忠贞的爱,我们就更能体会到诗人的爱之深切、爱之永恒。学生理解了诗的内容,了解了作者的这种崇高的品质,对诗人的崇敬就如潮水般汹涌而出,从而获得强烈的语感。

善于从整个诗篇的意境中去体会获得语感。诗歌是诗人感情的凝聚,而诗中强烈的感情往往又跟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分不开的。阅读作品时要善于步入诗的意境,才能受到感染,获得语感。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进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博大、壮阔的意境,感受到诗人宽广的胸襟啊。带着这份气势和情怀,反复朗读此词,我们将获得强烈的语感弄懂诗中的关键词语,体味语言文字的韵味和旨趣,从而获得语感。艾青的《跳水》一诗,以色彩、线条取胜,词语搭配别有情致,“陶醉湛蓝”、“从容曲线”、“雪白赞叹”等词语很有创造性,“从容曲线”一词巧妙地描画出跳水时的优美。学习中能抓住一些关键词语,学生对诗歌的韵味和旨趣体会就更深了。

三、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作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因素,在阅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解读文学作品,特别是具有跳跃性的诗歌,需要充分展开想象,去神游冥索,去迎寻作者所暗示的境界、情调。前苏联作家别林斯基说:“在文学中,尤其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得到完成。”基于诗歌创作的这一特点,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就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看题目,猜内容。导入新课后,可要求学生看着课题,展开联想和想象,大胆推测诗歌内容。如必修三中的《北方》,在课前可要求学生想象冬天北方农村的情境,用一个带有感情色彩的词来修饰它,然后再慢慢进入诗歌,去体会它的忧郁与深沉。这样,新课伊始,便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为新旧知识搭起桥梁,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画面再现法。诗歌具有形象性,如《再别康桥》解读诗时必须依据诗句特定的语言文字符号,进行再造想象,从而在脑海里再现诗人写康桥的风光,概括出几幅画面,如岸边的柳树、康河的水草、榆树下的清潭等,并试用语言表达出来,能配上一段音乐更佳,这样学生就渐渐进入了诗歌描绘的意境中,有利于提高鉴赏素质。

3.添枝加叶法。有人说:“诗人只能提出几个要点,其余部分要靠读者自己去想象、配合、组织。”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些练习,要求学生通过想象添些细节,使诗中的形象更加鲜明。如必修三“祖国土”这一模块后补充的闻一多的《忆菊》,可要求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添加自己对菊花的理解,并用自己的语言对菊花进行描写,激发他们体会诗人的感情,激起他们对如花祖国的热爱。

4.假设情境法。教学欣赏一首新诗,可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处在当时的情境中,会怎么想,怎么做。在我们的《高中语文创新课时训练(必修三)》中,引入了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我没有让学生机械地做后面的练习,而是让他们设想“假如我是一只鸟”将怎样表达对土地的爱,这种开放式的思考题,既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又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适应新课改形势,探索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置身于语文新课程改革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现代诗教育理当从方法论的层面上作探索和调整。现代诗教学的主战场在课堂,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任何体裁的文学教学,都应当尊重文学作品本身特点。诗歌这一文学体裁是高尚者灵魂的活的显现,其课堂教学方法也应当是生动活泼、富于美感,努力以诗化的形式传达诗意之美。我认为在当今形势下,现代诗歌课堂教学宜采用如下方法。

1.重美读、轻灌输。传统的教育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定程度上磨蚀了诗歌教学的个性特点,这表现在教学方法上就是片面强调教师单方面的灌输,以教者滔滔不绝地讲授取代学生对现代诗美学价值的切身把握。这种教学方法破坏了诗歌固有的鲜活可感的形象,学生无法对诗的情调、韵味气势有所真正的接受。而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能较好地解决此问题。就像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美读,在有声朗读的基础上调动学生所有情感的积累,“先之以高声朗读,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最终达到读者与作者两种角色之间的完全融合,达到忘我而入境的地步。

2.重点拨,轻程式。优秀的现代诗歌往往是极富个性魅力的,如果袭用刻板、机械的程式化教育,诸如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种貌似规范有序实质死板的通用的教学公式,势必有损诗歌浑然一体的意境,淹没其固有的特色。我们说的点拨,其实就是瞄准特定诗歌的精妙之处,以此为教育切口而引导学生深入感悟,使学生的天然悟性和诗的灵性和谐贯通。

3.重陶冶,轻训练。因为考试的需要,现代诗歌一直受着工具化训练的桎梏,非此即彼的唯一性标准化答案限制了对现代诗歌的多向思维理解。这种工具化的测试对语文基础知识或许还具有一定的意义,但对新诗的教学鉴赏弊多利少。个性和丰富性是诗歌的生命力所在,多元开放的阅读能陶冶学生心灵。现代诗歌的文学教学是超越狭隘功利的,它不仅仅是单一的、实用的人文主义教育,而是试图告诉创造未来的人应当怎样生存、怎样无愧于生命的完美过程,最后获得灵魂的享受和满足。

新课程背景下的现代诗歌教学,应在鉴赏中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性情,把学生领进广阔的文学天地。

猜你喜欢
语感培养想象力
看见你的想象力
别让想象力“绑架”了美术教育
打开新的想象力
放飞你的想象力
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