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洁
摘 要: 文章从保证阅读时间、挖掘阅读资源、培养阅读兴趣和提高阅读质量四个方面出发,提出教师应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研究、合作、自主等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阅读素质的培养,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 新课标 初中语文 课外阅读
曾经有人请教鲁迅先生,问他是如何写出那些绝妙文章的,是否经历了种种的人情世故后有感而发?鲁迅先生只是淡淡地说:“哪里来这么多的经历哟,不过多读几本书罢了。”先生的只言片语朴素、平实,但是蕴涵深意:单靠课本中学习的几篇课文是不够的,真想成为新时期的有用之才,就要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富有想象力及创新能力。课外阅读正是学生多方面拓展的有效途径。
一、保证时间促进读
如今初中生的课业十分紧张,放假两天带回家的作业就一大摞,不仅如此,父母还会布置额外的作业。这样不用说课外阅读了,就连休息的时间都少之又少。这样的做法不利于学生成长。他们正处对事物存在好奇的年龄段,逼迫状态下的填鸭式学习反而会让他们对“学”产生厌恶。我们应该给他们自由支配的时间、空间,在摸索中找寻自己的学习、读书方法。学校开展阅读课能保证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量,并且在良好氛围内阅读更有趣味性,可以自由讨论、请教老师同学,从而喜欢阅读,学会自由阅读。
二、挖掘资源拓展读
1.班级资源。班级资源主要是办好班级图书角,在班级这个小的单位中形成良好的氛围。图书角的图书由学生相互交换借阅,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间的交流,而且能使阅读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更有利于相互促进。
2.学校资源。学校图书馆是一个巨大的阅读宝库,学生如果充分利用好学校图书馆这一资源,阅读量就不会不大。在学校这个远离喧闹的地方,图书馆为我们营造了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
3.社会资源。其实马路边的广告、警示社区黑板报等都是课外阅读的材料,正所谓:“我们并不缺少阅读资源,只是缺少了发现它的眼睛。”
三、培养兴趣自主读
阅读兴趣的培养与学生的周围环境是息息相关的。这一关键性的环境条件需要教师、家长、同学等共同营造,例如现今便捷多样的网络媒体就是一种利用起来的课外阅读渠道。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内心的需求才是真正的动力之源,只有产生阅读的浓厚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
1.“榜样”效应。教师是每个学生的榜样,这是毋庸置疑的。学生会下意识地模仿老师的行为。因此,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个有利的“榜样”效应。一位好的教师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语文教师要热爱读书,有丰富、广阔的知识面。我们都是从学生时代走来,相信大家都喜欢那些不局限于课本,上课能娓娓道来许多课外知识的老师。因此,教师更应该时刻为自己充电,不拘于书本,旁征博引,以精彩的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喜欢上这些多姿多彩的事物。教师生动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开启了学生热爱语文、热爱文字的求知大门,让他们感受到徜徉于文字是一种享受,真正做到快乐教学,并使学生爱老师,并且渴望变成像老师一样博学的人,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内在动力。
2.内外衔接。这个过程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阅读量和融会贯通的能力。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是公平的45分钟学习时间,教师传授的是如何去读、学,仅仅是一种方法,真正要求的是学生在课后带着这一系列的方法阅读更多更好的篇章。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联系课文讲相关的课外读物,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可以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可以推荐大家看《安徒生童话》,教学《奇妙的克隆》一课时建议大家看看《少年百科》,了解更多的新奇科学。
3.你争我赶,边赛边读。竞赛是激发学生读书兴趣的一个有效手段。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举办阅读知识竞赛,在比赛中让学生积极回顾阅读过的书籍,并且在相互的交流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形成生生间相互影响相互带动阅读课外书籍的良好气氛。首先促进阅读成为一种你追我赶的态势,其次指导阅读的方法。在保证有阅读动力的前提下才能谈所谓方法和技巧的优化。
另外,还可以举办很多形式的活动,例如课外读物故事大奖赛、成立课外阅读特工队等。教师在这其中要勇于创新和突破。老师可以在班级中组建若干个阅读小队,以争星的形式促进阅读,学生每读一本书就能多一个星,并定期进行评比。
4.亲子阅读,营书香之家。倡导家长和学生共同阅读,营造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这种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在家长会间向各位家长倡导这种方式,并且鼓励和指导家长为学生买什么样的书、藏什么样的经典等,并且在这过程中陪同学生一起阅读、一起学习。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重视所谓平等,因此家长不能以质问的语气问学生看了多久的书,看了多少书,而是该与学生交流在书中有哪些情节、哪些篇章是值得品味的。如今家长这个角色更多的应该是孩子的伙伴和朋友。班级中,可以定期开展读书日活动,例如家庭朗诵会、我是名著大导演、亲子阅读手抄报……班主任在班会中可以增加一个“家长交流”环节,让家长们说说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经验。
四、提高质量精读
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要不好。”这引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阅读的质量。虽然说读书增长知识、见闻,但并不是所有的读物都适合学生阅读。学生各方面都处在一个成长阶段,需要老师给他们以丰富和精选的“粮食”促进成长。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推荐给他们质量高的文本去阅读、吸收。要称得上质量高,就要求文章教育思想浓厚、内容健康向上、艺术性高。在这一时期学生的阅读应该是学生通过阅读得到启发、自主获取知识、从中运用技巧和学会新技巧的过程。读一本好书对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影响,小则细枝末节,大则关系人生。
1.教师推荐,读对的书。教师通过推荐,可以让学生有层次,有选择地阅读。我认为教师在这推荐过程中,要遵循“与课内的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相互配合”的原则。紧密地配合课内教学推荐学生阅读是绝大多数老师推行的方法,并且多年教学的考验表明这一方法是行之有效的。这种方法不仅能巩固课堂内学习的知识内容,还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文章,达到知识拓展、深化的效果。学生在阅读课外推荐书目时,带着课内学到的阅读技巧理解、品味,这样就能是课堂的教学直接指导课外的阅读,连贯地形成一种课内、课外联合教学的和谐发展,可谓是一举两得。在推荐书目方面,例如教学《热爱生命》时,推荐海伦凯勒的《假如我还有一天光明》;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推荐鲁迅《朝花夕拾》,等等。
2.明确目的,多读好书。如今形形色色的课外读物就仿佛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大森林,这其中有“鲜花绿荫”,同样也有着“恶狼虎豹”。因此,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毫无目的地阅读是不可取的,尤其是在当下这种信息泛滥的时代,青少年在阅读中更要权衡利弊。
要带着目的阅读,但不能盲目。当然这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导和推荐,教师在这一情况下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突破能力。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是前提。其次就是目的明确,教师不能放任学生漫无边际地阅读。起初教师可以明确地提出阅读内容和阅读时间,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对特定篇目的阅读并在阅读过后进行探讨,触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突破惯用的思维以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使学生从初步的感性认识上升到高度的理性认识。最后就是归纳总结,并提出一些阅读上的技巧方法。多次点拨之后,试着让学生自己阅读。实现这样一种理想的目标:让他们在之前老师框定的“目的”下,自然而然地有目的地阅读。
课外阅读的好处在于润物细无声地加深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使人受益匪浅。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以更好的视角审视学习与生活,引导学生与课外书阅读相伴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