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中涛
摘 要: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该努力整合各类资源,去为学生营造一个鲜活的历史课堂。
关键词:历史课堂;求知;兴趣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身边开始存在一种怪现象:同学们不喜欢学习历史课程,却喜欢看历史小说;不喜欢上历史课,却喜欢看一些与历史有关的电视节目。“十一”期间,我要求每位同学观看国庆阅兵,同学们回来后议论纷纷,从阅兵中出现的新兵种到武器的功能、作用,可以说如数家珍。甚至有些同学还找出了新中国成立50周年、35周年等以往的阅兵资料来看、来对比。然而我记得在八年级上学期学习《钢铁长城》这一课时,他们远远没有如此的主动和兴奋。面對此情此景,作为历史老师的我不禁反思,在历史课堂上,我的学生记住了什么?学会了什么?他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历史课?
如今是信息化的社会,然而我们的历史课却始终如一:政治、经济、文化;时间、背景、内容、结果、影响。这一定式几十年不动摇。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如今这样的历史课已经激不起学生的一点兴趣,更不要说“点燃火焰”。那么面对这样的现实如何重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呢?在此笔者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一、营造情境,品味历史
1.“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入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急于探索的渴望,使课堂教学进入最佳的状态。
例:八年级上册《北伐战争》
上课播放儿歌《两只老虎》,同学们听到这欢快而熟悉的旋律马上都会兴奋起来,纷纷猜测这首歌与本课有什么联系?这时作为老师就会简要介绍:“这首儿歌是10世纪流行于欧洲,后来传到中国,被填了新的歌词,(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求解放,求解放。)之后就立刻成为一首激励革命斗志,宣扬北伐宗旨的战歌。那么这到底是在描写中国的哪段历史呢?歌词中为什么要“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到底是什么?结果又如何呢?”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对本课的内容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通过历史材料的细节描述把学生引入情境当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到震动,以激发学习兴趣。
如,九年级下册“经济大危机”
材料:这是发生在世纪三十年代初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的场景。寒冷的北风呼呼地吹着,一个穿着单薄的小女孩在瑟瑟发抖。“妈妈,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妈妈叹了口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为什么我们没有煤呢?”“因为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可是爸爸为什么失业呢?”“因为煤太多了。”
视频:一桶桶的牛奶,一车车的大肥猪被倒进河中;成千上万的老百姓艰难度日,排起长队领救济面包等等。
从以上内容的展示中,看得出来学生被震撼了,他们进到了教师所营造的这个环境中,材料中巨大的反差不但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而且引发了学生深深的思考,从而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3.编排历史剧,生动再现历史。鼓励学生将掌握的历史知识改编为历史剧,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又丰富了历史课堂教学,巩固了学生所学内容,而且将德育、美育、历史教育都巧妙地融汇在了一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如:七年级上册“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以“北京人一天的生活”为题,让学生充分表现北京人的生活、劳动场景。表演完后由同学们总结“北京人”的特征以及表演当中出现的不符之处。
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通过合作的方式去查阅资料、撰写剧本、制作道具、排练表演等,不仅弥补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实践能力的缺乏,同时也是一次对知识的巩固和扩展的过程。当然也许学同学们的表演很稚嫩,有些内容挖掘得不够深刻,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通过这样的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知识与能力的舞台。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同学们既扩大了知识领域,同时也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二、学识广博,语言生动
1.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历史教学中常常会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自然等各门学科的知识。因此,作为一个历史教师必须要涉猎广泛,知识渊博。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当前形势下教学发展的需要。当然要想能够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征服学生,就必须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付出更多的努力。
如:九年级上册“大河流域的文明”
在学习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适当地添加一些内容:金字塔数字之谜;古埃及人是如何建造金字塔的;狮身人面像为什么没有鼻子;空中花园究竟是否存在等等。
对于这一课学生很感兴趣,但是历史教材本身很简洁直白,照本宣科学生肯定反感。所以要适当地加入一些与内容有关的故事或涉及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来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这样学生自然喜欢。但是这对历史教师的要求也就高了,正所谓: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2.一般说来,教师的语言是否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是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作为一个历史教师,不仅要通晓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和典故,更要有精彩生动的语言,这样才能使得每一堂课都能带来感动和欢乐,不致单调乏味。
如:八年级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不想看见那举世无双的圆明园呢?然而如今我们却只能从电影的特技动画当中去感受那无与伦比的夏宫魅力了,那一座座极具中国特色的亭台楼阁,那一件件价值连城的国宝字画,如今留下的却只是断壁残垣……英吉利、法兰西,这两个强盗的名字将会永远被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无需再多的语言,学生们的情感已经被调动起来,对英法联军的痛恨之情也溢于言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生动精练的语言能引起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反之,教师讲课语言平淡、叙述繁琐,则必然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甚至反感的心理,更谈不上兴趣了。
三、以古鉴今,贴近生活
1.结合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如:八年级下册“收复新疆”
联系相关新闻实证,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上关于新疆的史实:“新疆,古称西域,与中原地区的密切联系由来已久。西汉时曾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新疆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唐朝时……”这些事实都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样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从而使学生能够将历史知识应用到解决现实生活当中,认清问题的实质。如此一来学生怎能会不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呢?
2.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生对于亲近的事物更容易产生学习探索的兴趣。因此,将本地区的历史结合到历史教学当中,可以缩短历史与学生的距离。
如:八年级下册“改革开放”
珠海是我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走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每一个珠海家庭都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请同学们做一个家庭调查,看看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变化。
通过对这些历史的了解可以感知感悟家乡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总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多种手段来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焰,尽可能让历史课堂生动起来。
(作者单位 珠海市斗门区实验中学)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