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静峰
摘 要:深化课程改革,要回到对基本问题的重新认识上。这个基本问题就是语文的本位回归问题。作为一线教师,要多回避语文性质之争,多致力于语文学习任务的研究。通过课堂实际向大家展示语文课堂要真正还给学习,充分调动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积极性。
关键词:思维之树;本真;精彩课堂学科规律
最近的几节语文课可谓惊喜不断,精彩迭出。学生讨论热烈,发言踊跃,“你方唱罢我登场”;分析深刻,见解独特,“横看成岭侧成峰”;课堂气氛活跃,个性张扬,体现了生命的狂欢。这一切,让人顿感语文的确魅力无穷!
在学习必修一《短新闻两篇》时,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出疑问,课代表收集、归纳,把问题抄在教室后的黑板上。再经过合作、探究,各小组派代表自由发言。
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
“文中写一个二十几岁的姑娘,她在温和地微笑着,当时,她在想什么,現在又在想什么。那么,这个姑娘到底想什么呢?”
学生做了如下理解:
①面对死亡,姑娘坚信:法西斯的灭亡的日子屈指可数,和平即将到来;
②女孩的亲人也死于法西斯屠刀之下,她为即将和亲人团聚而感到欣慰;
③早升入天堂一刻比在集中营多呆一刻更幸福,反映了集中营非人的生活,揭示了法西斯的残暴;
④法西斯分子缺乏人性,女孩想用微笑唤醒他们已泯灭的人性;
⑤告诉身边的难友,既然死亡不可避免,不如坦然面对;
……
不得不佩服学生的一双双慧眼,一颗颗灵动的心,即使不易引起重视的个别词语,经学生研读起来,讨论起来,也会变得兴致盎然、趣味百出了。
《别了,“不列颠尼亚”》中“此时,雨越下越大”,似乎只是客观情况的真实记录,但学生分析说,这里面既有“大雨洗刷中国150多年的耻辱”的意思,还可以理解为“这是泪水——中国人兴奋的泪,英国人失落的泪”“将于1997年年底即将退役”中“即将退役”虽是事实交代,但也具有英国统治一去不复返的用意;《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怒放的菊花”还有祭奠死难者的意思……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何止景语,优秀作品的一词一句都是作者思维之树上盛开的花朵。
之所以有如此精彩,首先是因为语文课不能“光拿考试说话”,体现了语文教育的本真。语文学习的材料都是文化精华,其特点是文化性、思想性和开放性、丰富性。对优秀作品的研读,应从历史的、哲理的、审美的角度深入把握。
语文世界是一个富于诗意的有机整体,学习语文就是通过语文文本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通过审美享受,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只有情感净化了,灵魂升华了,人格提升了,语文教育的目的才算真正达到。美学家朱光潜认为,“美不仅在物,也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这里的“物”可以是语文文本,“心”是文本心灵化的过程,所以他又说“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语文作品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精神空间,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有去留无意、宠辱不惊,也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如不悉心领会,深入挖掘,难以有心灵的交流,灵魂的交融。
其次,冲出了传统哲学一元论和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逻辑的羁绊,体现了新理性主义倡导的多元分析问题的方法。语文文本是一个气韵生动的艺术世界,整个文本便是由无数个层次和境界有序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层次有的是并列(横向)关系,有的是递进(纵深)关系。这就决定了语文阅读不能走马观花,不能徘徊于表层,也不能简单划一,应提倡百花齐放、见仁见智。
文学理论家指出,“一般说来,作家塑造什么形象,描写什么风物,构筑什么艺术世界,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他的最终目的往往是想通过这些表达他们的情感和倾向、认识和评价,还有那些超以象外的难言之意。”“超以象外的难言之意”就是指文本最为丰富的意蕴层次,也就是需要反复玩味与体悟的精华之所在。
再次,充分相信学生,大胆解放学生,高度激发学生。教育专家告诉我们,学生有很多能力是潜在的,需要我们给予平台,给予空间,给予机会。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习惯于围绕“考试”搞教学,学生应是课堂的主体,而我们却不相信学生,不愿解放学生,不愿将课堂与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现代教育倡导“三观”,即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以生为本的师生观。
课堂大量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其自由时间少,自由空间小;思考少,消化也少;知识零散,缺少学科思想渗透与学科规律的总结。这种以教师或教参的理解强加给学生的做法,把一篇文章零散化而破坏了“气韵生动的整体”的做法,能使课堂出彩吗?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语文作品作为“天地的诗心”,人类生命和心灵的表现形式,蕴含着丰富的生命魅力和风采。语文课堂只有大胆放开手脚,广泛发动学生,鼓励个性化理解,让思维激荡思维,让思想碰撞思想,才能收获更多的精彩!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7(24).
[2]顾祖钊.文学原理新释[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20).
(作者单位 安徽省金寨县南溪中学)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