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剑飞
近年来,“高效课堂”方兴未艾,各种典范、模式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效率与效益的完美结合,要素与模式的完满展现,令人不知所措。究其实质,不过就是“采用最适合教师和学生的课堂组织形式,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课堂教学上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提高个体能力。”
笔者以为,追求课堂“效率的最大化”与“效益的最优化”,追求完满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这本身就是一种理想状态和追求目标,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杆。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恐怕还要更多地考虑到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在“高效”之路上走得更远。
“在细节中追求高效”,这就是我们广大非“典范”学校的师生们追求的“高效”之路。同时,“在细节中追求高效”,更要充分考虑师生自己的实际情况,不可好高骛远,也不可邯郸学步,做最适合自己的事,充分体现自己的个性特点。这就是所谓“在细节中追求高效,在高效中彰显个性”。
我们还是先来看一個案例吧。
笔者曾在一次作文课上,用提前在网上下载的非常流行的韩国MTV《因为是女子》,作为理解“镜头组接”作文技巧的材料。学生反响强烈,创作激情高涨。事隔不久,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时,谈到“暗示”这一手法,有同学马上感到与前面学过的“伏笔”有些混淆,就举手询问。笔者一时之间也回答不上,突然想起,在不久前的作文课上有个生动的例子,可以借来加深理解。于是,笔者就引导同学回顾韩国MTV《因为是女子》中的一个细节:当男主角正在冲洗胶片时,女主角打来电话,男主角一边接听电话,一边把没有盖上盖子的冲洗液瓶放到了柜子上(后来,女主角就是因为踮着脚来取这瓶冲洗液时,不小心碰翻了它,而瓶未盖上,冲洗液就直接淋在了她的眼睛上……);当他把瓶子放到柜子上时,影片背景音乐就响起“沙”的一声(这“沙”的一声与冲洗液就直接淋在了她的眼睛上时发出的声音一样)。回顾到这里,我就让同学判断:“把没有盖上盖子的冲洗液瓶放到了柜子上”与“背景音乐就响起‘沙的一声”分别是什么手法?同学们很快就判断出前者是伏笔,后者是暗示。于是同学们把《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用了暗示手法的语句很快就找出来了。
在这个案例中,笔者在教授《爸爸的花儿落了》时,根据前面在作文课上的展示,巧妙地为这儿的课文理解与手法区别作了很好的铺垫,临时催生的“教学情境”是高效率的;使更多的学生理解了“暗示”与“伏笔”的区别,这是高效的。
像这种临时出现的教学状况,是不可能有什么模式可以提前预料的,只有用以前的“细节”来唤起并解决现在的“细节”,从而“高效”地解决现在的问题。
所以,“高效课堂”的模式不可能是固定的,而应是流动的,变化的。而且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突然冒出来的教育机会,是不可能用什么模式能够去预料和解决的,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教育机智”去应对,这就涉及了教师的素质和个性了。比如下面这个案例就足以说明以上问题。
冬天来了,天气寒冷,很多同学进教室经常忘记关门。有一次,笔者让他关门,并叮嘱他要轻声关门。他“砰”地一声重重关上,然后若无其事地走向位置。笔者只是看了他一眼,什么也没有说。
又一日,上语法预告课,讲到了“仁”字。
笔者说:“‘仁字从欧式语法分析为:‘人和‘二是元词素,‘一和‘一又是元词素。这种分析法感觉是枯燥的、无趣的。”
“但是,按中国古人的说法,‘二人为仁却是非常有意思的。何谓‘二人为仁呢?”笔者顿了一下,故意卖起了关子。
“下面,我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笔者冲着大家,神秘地笑了一笑。
“冬天来了,进教室大家都很自觉地关上了防盗门——不过是‘呯地一声关上了门。”大家笑了笑。
“只有一个人偶尔会轻声关门,那就是挨门口坐的那位同学。”同学又是一笑。
“有一天,我有意请一位同学去关门,特地叮嘱他要轻声关门。结果,门却发出了比平时更凄惨的叫声。”众人大笑。
“‘二人为仁是要在有两个以上的人之间才会发生的,是要在你心中装有他人的时候才会发生的。‘仁者,‘仁爱也!”
当这一番话说完后,才发现,他早已把头埋进了桌子的抽屉里,恨不能把整个人都塞进去。众人又是一阵大笑。
此后,轻声关门的人逐渐多了起来,特别是埋头于抽屉的他。
在这个案例中,如果一碰到学生“重重关门”就只是大声呵斥,也许有一定效果,但不可能让更多的人受到教育;而以上案例的处置办法,却可以很好地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受到教育,并且使更多的人受到教育,这应该算是“效率的最大化”与“效益的最优化”吧!
当然,也许有人会质疑这是教育学生不是课堂教学,因此,不能算是“高效课堂”研究的范围。如果果真如此说,那就只能说这样的“高效课堂”太狭窄了!教育与教学从来都没有截然分开过,更何况德育目标本来就是教学的一部分。
话说回来,也并不是每一个老师都要用这种方法来教育与应对学生,这是跟教师自身的个性有关联的。不求千篇一律,只求真心对待,拥有自己的个性,在高效中彰显个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对“高效课堂”模式的反思中,我们应更多地关注细节,关注一些我们在平日教学中无法用固定模式解决的问题,彰显自己的教学个性,不失为对“高效课堂”的一种有益补充。这就是所谓的“在细节中追求高效,在高效中彰显个性”。
(作者单位 重庆市长寿实验中学校)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