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丽
(成都送子鸟不孕不育医院,四川 成都 610040)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是一种内分泌紊乱性疾病,最常见于育龄妇女。主要特征为雄激素过多、胰岛素抵抗和无排卵等,临床表现为月经稀发或闭经、多毛、座疮、肥胖及不孕[1]。近几年来,PCOS不孕患者门诊就诊量有上升趋势。此疾病对患者心理健康极其不利,由于不孕的出现,可导致家庭不和谐,造成患者更大的心理负担。本研究应用达英-35配合促排卵法治疗,观察其总体疗效、治疗前后血清激素水平、治疗后排卵率及受孕率。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84例患者均来自我院门诊,年龄22~36岁,平均(27.59±2.91)岁,均已婚未孕,所有患者符合PCOS诊断,性生活正常并排除配偶因素,近3个月未曾应用激素类药物治疗,排除其他内分泌疾病。
1.2诊断标准[2]①临床症状:月经稀发或闭经,高雄激素特征:多毛、痤疮、肥胖等。②激素水平:睾酮(T)升高、促黄体激素(LH ) /促卵泡激素( FSH)≥2.0。③B超示单侧和/或双侧卵巢囊性增大,包膜增厚,卵巢单个切面卵泡数≥10个,直径2~8 mm。符合上述三项中任意两项及以上者即可诊断。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单纯达英-35治疗,即在月经周期第5天开始服用达英-35,每日1次,每次1片,服用21天后停药,重复应用3个月;治疗组应用与对照组同样的方法治疗前3个周期,于第4个月月经周期第5天开始服用来曲唑,每日1次,每次5 mg,服用5天。对两组夫妻生活进行指导。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激素变化及排卵情况、受孕情况等。
1.4疗效观察[3]比较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治疗前后血清激素(T,LH,FSH)水平,治疗后排卵率及受孕率。疗效标准:①治愈:受孕,各项指标正常;②显效:未受孕,体征、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查均明显改善,规律的月经周期,正常排卵;③有效:未受孕,体征、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查均有所改善,每年有超过6次的月经来潮,有排卵;④无效: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无改善,月经仍然不规则。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90.5%,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1.4%,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注:χ2=4.94,P=0.03<0.05。
2.2两组治疗前后激素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血清LH、T水平下降,LH/ FSH比值恢复正常,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激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激素水平比较
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
2.3两组排卵及受孕率比较 对照组排卵率、受孕率分别为48.3%、11.9%,治疗组排卵率、受孕率分别为85.0%,28.6%。治疗组在促进排卵上优于对照组,有利于有孕(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排卵及受孕率比较
PCOS是一组代谢综合征,是育龄妇女无排卵性不孕症最常见的原因,其发病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调节功能紊乱相关,体内激素水平异常,高雄激素为其特征。因此,治疗上应注重降低雄激素和促排卵[4]。避孕药达英-35(炔雌醇环丙酮)每片含醋酸环丙孕酮2 mg、炔雌醇0.035 mg,其作用机制是抑制促性腺激素,降低雄激素作用,改善患者对促排卵的反应性,其副作用较小,可作为针对PCOS激素异常治疗的首选药物[5]。来曲唑为第三代选择性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其作用机制为抑制芳香化酶的活性,降低雌激素水平,使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加,促进卵泡的生长发育,促进排卵。来曲唑目前被认为是诱发排卵首选药物。因此我们采用达英-35联合来曲唑的疗法进行治疗。
该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用达英-35联合来曲唑的疗法治疗后,总有效率90.5%,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1.4%;经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LH、T水平下降,LH/ FSH比值恢复正常,治疗组排卵率、受孕率均高于对照组排卵率、受孕率。治疗组在促进排卵上优于对照组,有利于有孕,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和推广。
[1] 关冰.多囊卵巢综合症临床特点分析及诊治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07,7(3):102.
[2] 周礼兰.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断与治疗的新进展[J].医学综述,2012,18(8):1204-1207.
[3] 熊振玲.达英-35与促排卵法联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的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9):111.
[4] 杨鉴冰,孙康.多囊卵巢综合症发病因素及论治探讨[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35(3):6-8.
[5] 罗茜.达英-35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的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10,19(5B):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