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天》为例看美国灾难类型片的独特艺术魅力

2014-06-11 15:17汪韬钰彭在钦
大观 2014年7期
关键词:灾难片

汪韬钰 彭在钦

摘 要:郝建在《类型电影教程》中对灾难片这样定义:“以自然界、人类或幻想的外星生物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大规模灾难为题材,以恐怖、惊慌、凄惨的情节和灾难性景观为主要观赏效果的电影类型。”[1]在类型电影中,灾难片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发挥着光芒。灾难片的主要观赏效果就是其灾难感的体现,通过电影的艺术手段模拟火山爆发、海啸、地震、龙卷风等大规模的灾难场景,带给人强烈的感官冲击,让观众体验到灾难到来时的恐惧情绪,从而达到强烈的艺术表现效果。[5]分析灾难片的电影类型、叙事特征、视觉效果、价值意蕴等,对我们认识灾难片的独特艺术魅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灾难片;类型电影;艺术手段

一 灾难片的类型

美国的灾难片大致有这几种类型:第一种是历史的再现,这种类型是以过去真实发生的历史故事创作的灾难片。例如《泰坦尼克号》就是以真实的灾难性故事改编创作的电影。影片讲述了1912年,号称“世界工业史上的奇迹”的豪华巨轮“泰坦尼克号”在其处女航的时候,不幸触礁冰山,永远地沉没在太平洋。这类影片再现真实的可怕情景,回顾令人恐惧的历史。

第二种是幻想的自然灾害,这类是立足于事实科学依据,幻想未来有可能发生的自然灾难。把人类对不断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的假想,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生态环境遭到大量破坏,人类的自我反思也成为灾难片的一个创作源泉。电影《后天》就是一部幻想未来自然灾害的代表性作品。以人类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为依据,预想未来的灾难性后果。

第三种是幻想人为造成的灾难,这类电影是由人类的失误或是有意制造的混乱造成的大规模恐慌。例如著名的灾难电影——《摩天大楼失火记》,讲述了一场盛大的庆祝晚会在摩天大楼的顶层举行,而唯利是图的建筑商人为了谋取利益不顾大楼的安全,采用劣质的电线,导致大楼电线因超负荷短路而引起火灾。

二 灾难片的景观塑造

灾难片通常以灾难性场景为欣赏对象,以大规模的死亡或恐慌为创作题材,在大荧幕上呈现大规模的灾难过程的艺术作品。作为典型的商业片类型,好莱坞的灾难电影把各种高超的特技元素融入电影当中,借助新的科技成果,展示了科技发展的独特魅力,也极大地增强了电影的视觉效果。

灾难性景观的表现效果是灾难片的一大艺术特色,壮观逼真的画面和音乐带给观众一场丰盛的感官盛宴。这也是观众走进电影院的一大观赏吸引力。灾难片中的灾难性景观是通过电影藝术家的想象,营造出某种具有美感的虚拟世界。它把可怕的灾难过程巧妙地转换成了欣赏对象,运用电影语言的特征展现灾难到来的场景和人们心理活动的变化,达到了强烈地艺术效果,成为电影创作的一大艺术表现题材。

灾难电影《后天》得到高度的评价,要归功于其大量惊心动魄的灾难奇观。影片由始至终都大篇幅地运用大规模惊心动魄的画面,也是影片的叙事动力所在。影片的开头就展现了完美的艺术手法,一个长镜头从海面的冰块由小到大,由远及近,再到连绵不绝的冰川上面,由俯视到平视到仰视,再到俯视的视觉角度来回变换,把光滑的海平面、斑驳的冰块,与冰面相接的天空,被阳光染成各种颜色的云彩,广阔的冰川都尽收眼底,这无疑是一场丰富的视觉享受。长镜头把精心设置的景别、色彩、光影、构图的变化以流畅的方式表现出来,不仅给人美的享受,而且为影片赋予了意义。在观赏这神奇的南极洲的同时,给人一种大自然广阔神秘,却又让人心生畏惧的感觉。在冰架崩落时,镜头随着冰架裂开的地方延生到远方,一个巨大的裂痕在宽广的冰面上,如同大自然身上的一道深深的伤痕。

在龙卷风来临时,当清洁工从黑暗的大楼里,打开那扇透着光的门时,门外的场面彻底让他惊呆了。门外已经什么都没有了,整栋大楼已经被龙卷风侵蚀得残垣断壁,镜头由近及远,这座城市已经狼狈不堪,如同一片废墟,而庞大的龙卷风像一个精力旺盛的怪兽一般,还在不断地吞噬着洛杉矶。画面中的大楼、龙卷风、天空中都处理成一片灰色调,给人一种压抑、不安的感觉。

另一个触目惊心的画面是在海啸来临时,镜头以自由女神像为中心,三百六十度旋转,只见奔腾不惜的海水向曼哈顿迅速涌去,天空不停地电闪雷鸣。整个画面一片阴冷的蓝色调,海水像一条巨龙一般无情地吞噬着整座城市,人们的恐慌赤裸裸的展现。配以急促有力的音乐,让人随之紧张起来,把情节推向高潮。

三 灾难片的叙事特征

(一)对立冲突的叙事模式

灾难电影与类型电影惯例一致的是,对立冲突在电影叙事中的主导地位。灾难片通常是以人与自然或人与科技的矛盾为主要叙事动力。在《后天》中,整个故事是以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叙事的。由温室效应引起的海啸、龙卷风、暴风雪等对人们的生命造成极大的威胁,与人们的自我救赎之间的矛盾是影片叙事动力。这个矛盾冲突也贯穿影片的始终,这也是灾难片的基本叙事模式。由于灾难片的重点通常在灾难性景观的观赏上,灾难电影的叙事通常都有一定的惯例模式。矛盾也由小到大,把影片推向高潮,最终得到缓和或解决。

除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之外,科学家杰克与副总统之间的矛盾也是影片中重要的戏剧冲突。灾难到来之前,科学家杰克就发表了温室效应即将带来灾难的演说,但副总统却毫不关心,注意力只在经济利益上。他们之间的矛盾增强了灾难到来时的恐慌的情绪,在毫无准备下,龙卷风的袭击,气温急剧下降,增强了影片的叙事张力。

(二)开头与结尾的隐喻和象征

开头:灾难片的开头通常包含着隐喻和象征的作用。例如影片开头就开门见山地反映了影片的主题——温室效应的问题,隐喻了后面由温室效应引发的大规模灾难即将展开。镜头俯视南极洲广阔的冰面上,一簇簇的黑点在纯白的冰面上格外显眼,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在这里以一种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也为之后人类在灾难面前束手无策埋下了伏笔。

结尾:灾难片的通常给观众一个完整的结局,带给人希望与力量。在《后天》中,最后杰克克服一切困境,找到儿子萨姆。灾难性气候也终于结束,天气慢慢恢复正常,许多人幸运地活下来。清澈的天空中露出刺眼的阳光,照射着雪白的冰雪王国,如同置身于童话世界当中。片尾的场景与开头的冰川景观镜头如出一辙,互相呼应。最后总统发表电视讲话,对自己决策上的错误诚恳地向全国人民道歉。总统最后的发言也是对整个灾难过程的总结,为影片画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这让人感到温暖,如同影片中久违的阳光一样,带给人心灵上的慰藉。

四 灾难片的观影心理

灾难片通常营造出一种模拟或者幻想的毁灭性氛围,不断牵引着观众惊慌、恐惧、绝望的情绪。影片把幻想中的灾难呈现在人们眼前,把人们心里的恐惧,绝望的心情极致地表现出来。影片《后天》表现了由于温室效应给人类带来的一系列灾难,给所有北半球的人民带来极度恐慌的心情。在龙卷风大规模的袭击城市时,整座城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恐慌中。没有什么比这一刻更能体现人的微不足道和渺小,面对死亡的无力。看着整座城市被龙卷风吞噬,人们的性命如草芥一般卑微,这一幕幕的死亡录,让人感到揪心,为之担忧却又期待故事的发展会有转机。这些生动地描述牢牢地掌控了观众的眼睛和情绪。

人们承受着死亡的威胁,和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观众似乎与影片中的人物一起经历生离死别,看遍悲欢离合。但有趣的是,灾难片通常在人们情绪低迷的时期大受欢迎,“也许是因为灾难片可以给予饱受磨难的公众某种逃避的机会,确切地说是可以为观众提供一个发泄郁闷的手段,通过体验观看他人的灾难来释放自身的恐惧。”[3]人们在电影结束之后,回到现实生活,人们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环境,与影片中的天灾地祸相比,重新体验到生活的幸福,仿佛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五 灾难片的现实启示

灾难片之所以在好莱坞类型片中大放异彩,就在于它不仅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震撼和令人赞叹的观赏效果,而且从大屏幕上折射出强烈的现实性启示。在观赏灾难电影的同时引人深思,思考其深刻的哲理内涵。有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反思,也有在灾难面前奋不顾身的感动,这些都是灾难片中包含着的深刻意义。

(一)对环境的反思

生态危机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现实状况,人类不合理地改造自然的活动破坏了生態系统的正常,科技的发展和资源的开采都让我们的地球家园承受着超负荷的压力,其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和思想文明都将带来毁灭性后果。影片中由于温室效应,暖流系统遭到破坏,导致气温急剧下降,使整个北半球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揭示了生态环境对地球和人类的重要性。科学家杰克在联合国会议上发表了温室效应的加剧将会产生全球性的浩劫的演说,但联合国的政客漠不关心,依旧把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这让人联想到现实的状况,“其题材源自美国国防部的一份机密报告,报告中提到全球气候变暖,在未来20年内将出现涉及全人类的浩劫。而当时的美国总统布什拒绝签署关于气候变化的‘京都议定书,引起世界各国的不满。”[2]在这种情形下,影片的创作者以艺术手段模拟了可怕的后果。灾难片把人类对不断地破坏生态自然环境的焦虑用艺术手段表达出来,让观众在欣赏灾难电影的同时对自己的生存环境、科技发展带来的副作用等进行反思。

(二)灾难片中的人文关怀

大规模的死亡与毁灭是灾难片主要表现的题材内容,人们的情绪也总是表现为在灾难前的焦虑不安,在灾难到来时人们的恐慌与痛苦。但好莱坞的灾难片却不乏彰显人文关怀,在绝境当中人们的平等互助,敬畏生命,都给身陷灾难中的人们一丝希望的曙光。灾难片中的人文关怀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是一股丰富电影内涵的力量,让人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关爱身边的人。[4]

在海啸到来前,人人都在自顾避难,而劳拉却回头帮助被困在车里、语言不通的黑人母子;在海啸正迅速淹没城市的时候,人人都在拼命地逃跑,而萨姆却为了救劳拉往相反的方向去;乞丐带着他的狗与其他人一同在图书馆避难;萨姆的母亲作为一名医生,为了尽自己的天职,陪着小孩彼得等待他的救护车,放弃自己逃生的最佳机会。这些打动人心的情节都表达了在灾难面前不分种族,不分贵贱,对生命的平等和关怀。

灾难片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元素就是希望的力量,影片中的人文关怀彰显了绝境中的人道主义精神。人类在灾难面前是无比渺小的,但灾难面前的情感却是十分伟大的。就像《后天》的结尾,天空清澈湛蓝,阳光重新出现,把雪白的大地照射得闪闪发亮,带给了人们希望的曙光。

【参考文献】

[1]郝建.类型电影教程[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315

[2]金丹元.电影美学导论[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56-159

[3]蔡卫、游飞.美国电影研究[M]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306

[4]李业超..当代灾难片的生态意蕴阐释[D]. 山东师范大学,2010(05):22-25

[5]马迎.人类反观自身的明镜——灾难电影类型模式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0(04):1-3

猜你喜欢
灾难片
没人想在二月死去
没人想在二月死去
“灾难片”类型下的“中国故事”
浅析灾难电影中人性折射
电影《末日浩劫》的生态话语解读
浅析影片《后天》中人性的光辉
灾难片的经典之笔,人性光辉的伟大颂歌
从电影《1942》中看灾难片展现人文关怀的现实意义
艾默里奇灾难片的英雄叙事
这个夏天要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