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超
【摘 要】影片《末日浩劫》表现了地球温室效应所导致的灾难性后果以及大自然不可抗拒的威力,同时也极大地批判了人类对大自然所造成的危害。该片以其最惊心动魄的灾难和最震撼人心的特效成为灾难片的佳作,其内容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揭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系统,人类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关键词】《末日浩劫》;灾难片;自然观;生态意识;人与自然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121-02
2004年夏在全球同步上映的好莱坞大片《末日浩劫》,又名《后天》(英文片名《The day after tomorrow》)可谓灾难片的经典之作,影片由曾经执导《哥斯拉》、《独立日》的罗兰·艾默里奇导演,讲述了一个人与自然抗争的故事。人类对大自然毫无节制的掠夺和破坏带来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暖化,最终引发全球空前的灾难——冰层和白雪覆盖了整个地球表面,冰期时代开始。故事以气候学家杰克·霍尔前往纽约救援儿子山姆为线索,展现了冰河期以美国为代表的地球所遭受的重创及人类文明在灾难面前的不堪一击。该片上映后,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轩然大波,走出影院的观众纷纷谈论相关话题,对人类的未来命运无不感到恐慌。为避免科学家的评论会对布什政府推行的环境政策产生不利影响,美国宇航局发布了一份内部紧急通知,要求宇航局内的所有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对该影片不得发表任何评论和接受记者采访。另一方面,影片对美国政府自大与偏执及强硬的环境政策的影射,也促使美国民众对布什政府现行的环境政策进行强烈质询。结果,迫于环保组织和社会舆论的压力,布什政府不得不宣布支持关于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并督促美国各大公司志愿减少其温室气体的排放。
一部灾难片居然能引发这样强烈的反响,产生如此直接的社会效应,这在以往的影史上是少有的。影像本身震撼、直逼人心的视听效果是其直接原因,而在影片中渗透的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刻关注和对人类生态意识的启迪更是引发反响的关键因素,这使《末日浩劫》具有了一种关怀人类终极命运的文化意义。电影大师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说:“艺术最重要的任务,便是影响灵魂,重塑它的精神结构。”①《末日浩劫》体现了罗兰·艾默里奇自觉的生态意识以及他对地球和人类命运的深切忧虑,这使得这部电影具有了一种超越于其他普通灾难片的崇高使命和生态责任。罗兰·艾默里奇在电影宣传期间接受采访时曾说:“《独立日》中的敌人是外星人,这次我们的敌人是我们自己,这个噩梦般的故事的焦点不在能发生什么,而是会发生什么,尤其是当温室效应日趋严重和世界领导人未能采取有效措施之时。”②他希望《末日浩劫》能成为一部对于地球环境及气候变化的忧思录,他说他有一个秘密梦想:要让这部影片推动政治家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的行动。这个美好的愿望体现了罗兰·艾默里奇对人类现实生存状态的关怀,对人类文明的忧虑以及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深刻思考,也奠定了这部电影的生态主义基调。
“自然界永远只是上帝的作品,没有自律性,它是上帝的他在,是外在的,”③大自然只是为了人的利益而创造出来的。这种自然观自中世纪以来逐渐成为西方人根深蒂固的观念,也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持。近代以后,这种自然观几乎成了当代生态危机最深刻的文化根源,人对大自然的掠夺和侵害给自然生态带来严重的后果,并日渐显现种种生态失衡的现象来:全球气温上升,冰川消融,臭氧层变薄,水土流失,资源衰竭等。《末日浩劫》强烈地批判了这一“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并将人类掠夺所带来的自然危机以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警醒人们人类终将会自食其果。罗兰·艾默里奇说:“温室效应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是一个大问题,全世界的国家应该合作起来,拯救我们唯一的地球”。长期以来,人们把自然看作是可以不顾后果地无限利用的对象。不可否认,人类文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同样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并日益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影片中,冲天的巨浪疯狂涌进纽约市,自由女神被淹没,万巷瞬息沉没在汪洋之中,万吨巨轮被冲进楼宇之间。一天之内,气温转瞬骤降,浩瀚汪洋中的纽约城顷刻之间变成了冰封世界,自由女神像亦变成断壁残垣,象征人类文明的城市也大半被埋入冰雪之中。被暴风雪困在图书馆的人们,为了取暖求生,将大捆大捆的图书扔进壁炉,无疑是对人类文明的讽刺:人类的恣意妄为必将迎来文明的毁灭!借助影像的力量,罗兰·艾默里奇向人们竖起一面警告的旗帜: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世界在大自然面前是渺小脆弱的,失去大自然的呵护,人类文明不过如废纸一般,毫无价值可言。几百年来,人类所高唱的“人定胜天”的口号在这里显得滑稽可笑。
影片传达了对所谓“工业文明”的强烈批判和讽刺,一個流浪汉道出了现代社会的样子:“纽约的惯常情形,车龙有十条街长……汽车排出大量的废气,污染大气层……”现代交通工具、高楼大厦是工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们给人类带来了便捷,但同时也使人类陷入自己制作的牢笼中,汽车排出的尾气严重污染着大气层,加剧了温室效应;遍地耸立的高楼大厦把人们隔离在一个个狭小的空间内,与大自然越来越疏离,人类征服大自然的野心无限制地滋长,仿佛人类可以脱离大自然而存在。然而,在《末日浩劫》中,当龙卷风袭击纽约城时,一辆辆汽车被抛至半空,高楼大厦也只剩下断壁残垣;当洪水汹涌而来时,人们被困在汽车中无法逃离,楼宇别墅被淹没在洪水之中,这些人类引以为豪的物质文明在大自然面前显得无能为力。《末日浩劫》表现了地球温室效应所导致的灾难性后果以及大自然不可抗拒的威力,它以世界末日来临后的惨痛告诫人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系统,人类文明与大自然的命运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如同心灵和躯体一样密不可分。今天,人类再不能以一个征服者的面目对自然发号施令,而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和谐共处。
影片最后,美国继任总统第一次在国外大使馆向全世界发表声明:“过去几周发生的一切,对人类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面对了大自然的破坏力量。多年来,我们一直认为可以不顾后果地滥用这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我们错了,我错了……”从叙事角度而言,这样的安排确有刻意之嫌,但这正是导演的意图:只有人类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才能重燃重建美好家园的希望。在这个前提下,影片最后,镜头下的蓝天终于呈现出久违的清澈和明净,这是大自然给予从错误中醒悟过来的人类的一线希望。
生态主义认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它的资源是有限的,“星际方舟”上的全体乘客应该同舟共济,保护环境,保护生态,这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责任和义务;善待地球,就是对我们的子孙负责,就是对人类自己负责。实现自然与人的和谐和稳定需要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忽视发展过程中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只是简单地重视经济利益;或者单一发達国家不愿意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都可能会让整个人类承担巨大的发展风险。《末日浩劫》体现出一种整体主义。地球是人类共同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的每一分子都应该努力去认识生态系统,并将维护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衡量人类的一切观念、行为、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的基本标准。影片中成千上万的美国人民仓皇逃窜,他们拖着行囊和睡袋,沿着墨西哥人曾经偷渡美国的路线反向而逃,死伤无数,甚至美国总统也在逃难中丧生。惨重的代价让美国失去了昔日凌厉的气焰,认识到地球是人类共同的母亲,是人类生命的源泉,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共同担负赡养母亲的责任。灾难过后,美国继任总统在驻墨西哥大使馆向全世界人民致歉,承认自己奉行的环境政策是错误的,并深深感谢第三世界国家给予的帮助:“不仅美国人,地球上所有人,包括那些曾被我们称作第三世界国家的人,现在都成为我们的朋友。当我们有需要的时候,他们接受我们,给我们提供庇护,在此,我深深感激他们的款待……”
《末日浩劫》从生态主义的视角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现代预言:今天,我们在破坏环境;明天,我们初品恶果;而末日浩劫,则是人类的绝境。影片将鲜明的生态主题以轻松、愉悦的方式表达出来,在给予观众视觉享受和感官刺激的同时,震撼观众的心灵,告诫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子民,都应该认清“人”在宇宙中的正确位置,团结起来,共同构建人类美好的家园。片尾,宇航员从空间站凝望整个地球,让人们置身宇宙之中,从旁观者的角度去观照整个地球,提示我们的地球只是一个有限的、并不太富裕、且需要精心维护的客观物质系统。就像影片中杰克教授所说的:“人们度过了上一个冰川期,我们当然有能力度过这一次,一切取决于我们是否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注释:
①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著.雕刻时光——塔可夫斯基的电影反思[M].陈丽贵,李泳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39.
②信息时报,吴舒婷编译.《末日浩劫》导演谈科幻电影哲学:摧毁世界继而拯救[EB/OL]搜狐网http://ent.sina.com.cn/m/f/2004-06-01/1019405081.html
③何怀宏主编.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M].河北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269.
参考文献:
[1][英]阿·汤因比,[日]池田大作著.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荀春生,朱继征,陈国樑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2]何怀宏主编.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M].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3]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M].陈泽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
[5]刘蓓.生态批评:寻求人类“内部自然”的“回归”[J].成都大学学报,2003(4).
[6]杨桦.论灾难片及其文化意义[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4).
作者简介:
刘 超(1982-),女,单位:四川音乐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影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