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作品的亲情展现

2014-06-11 09:00刘犇
大观 2014年7期
关键词:安德烈龙应台书信

摘 要:龙应台是从台湾走向海外的知名作家,她的每本作品几乎都在海内外的华人世界引发过强烈反响。在龙应台的十几本作品中,有三部作品将主题聚焦在家庭亲情上,三部作品通过不同的文学面貌勾勒出龙应台的柔情一面。这三部作品分别是:《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在这三部作品里,《亲爱的安德烈》写的是龙应台如何通过亲情书信成功弭平了与德国长大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代沟。

关键词:龙应台;安德烈;书信;亲情

很多作家的作品都是以亲情为主题,如路遥的《母爱是船也是岸》、高兰的《哭亡女苏菲》、袁枚的《祭妹文》、颜真卿《祭侄文稿》、冰心的《荷叶与红莲》等,但唯有龙应台的亲情作品更让人为之动容。《目送》、《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等都是以亲情为主题的作品。初識龙应台遍是《目送》中温柔的母亲,柔情似水般的爱着自己的儿子,然后是纯真的《孩子你慢慢来》,到坦率的近乎痛楚的《亲爱的安德烈》,而尤以《亲爱的安德烈》,写出了每个母亲跟龙应台相似的对孩子的期许和忧虑,写出了每个母亲都希望能以恰切的方式,跟自己的孩子交流、了解孩子、靠近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的愿望。这部作品通过母子对话、通过代沟让人看懂了亲情。

龙应台出生于50年代的台湾,来自一个渔村。安德烈,龙应台的80后儿子,台湾和德国混血,八个月大移居瑞士及德国。儿子十五岁即走遍半个地球,对许多问题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相差三十年的两代人,母子俩同时也是代表着两个不同国家,中间横着东西两方化。多年后当龙应台回到记忆中的小男孩安德烈身边的时候,龙应台却发现那个少年已经长大成人,并且开始冷淡甚至排斥的看着自己。儿子成长了,本来就和母亲渐行渐远,他有他的思考,有他对这个世界的抱负,有他的朋友圈——那是任何父母都无法跨越进去的圈子。于是,和家人之间的感情也就渐渐平淡。所以龙应台在这本书的序言里写道:“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

于是龙应台和儿子开始写专栏书信,从他们的对话里,我们看到的多是母子各方面观念之间的差异。龙应台的18岁,住在人车杂踏、鸡鸭争道,只有一条窄马路的海边渔村,白衣黑裙,准备考大学,对阿波罗登月、中国文革一知半解,外边的世界不存在。安德烈的18岁,踢足球,和朋友酒吧聊天、讨论《华氏911》和美国入侵伊拉克的正义问题,准备考驾照、去旅游和学中文,对许多问题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但同时,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龙应台对儿子的理解和鼓励。其中第27封信《给河马刷牙》中,安德烈曾问龙应台:“妈,你要清楚接受一个事实,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我几乎确定不太可能有你们的成就,你会失望吗?”龙应台说:“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要你和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龙应台作为一个爱儿子的普通母亲,她在认真地了解、认识儿子的同时,也在努力解释自己,让儿子认识自己,并且鼓励儿子。安德烈遇到了挫折,龙应台来安慰他;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也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

正是因为龙应台对儿子无微不至的亲情理解与心灵感化,母子一起写了三年专栏,通过一封封跨越大洋的亲情书信,龙应台始终努力弭平她与安德烈的代沟,并让所有人看到了父母和儿女沟通的方法。36封书信采用平等交谈的口吻,讨论的话题极为广泛,论德国、中国,台湾、香港;论政治、经济、历史、文学、艺术、体育;论环境保护、贫富不均、民主意识、道德判断、社会责任、人际关系、民族主义、精英思维、革命冲动、浪漫情怀。无论巨细,都被纳入交谈的范围。母亲与孩子言语的交流、思想的碰撞融合清晰的展现在所有人的面前。文中的龙应台理智、开明,安德烈年轻、奔放,有自己的主见和生活。母亲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睿智引导和感化儿子;儿子用自己的潮流、活力来感染母亲,开阔她的视野。两代人的不同的人生经历相互碰撞,于是母亲认识了这个18岁的年轻人,儿子也走进了大自己30岁的妈妈的世界。龙应台和安德烈相互了解,相互包容,相互影响,相互激励,终于促成了一种和谐的母子关系。最初差异巨大的母子最终收获了巨大的幸福。

龙应台衷心的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快乐的,所有的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快乐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大多数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顶尖中的精英,给予孩子自由快乐的同时也不会就其放任,所以如何拿捏其中的尺寸,正是母亲的为难之处。安德烈说过这样一句话“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这句话印在书的封面上,在中国的传统理念中,这是一句很伤人的话,但是正如我们所不能理解的,这就是中西方的差异,在文化的不同领域中,我们的思想观念注定了是不同的一种表现方式,东方的我们更喜欢含蓄委婉的表达出自己的意见或观点,而西方的表达方式就是直截了当的,他们更加注重的人的自由性,随性而为,表达出自己的意见更多的是保留了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坦率的性格,这也是我们东方人所欠缺的最多的一方面。在信中的安德烈就是如此坦率直白的跟自己的母亲交流,作为母亲的龙应台我刚刚开始不习惯这样的话语,毕竟作为一个母亲谁也不喜欢这样的话,但是一个母亲的爱,一对母子的亲情,以及她自己思想的包容性和对于不同文化的接纳,她接受了这样的事实。 她与儿子在信中交流的很愉快,虽然会有不同观念的争吵,但是这些都是每一对母与子之间必然会产生的东西,用偏激一点的话来说就是“要是你从小到大都没有跟自己的父母吵过一架,那我想或许你根本就不是他们的子女。”

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中,用亲情、用母亲的柔肠温情容存着来自儿子的思想挑衅,凭学者的知识底蕴回应了来自儿子的文化挑衅,却没有披上“长辈”的庄重外衣,去竭力充当胜利者的角色。母子间亲情交流的小天地,经过龙应台笔端的一番深情拨弄,不经意间竟然幻化成一个大世界——一个呈现当下信息社会人们性情交流现状的大世界。《亲爱的安德烈》中的亲情交流,将当下我们国人,乃至世界华裔文化传人父母与子女情感交流的困惑,这么一个“脉门”稳稳地拿捏住了,并且拿捏的分寸又恰到好处。让人们懂得了如何恰如其分的“使用”亲情,换来深情与真情。

【参考文献】

[1]李建南,汤溢泽.龙应台杂文思想研究[M].长沙:理论与创作,1998

[2]龙应台,安德烈.亲爱的安德烈[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3]龙应台.百年思索[M].南海:南海出版公司,2001

[4]杨长虹,谢湘南.龙应台:用文字关注时代的焦虑[J].南方都市报,2003(12)

作者简介:刘犇,聊城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助理经济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安德烈龙应台书信
命途多舛的数学家:安德烈·韦依
芭蕾少女的蜕变
失窃的书信
打分
超现实主义的反叛与创新——论安德烈·布勒东的《娜嘉》
有价值的善良
共 筑
龙应台被儿子教育
《银色仙人掌》
安德烈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