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芹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所有那些有教养,品行端正,值得信赖的年轻人,他们大多出自对书籍有着热忱爱心的家庭。”吉姆·崔利斯在《朗读手册》也说过这样的一段话:“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没有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我想,这恐怕正是时下流行“亲子阅读”的原因:家庭和父母对孩子的阅读习惯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然而,在农村地区推广“亲子阅读”是困难的,在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推广“亲子阅读”就更加不现实了。因此,我校在育才路上要提倡“师生共读”,而不是“亲子阅读”。
“师生共读”相较于“亲子阅读”有哪些优势呢?
一、在课外知识的拓展上,教师比家长更有针对性
学生在课本上学到一些经典的课文,而这些课文不是独立的、孤立的,它们往往是某些优秀作家的一些优秀作品的节选。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自然就希望了解整部作品的完整故事情节以及该作家的其他作品。如学习了《海伦·凯勒》,教师自然就会向学生推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习了课文《我和祖父的园子》,学生自然希望读一下萧红的《呼兰河传》;学习了《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师就会向学生推荐阅读《名人传》;学习了《三打白骨精》,学生没有不想读《西游记》的。只有教师才能把这些课文与这些作家、作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般农村孩子的家长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二、在课外书目的选择上,教师比家长更具权威
许多家长谈到给孩子买书就是买教辅资料,不是试卷就是习题集,顶多就是作文选,至于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鲜有涉猎。家长在为孩子准备阅读材料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主观性和片面性。大部分家长为孩子选书,只是凭自己的喜好和粗浅的判断,较少考虑到孩子的需求和意愿,他们在为孩子选择图书时,更多是从智力开发的需要考虑,范围较窄。结果,在家长的“逼迫”下,孩子不情愿地阅读,学习效率也一定会大大降低,甚至会对书产生厌恶的情绪。而教师作为专职的教育工作者,知道阅读书目的选择应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来确定。一般来讲,小学低年级、中年级学生的阅读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而高年级学生除对故事感兴趣外,还对传说、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而男生则对历史、地理、科学、军事等充满兴趣。再说,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一般也会根据学生年级的不同,推荐相应的阅读书目。如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就向学生推荐了大量的课外读物。
三、在方法指导上,教师比家长更具专业
在与很多家长接触后,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家长指导孩子阅读就是教孩子识字。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机械地识字上,功利地追求识字率,片面地把孩子的阅读推向学习性的“工具式阅读”,而忽视了对孩子整体阅读能力、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而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不但可以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授诸如:朗读的技巧、精读与略读的方法、综合与概括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智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等。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是渐进的,甚至是反复的,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恒地不断对学生加以指导。但家长由于种种原因,对孩子的指导往往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父母阅读行为的情绪化现象严重,兴致高、情绪好时就陪孩子看看书;不高兴、没兴致时就不理睬孩子。而作为专职的教育工作者——教师而言,则完全可以把“阅读指导”作为自己教学的一部分,持之以恒地加以推进。长期坚持下去,必定会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很大的帮助。
师生共读”比“亲子阅读”更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为小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一文中指出:“要我们的孩子学会阅读,家庭、社会,必定要先有阅读的环境。”让社会与家庭都有阅读的氛围,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美好愿望;让每个班级与校园都有阅读的氛围则是我们每位教师与每所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我们学校,我们每个星期都安排一节阅读课,用于引导、指导学生的阅读。学校的图书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也定时向学生开放;学校的橱窗和画廊经常更新有关阅读知识的介绍、书目的推荐和有关阅读活动的相关安排等。但总体来看,我们农村地区的孩子,其父母都常年在外打工,见上一面都很难,更不要谈什么“亲子阅读”了,家里一般也没有多少藏书。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师生共读”比“亲子阅读”更切合农村教育的实际。因此,我们每一所农村学校、每一名乡村教师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让“师生共读”的春风吹遍每一名莘莘学子的心田,让他们在育才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江苏省大丰市小海镇第二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