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瑜霞
“抛砖引玉”是三十六计中的一计,其中“砖”和“玉”是一种形象的比喻。“砖”是诱饵,“玉”是作战的目的,即大的胜利。“引玉”是目的,“抛砖”是为了达到目的的手段。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也可以合理运用“抛砖引玉”式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主动活动中获得真正内化的知识经验,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影片导入,引发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而体验是个体在接触实物或着实践活动中对其原始面貌的一种朴素而真切的感受,它经常是触发灵感、进而导入深层认知、从而实现发明创造的源泉。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是实现审美体验价值的完美载体,它的魅力就在于音乐本身和体验者之间的情感共鸣。《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让学生沉浸于音乐的情感体验中。音乐教学大纲也明确提出了在教学目的及教学过程中强化“丰富情感体验”和“注重情感体验”的要求,由此可见让学生沉浸于情感体验之中的重要性。因此,在音乐活动《我为爷爷打月饼》中,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感受歌曲的情绪,在学唱歌曲之前,我先让学生观看了电影《啊!摇篮》中的片段——中秋节,老红军罗爷爷为孩子们做月饼,孩子们为罗爷爷唱《爷爷为我打月饼》的歌谣,罗爷爷听着孩子们动听的歌声安详地死去……在这样感人的画面中,拉开学唱的帷幕。接着,通过学生的对比讲述,让他们了解在解放战争时期,红军的孩子是怎样过中秋节的,从而为歌曲情感的揭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创编童谣,引起学生学唱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一种甜蜜的牵引,是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原动力。创编童谣能把概念具体化,把传授方式趣味化,使歌词的节奏与童谣相结合,变灌输为感悟、变说教为体验,使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面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做到创编激趣、以趣激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才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音乐,把自己的理解、感受用音乐表达出来。例如在音乐活动《我为爷爷打月饼》中,为了能够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歌词的节奏,在让学生观看影片《啊!摇篮》片段后,我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根据歌曲内容创编童谣:“八月十五月 儿 明 呀,爷爷为我打 月 饼 呀;月饼 圆 圆 甜 又 香 啊,一块月饼一 片 情 啊;爷爷是个老 红 军 哪,爷爷待我亲 又 亲 哪;我为 爷 爷 唱 歌 谣 啊,献给爷爷一 片 心 哪。”接着,我让学生有节奏地念童谣(即歌词),学生根据字的间距很快就掌握了童谣(即歌词)的节奏,为学唱歌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掌握重难点
探究性学习指学生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点,通过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发情趣,掌握程序与方法的一种学习方法,也称“发现探索法”“问题解决法”。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自主地获取知识,并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音乐活动《我为爷爷打月饼》中,为了解决歌曲的重难点,我运用了探究学习的方法——首先,我先让学生认识节奏:|X. X X. X|,接着让学生认识节奏:|X. X X. 0 |
月 饼 月 饼 月 饼 月【饼】
通过对比,学生发现前一种节奏的最后一个音是8分音符,第二种节奏的最后一个音符是8分休止符。于是,我就让学生考虑这样一个问题:“第二种节奏中最后一个【饼】字应该怎么念?”学生立刻就告诉我“放在心里念”。接着,在学唱歌曲时,我先让学生在歌谱中找一找这种节奏,然后跟琴唱了唱歌谱,没多久学生就掌握了这首歌的重难点。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坚持着和学生一起探讨,尝试着和学生合作。我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让学生在反复的探究学习中不断地梳理、整合、建构着新知。
四、合作学习,引领学生经验的提升
奥尔夫曾经说过:“让孩子在合作中共同实践、一起去创造音乐是十分有意义的。”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是音乐实践中重要的组织形式。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我们经常在处理歌曲或者进行歌曲的音乐创作中运用到分组合作。例如在音乐活动《我为爷爷打月饼》中,我运用分角色分小组来让学生演唱歌曲,以达到帮助学生巩固掌握歌曲的目的。合作学习所追求的境界是“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我们音乐教师的追求和职责是让学生“学会合作”,通过不断地合作和创新。学生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音乐教育既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又是一种艺术实践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在师生融洽合作的气氛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合理运用“抛砖引玉”,使学生在教育中的态势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从而体验音乐审美乐趣,为终身学习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桃源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