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华威遇上方鸿渐

2014-06-10 23:59:29任荣娟段金怡许稳娟
2014年50期
关键词:讽刺批判官僚

任荣娟 段金怡 许稳娟

摘要:抗战时期,短篇和长篇小说的创作层出不穷,长期战乱并没有使文学质量下降,在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出现很多优秀的讽刺小说,其中张天翼刻画了一个小官僚形象来抨击当时的社会政治,钱钟书讽刺并揭露当时知识分子群的空虚无为的精神状态。本文致力于比较张天翼的短篇《华威先生》和钱钟书的长篇《围城》,将这两部作品放在一起更深刻体现社会现实的黑暗,当他们小说中的主人公相遇,现实往往被暴露无疑。

关键词:讽刺;官僚;知识分子群;批判

短篇和长篇从篇幅来讲实在有很大的不同,而这两部作品都体现了绝对的讽刺性,社会背景给了他们写作的来源,也是社会现实的黑暗让他们通过笔触来抒发对现实强烈的不满和谴责,同样都是讽刺大家,但作品表现出来的却是不同的风格,同样都是讽刺,但讽刺的主体却不尽相同,纵观全局,将从三个方面来比较和论述。

首先,从写作手法来看,《华威先生》是一篇几乎无情节的短篇小说。文中通过选取华威先生参加会议的几个镜头来打造一个“忙”着开会的小官僚形象,虽然情节简单,但是语言泼辣风趣,明快洗练,最突出的是作者使用的重复强调手法,具体来说,是语言上使用反复段落和重复动作描写,例如“划洋火”“抽雪茄”“翘兰花指”“拍几下手板”以及发表“认清一个领导中心”这种在几次会议中反复出现的动作和话语加深了我们对华威这一形象的认识,他呆板、虚假、讲话啰嗦,表面抗日实际上只在乎权利的虚伪面貌。文章写作手法的简单通俗易懂,语言的简练且有特色,有“速写”的特点。

袁国光曾认为“速写”是作者对《华威先生》写作意象和写作风格的一种概括,它主要体现在对“展演”“叙述”技巧的倚重与合理调用上。[1]钱钟书的《围城》中,大量使用比喻,不仅展现了作者的才华更突出了所描写事物的特征,且语言诙谐幽默,比如在描写方鸿渐与鲍小姐在中国馆吃西菜时,“鱼像海军陆战队,已经登陆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会长期伏在水里,除醋以外,面包,牛油,红酒无一不酸”[2]这种幽默又俏皮的比喻比直接表达鱼很臭肉很腐烂的效果会强很多,同时钱钟书也是借用这种比喻来达到他讽刺的目的,揭露他们本来的面目。朱大可曾说钱钟书的作品用细腻笔法勾画众生,精妙地应用明喻暗喻,在比喻的创造运用独具风姿的批评语体上开了一个先河,《围城》应用比喻之繁多富有令人叹为观止,全书比喻多达七百多条,就比喻的密度而言,恐怕没有第二本书与之相比,大量的比喻素来被认为字字珠玑的绝妙好句,《围城》中的妙喻好喻俯拾皆是。[3]并且有的比喻还很简练,比如“可是这笑生硬倔强宛如干浆糊粘上去的”简简单单十几个字却能把这种勉强和尴尬的笑表现的如此生动形象。一个是简练反复通俗的写作手法,一个是以比喻为主幽默诙谐有内涵的写作手法,虽然各有特点,但都是为写作要表达的目的服务,突出了描写对象的特征。

其次,从讽刺主体来看。张天翼是左联优秀的讽刺小说家,《华威先生》是他在1938年发表的,也正是这部作品问世后,引起长达数年的关于抗战文学要不要排斥暴露的论争,为整个40年代国统区的讽刺文学开了先河。所以说,张天翼是把锋芒直接指向了抗战文化官僚身上,这是一种政治暴露性讽刺,讽刺了社会现实,揭露了在国家危难之时,官僚们表面打着抗日的旗号,背地里却争着权利的愚昧和无知。华威属于“包而不办”的官僚典型,文中匆匆忙忙地钻进各种抗战会场进行表现的华威像是一个人物小品,他的忙与解决任何实际的抗日问题都无关,他要的只是一切会议,团体统统由他统领,只是到处兜售“一个领导中心”,这揭发出内部存在的争夺领导权的严酷性。

《围城》是写主人公方鸿渐不断渴望冲出围城,但每一次的走出围城,又等于落入另一座人生的围城。例如书中方鸿渐职业面临困境,处在工作围城里,当他因为苦闷以及其他各种因素选择和孙小姐结婚,却走入了婚姻的围城。它的讽刺主体是知识分子群,讽刺了他们的精神处于一种空虚状态。在社会动乱年代,从方鸿渐买假文凭到后来三闾大学内部人事上的明争暗斗,道出中国知识分子社会某种官场化的内幕,虽说他没有直接讽刺官场,但是通过对知识分子的描写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那时的官僚。文中的方鸿渐的父亲一直指望儿子做官,仿佛文人的出路只有做官。这肯定不是那个年代一个父亲的想法也不是某个文人的想法,这道出了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只为名利的虚假面孔。一个是政治批判,一个是知识分子批判,一个是华威,一个是方鸿渐,也许两人遇到会打起架来,为什么呢,因为要争权夺名。

最后,从人物形象来看。华威是个对不同会议不同人物展现出不同一面的虚伪官僚,连周围的人都分三六九等,当然对他们的语言也明显不同:密斯黄是太太,又是秘书,有什么事可以找她,而叙事者“我”,让“我”称他“威弟”或“阿威”,对“小胡子”“刘主任”“王委员”是官场上的同伙,语气平和,而长头发青年,负责人,学生,则是“冷冷地瞅”“带着鼻音味”“把下巴挂了下来”表现出一种狡猾之态。

从这几个会议表现出的他的态度,勾画出其骄妄、虚伪、庸俗的国民党忠实走狗的奴才嘴脸。而方鸿渐这个懦弱的书生,在回国的船上得不到鲍小姐就去接近苏小姐,后来又喜欢唐小姐,但是最终选择和孙小姐结婚,这个爱情发酵的过程展现了他内心的彷徨和空虚,想拼命冲出去却走进另一座城的无奈。他虽留过洋,但是却买假文凭,“撒谎欺骗有时并非不道德,柏拉图《理想国》里就说士兵对敌人,医生对病人,官吏对民众应该哄骗……父亲和丈人想自己是个博士,做儿子女婿的好意思教他们失望吗?买张假文凭去哄他们……”[4]作者把方鸿渐买假文凭的内心理由的完美展现使这个人物形象的定位更清晰。

他不但没有清醒认识到知识的重要,还把为了不让父亲失望这种破理由拿出来安慰自己。同时文中其他人物的描写如孙柔嘉于柔顺之下深藏心机,苏文纨的矜持与女才子的矫情,学术骗子李梅亭的庸俗,贪财,都写得可见其人。这些人物形象是作者对社会上实际存在的人的构造,通过人物讽刺来反映现实。两部作品虽各有千秋,但都把自己所要突出的人物形象描绘的形象生动,每一个人物都代表真实社会中存在的群体,作者也是通过刻画这些人物形象来反映现实。就人物形象来说,华威遇上方鸿渐,正好可以让处处要抢风头的华威解救没带演讲稿的“假博士”方鸿渐,都是小人一样的虚假面孔,也都有逢迎拍马屁,趋炎附势的劣性,来不及自救可以互相吹捧,呵,只看华威和方鸿渐就可以把你带进那个年代的社会。

结论:无论是写作手法的差异还是讽刺主体的不同,抑或是人物形象的勾勒描写,都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讽刺手法的不同,當华威遇上方鸿渐,暴露性讽刺遇上机智讽喻,但是均展现了社会政治的黑暗的,知识分子以及整个中国教育与文学的落后,都是运用特定历史条件下即整个抗战初期到抗战胜利文学表现形式所提倡的——讽刺。(作者单位:1.河南大学文学院;2.河南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3.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袁国光,《《华威先生》的“速写”艺术与“展现”技巧》《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报,2005年08期

[2]《围城》,钱钟书,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91年2月北京第2版第14页

[3]朱大可,《十大作家批判书》,陕西省师范大学出版,2004年第2版,第15页

[4]《围城》,钱钟书,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91年2月北京第2版第9页

猜你喜欢
讽刺批判官僚
乡村不应有“官僚”——关于“丰县事件”的三点思考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38
中国基层政府中的非正式官僚:历史与现实
狠刹“向下甩锅”——治治各类“疲软症”“话痨症”“官僚症”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18
新世纪以来国产歌舞电影典型案例分析
东方教育(2016年9期)2017-01-17 00:01:13
华盛顿?欧文短篇小说中的艺术赏析
赛博批评视角下对英剧《黑镜3:白色圣诞节》的解读
用“批判”的思维解读语篇的光辉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8:35:09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探讨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2:57:30
19世纪现实主义美术
在批判中寻求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