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水国
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教学价值。李海林先生认为:“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是内隐的价值。如果说语文教材的原生价值是通过教材本身直接‘陈述出来的,那么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则隐含在这种‘陈述本身中。‘陈述自身隐含着如何‘陈述的智慧。而学生则通过对‘陈述的接受,间接地获取如何‘陈述的智慧。”这段话揭示了教材的教学价值具有内隐性和无序性。教材内容不等同教学内容,它只是阅读教学的“交际的对象”,不是学习的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无论多么“教学化”的教材内容,都不能代替教学内容;而且,也不会自动转化为教学内容。那么,教师在解读教材时,应该从哪些角度去发现、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教学价值,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呢?
一、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其实,入选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具有双重价值,即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原生价值是指文本所表达的内容,教学价值是指文本如何表达这些内容。学生只要通过阅读便可获得原生价值,并在原生价值的获得过程中掌握了教学价值,发展了言语智慧,丰富了言语生命。在“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的今天,语文教师准确挖掘与开发教材的教学价值,是语文教学获得实效的关键所在。我认为,教师在开发教材的教学价值,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之前,必须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合适的教学内容需要符合哪些要求”。笔者认为,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强化课程意识,根据年段和单元训练目标,抓住文本的语言形式;第二,依据不同文本体裁,关注表达特点;第三,通过学情分析,找准学习起点,确定核心内容。“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角度讲,可以归结为三句话: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王荣生语)。所以,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必须立足学生的发展,这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二是“合适的教学内容从何而来”。一个文本蕴含丰富的“可以教和能够学”的教学价值,我们不能面面俱到,什么都拿去教。实际上,教学内容的开发需要做学理审查和反省,需要一个甄别、整合的提炼过程:首先,教师要根据课程目标对教材的教学价值进行挖掘和把握,甄别出具有语文价值的教学内容;其次,教材内容必须经过学情分析,经由教师“加工处理”或“教学化”处理后,才能转化为“可以教而且能够教”的贴近学情的教学内容;最后,还必须综合考虑课程的年段和单元训练目标、文本体裁、教学时代背景以及班级学情等几个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区分主次,甄别轻重,找准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和学习的起步点,精确地筛选出具有语用价值的教学内容。总而言之,合适的教学内容是教师对教材内容“教学化”处理,在保证教学内容正确性的前提下,深入考虑知识的本身以及学生接受的难易程度,选择可以形成学生语用能力的核心内容。
二、如何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
1. 课程定向,确保教学内容的正确。合适的教学内容需要《语文课程标准》的导航。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如果不参考《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不结合年段教学目标,就会出现所教课文年段不清、目标不明、重点不显的尴尬局面。例如,在第二学段(三、四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三点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词典、字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字的意义”。这句话透露出来的信息是小学语文中年段的阅读教学必须关注“关键词句”,并且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它作为教学重点内容来抓。基于这样的方向指引,有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女娲补天》一课时,根据年段目标要求,抓住“关键词”展开教学。先是聚焦“窟窿、深沟、燃烧、围困、挣扎”,然后要求:读读这五个词语,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每个词语偏旁都相同。)选择其中一个词,展开想象,透过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把五个词语送到句子里去读读,体会到什么?学生畅谈感受之后,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教师小结学习策略,让学生领会到只有抓住关键词语,展开想象,用心体会,才能真正悟出句子蕴含的情感。紧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关注“零零星星”“几天几夜”和“找啊找啊”这几个关键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由此可见,教师在选取教学内容时,务必先了解《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各年段教学目标和要求,这是确保教学内容规范、正确的首要条件。
2. 学情分析,确保教学内容的有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语言发展是选取合适教学内容的根本,而确定核心内容的关键在于贴近班级学情。所谓学情分析,就是根据班级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思维情况以及认知规律,从“学”的视角重构教材的教学内容,使之贴近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需要。有教师在解读《草原》一课时,从“学”的角度去重构课文的教学内容,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文章描写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民族团结风情美等内容,其实,让学生读上一遍就基本能够感受出来。可是,如果从学生学习语言的角度来思考课文,“语言美”不是学生一读就会发现的。毕竟,“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歌德语)。因此,根据以上学情分析,最后确定本课的核心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发现、品析‘语言的魅力——修辞之美、用字之美、标点之美和节奏之美”。事实证明,这个核心教学内容的确定是合理的、适度的,非常贴近学情。教师必须以学生的语言发展为本,在解读教材时进行必要的学情分析,尤其是从“学”的视角重构语文教材内容,确定最具语文价值的核心内容,让语文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
3. 立足语用,确保教学内容的增值。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言语行为,因为它所反映的言语智慧,即教学价值,具有一种充分的价值自足性。例如在教学《开国大典》一课,了解祖国创建的历史和开国大典盛况空前,只是文本的原生价值。但我们要立足语用,就必须关注文本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学习“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方法,记录自己的学习生活,在语言实践中达成言语生成。在这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内容就是言语智慧,这种在语言交际中的增值就是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即语用能力。
三、如何开发“语用价值”的教学内容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首要和核心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基于“语用”视野下开发的教学内容,其核心价值就是“语用”,引导学生走向言语构建。
下面,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妈妈的账单》为例,谈谈如何开发语文教材中的具有“语用价值”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首先,分析文体,抓住表达特点。《妈妈的账单》是一篇略读课文,语言质朴,温情脉脉。文章叙事简洁,主要是围绕两份账单,展开了妈妈与孩子之间的故事。解读文本时,就要抓住“这一个”表达特点,在“两份账单”上做文章——紧扣“账单”,还原课文情景,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进行言语交际。其次,分析学情,确定核心内容。教学一篇文章,教师必须知道教学的切入点在哪里,学习的起步点在哪里。必须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关系,抓住话语矛盾,分析小彼得的“懂事与不懂事”,确定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抓住这位聪明而有教养的母亲的一个思考点——“如何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作为本课学习语用的核心内容,在两份账单上做文章。再通过还原情景,在语境中进行言语交际,引导学生进行语用实践。最后,立足语用,构建言语能力。教者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前,就要仔细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具体操作如下:(1)精心选取教学内容,细化生活情景,围绕两份账单,展开角色体验与对话。(2)创设亲情体验的语境,模拟小彼得把60芬尼还给妈妈这温情动人的一幕,引导学生言语生成。事实证明,教师只有从“语用”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语言发展,才能挖掘出隐藏在教材中的教学价值,才能确定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内容。
作为语文教材,其核心价值就在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就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就是“语用”教学,因为语文教学的全部奥秘都在“语用”。阅读教学要有效地达成语文课程目标,唯有站在“语用”的高度观照教材的“语文价值”,把隐藏在教材中的教学价值挖掘出来,围绕核心的教学内容,才会有效地制定教学目标,才会真正实现从“教教材”到“教语文”,最后到“教课程”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