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迪
继唐太宗、宋徽宗、元文宗后,清乾隆朝内府书画收藏再次达于鼎盛。一方面,乾隆时代,海内统一,国力强盛,社会相对安定,为内府书画的高度聚集提供了有力保障。另一方面,乾隆帝喜好与个性等主观因素构成收藏鉴赏活动持续进行的根本动因。乾隆帝对书画收藏兴趣之养成,从根源可追溯至清入关后顺、康、雍三代皇帝对汉文化的吸收与崇尚。就其自身而言,汉族士人情结、强烈的占有欲以及好大喜功的性格成就了他在书画收藏史上的突出地位。乾隆帝对内府所藏书画并非束之于高阁,而是在政事之余,勤于鉴赏。本文拟从乾隆帝书画鉴赏实践中总结其特征,并尝试对其进行评价。
一、乾隆帝书画鉴赏活动频繁且具有持续性
乾隆帝是一位精力旺盛过人的帝王,在政事之余的书画鉴赏活动也甚为频繁。这些从他鉴赏书画上所留下的玺印及题签、题字、题诗、题跋中可以看出。从《秘殿珠林石渠宝笈》中可统计出,乾隆内府所藏书画有其御笔题签者数量较多,有460余件;在近400件历代书画作品上留有题字;题诗书画作品有1300余件之多。乾隆帝对古书画及臣工书画题跋数量不多,也有近200余件作品。此为乾隆帝留下鉴赏印迹者,那些经眼鉴赏而未留其笔墨者亦不在少数。分析有明确纪年之题跋,可以看出乾隆帝从执政至逝世的六十余年中除最初九年鉴赏活动较少,此后五十多年一直未曾间断。他鉴赏之余还以前人作品为摹本,进行大量的临摹,并自己进行创作,这成为其鉴赏活动的拓展。在《秘殿珠林石渠宝笈》中乾隆帝御笔作品达2000余件,可谓数量惊人。
频繁性和持续性成为乾隆帝鉴赏活动的一大特点。这是中国古代帝王中无人能比的,堪称帝王鉴赏家之最。
二、乾隆帝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鉴赏水平
乾隆帝的艺术修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其自身的书画能力。乾隆帝19岁开始学画,“忆余己酉岁偶习绘事,而独爱写花鸟”,其学画始于临摹,“因博览所载画册,如林椿、边鸾、黄荃、徐熙诸名家得意之作,无不规模殆遍”[1],而后深入,因悟仿生之道。第二,其作诗的水平。乾隆帝题画诗数量众多,整体来讲,诗作艺术性不高,其作诗多率意为之,有信口拈来之感,但其中也不乏佳句佳作,颇具见地,有时亦关注民生。第三,乾隆帝对于传统书画理论的掌握。他掌握了中国传统书画理论的精髓部分,并具有自己的美学思想和鉴赏体系,强调神于形之上,侧重文人情趣。由此三点可以说乾隆皇帝已具有了比较高的鉴赏水平。
后世往往有人说乾隆帝对书画的辨伪能力较差,并常以《富春山居图》为例说乾隆帝以假作当真,并指后进内府之图为假。[2]这不免有以偏概全之嫌。其实,乾隆帝的鉴赏以笔法和文献为主要依据,注重从笔法上判定,而将图印、他人题跋、作者署款等因素放在次要位置考虑。这样的鉴赏思路是值得肯定的。同时由于他的帝王身份敢于明确提出与以往不同的鉴赏意见,与一般鉴赏者跋文意在称颂,已有很大的不同。
三、乾隆帝鉴赏对书画本身的破坏
中国绘画是一种整体性的艺术,集诗书画印于一身,各要素在意境谋篇布局中都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并体现出作者的匠心之意。而书画在流传过程中又被收藏者再次钤加鉴藏印章,造成画面原有平衡感的破坏。姜绍书曾批评此种情形:“每得名迹,以印钤之,累累满幅,亦是书画一厄。”[3]私人藏家在古画中钤鉴藏印之多当属项元汴,而作为帝王的乾隆帝则更有过之。乾隆帝用印特色之一是大,如“古稀天子”、“乾隆御览之宝”等,而此类大印又普遍出现在画心,像台北故宫收藏的元代赵孟頫绘《吹箫仕女图》轴、五代周文矩《文苑图》轴,都见此印钤盖于画面中央十分显眼的位置。
特点之二是钤印多且密集,给人一种密密麻麻的感觉,影响作品的欣赏性。如《滚尘马图》,虽然整个画面不足一个平方尺,却钤有乾隆帝的八玺,画面左上方还有其题诗一首。
乾隆帝如此使用印玺,在标榜风雅之下体现了他对书画的占有欲和帝王的霸气。
乾隆帝所书题字、题跋同样也对书画本身的艺术布局和整体美感造成了一定影响。如他喜欢在书画本幅中书写“神”字,其字体之大尤为醒目,形成对画面及作品的干扰。他题跋过的书画作品数量虽不多,但是比较集中,如《富春山居图》一件上题跋竟达57处之多。他自己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在题《倪瓒画谱》中说到:“页页流连题识,不乃涂污清静法宝乎?”[4]
此种做法,一方面体现出乾隆帝对书画作品的迷恋与热爱,另一方面在客观上确实对书画作品本身在艺术价值上造成了一定损害。由于表达方式的不当,这种热爱与损害形成了一对很顽固的矛盾,贯穿于乾隆帝鉴赏活动始终。
总之,乾隆皇帝在为政之余,醉心艺术绝不仅是附庸风雅之举,而更多的是发自内在的兴趣与渴望。这种内在的推动力才能使之坚持不懈地搜集,并使之在书画上留下大量诗作、题跋、题字、题签等鉴赏印迹。同时他也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与文学造诣,对中国传统的文人书画理念有相当了解。他的鉴赏理论与方法大体上是正确的,只是因为时代的局限和政治上的乾纲独断,导致其在鉴定中出现偏差或失误。不过,也正因为其王者身份,鉴定时能不循前人窠臼,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和看法。以上主要是对于一个作为鉴赏家的乾隆帝所进行的评价。须要强调的是,乾隆帝最主要的角色是皇帝,一切艺术活动只能在“几暇闲余”的情况下进行;而纵观清代乃至中国古代历代帝王在艺术修为上高过他者则屈指可数。即如宋徽宗赵佶,乃因艺事而误国,本末倒置;艺术成就虽高,却为后世诟病。乾隆帝之勤政举世公认,而其鉴赏之勤从其题记中也可见一斑。他拥有旺盛的精力,并在政务与艺术上分配得当,尤为难得。
注释:
[1] 《石渠宝笈》卷二十《御笔三余逸兴图》乾隆帝题款。
[2] 徐邦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真伪本考辨》,《故宫博物院院刊》1984年第2期。
[3] (明)姜绍书:《韵石斋笔谈》卷下“项墨林收藏”条,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7页。
[4] 《石渠宝笈续编》,重华宫藏《倪瓒画谱》。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博物馆学系(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