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伉先生和他的书法艺术

2014-06-09 18:34何应辉
文史杂志 2014年3期
关键词:行草书法

何应辉

在我国现代书坛上,刘孟伉先生以其风骨雄健,气格宏博,神采照人的书艺成就,独树一帜,名重巴蜀。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他的书法艺术没有得到广泛的介绍,是一憾事。

刘孟伉先生(1894—1969),名贞健,字孟伉,四川云阳人,50岁以后称“呓叟”,后书作“寱叜”。幼年从其堂兄刘贞安(字问竹,晚清进士、学者)学习文史、书法、篆刻;6岁至16岁,遍读“十三经”,兹后10年间更广泛研读中国文学要籍,尤致力于文字学之研究;壮岁著《说文解字笺》《六书评议》(今佚)。1927年,他随刘伯承举行泸州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起义失败后,他先后在云阳、开县、万县等地中学、师范执教。其间,他曾在万县开设“艺薮”装裱店,卖文鬻字刻印;与此同时,从事地下工作。1939年,他和一批地下工作者在万县创办国华中学,自任学校副董事长,仅一期,学校被国民党当局查封,遂隐于云阳乡下,继续进行文史、小学、书法、篆刻的研究。其时,他的诗、书、印在川东一带已负盛名,从学者甚众。1947年冬,他出任川东游击纵队七南支队司令员兼政委,于崇山密林间艰苦战斗。在解放声中回到万县时,他已是须发花白的人了。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川东行署副秘书长、四川省政协常委、四川省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52年任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后,即长期潜心于文史、艺术的研究工作,成绩卓著。其间,他对杜工部诗研考甚精,曾主编《杜甫年谱》,极为海内所重视。所著诗集有《冉溪诗稿》《冻桐花馆词钞》等,清健沉雄,情致高远。在20年中,孟伉先生曾蒙受极左路线的排斥打击,遭到很不公正的待遇。但他豪放旷达,刚毅不阿,老而弥坚,直至在“文革”浩劫中被迫害逝世。

这样坎坷奋斗的不平凡的治学与革命经历,陶铸了刘孟伉先生的情性气质,升华了他的人格,蒙养了他的艺术。

七十年华百炼身,只余龙性老难驯。山川能说才无碍,风雨高歌笔有神。[1]

当年曾是白沤身,万里烟波不可驯。本意浮游终海甸,何期风雨会山神。即今文史攒多士,共喜头颅称寿人。回首人间真已换,戴河高咏浪沙新。[2]

寂寞春归人事改,惜花不改少年心。[3]

风骨清癯,双目炯炯,气度超轶,言论潇洒,而又博学多识……读其诗,见其书法,如见其人,生意盎然,惆傥不羁,隐约有唐音而又确是今之人,今之诗人。[4]

——这些诗文,使我们可以清楚地想见孟伉先生那感人的风神、器度和才情!

刘孟伉先生对于前人的书法,进行过深入而广泛的学习借鉴,但他既注重传统,又力主创新,绝不迷信古人。他的为书之道是:“博操约守”,“一收一放”。

他对于钟鼎、篆隶、楷草等历代主要碑帖,无不浏览抚玩,择其所好反复临摹,对民间出土不甚知名的碑碣石刻,也寄予浓厚的兴趣,偶有收获即观赏研究、撷取所长。他早年学《郑文公碑》,而后用功既久且博并深得精髓的是欧、颜书和汉碑。其中,尤重《勤礼碑》《大字麻姑仙坛记》《张迁碑》,以至可以通篇背临。对欧阳通楷书,莫友芝篆书,他也多所研习,评价甚高。他说:“执笔无定法,达到运用自如即可。”“学书离不得欧、颜,一是顿笔,一是提笔。”他把“永字八法”概括为“十字两法”,认为千笔万笔,只在一笔的起、行、止之中,由此而生变多样的笔势。对于书法的学习与创作,他主张一收一放,注重个性的发挥。他说:“学书形状好学,难在有个性。”收,指对碑帖的研读临习;放,指恣情任性,放胆创作。收是为了放,在放的指导下收,才易于深入,融会贯通,博采众长。在收的基础上放,才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从必然进入自由,法为我用,因意变法,写出自己的个性来。袁枚《随园诗话》:“平居有古人,而学力方深;落笔无古人,而精神始出”,讲的也正是这个道理。可以说“博操约守”,“一收一放”,这是孟伉先生学书的甘苦之言,是他的辩证的方法论。我们看他20世纪30年代所书的《刘贞安传》(刻石),峭健活脱,清丽典雅,可见他对六朝墓志、欧楷及钟繇等多样养分的融而为一。为刘备冢补书的隶书对联,则表现了他在汉隶中取精用宏、熔铸百家为我所役的深厚功力和高超的创作水平。此联写得苍劲深雅,凝重峻拔、而又酣畅自然,非汉代一碑一石所可牢笼,几十年来,深受各方书法人士好评。

然而,孟伉先生的书艺创作中,数量最多,最具创意而能表现他个性的,还是行草书。他善用行书的体裁而表现草书的情势。在他那劲疾变化的线条及其空间构造中,渲泄着热烈跌宕的情绪,奔突着畅达不羁的气势,透露出爽朗超轶的风神器度,表现出刚健奋疾的用笔、奇宕俊伟的结构和朴茂洞达的章法。

他把篆书,尤其是汉碑的用笔融入行草,出以中锋、藏锋,点画刚健雄浑、意气酣足,如铁铸玉成,提顿起收峻拔果断,多用折锋方笔而笔势拗峭,时或参用草隶的奋笔波磔。这些都暗示了一种刚毅倔强的性格。他吸取颜体正书中笔画横轻竖重的特点,在行草结体中强调粗细轻重对比变化,增强了线结构的立体空间感和跳宕的节奏感。他写字前慢,挥运时快。首先,他十分讲究磨墨,曾有“歙产小方研铭”云:“不难作字,而难磨墨,平矜释躁,指定腕和,左右回旋,前后开阖,诚能乎此,又何暇求笔势之妙诀也哉。”磨墨既成,向纸良久,缓捻笔管而结思已成,即行挥毫,顷刻而就。挥运之时,笔随情走,其奋疾如怒猊渴骥,骤雨急风,常常使侍书者牵纸不及。这种奋疾即包含了沉强的力量,达到了疾与涩的高度统一,又是使他的笔势纵横排宕,生发奇变异态的契机。因而,他的行草线条情采淋漓痛快,却又不飘不堕,流中有留,意味沉厚,显示出他心忘乎手,极其精熟灵活地操纵毛笔的本领。

对于结字,他即熔冶汉魏、唐宋、明清化而用之,更在奔泻的情势中应机随遇,变化出奇,新理异趣,无不自成佳构,浑然一体。他常常在敛纵恣任的字势中,采取中肆旁敛的方法,扩展字中的空白,使结构内部充溢着宏阔的气象。他善于因势利导,大胆改变字内主次结构单位所占空间的常规比例,强调在体势变化中起关键作用的笔势。他多使线结构在开阔擒纵,惊奇跳骏,险绝为夷的运动变化中打动观赏者的心灵,拙中寓巧又气派正大,不屑以侧媚之姿悦人。他那奇宕峻伟的行草结构,固然来自他对结构内在规律的理解与活用,但更重要的是靠他的胆识、才情和修养的维系。

他以雄畅的气韵为脉络,使大小相悬,势态多变的结字上下相贯、前后呼应,构成朴茂的章法。点画的刚劲洒脱、纤秾相发,结构的聚散自如而多闳中肆外,行间的错落参差,又使他的章法茂密而不困闷,具有朗透之致。正因为这章法的妙造是以流贯的气韵为机括的,因此它随手变化,略无定式,而皆节奏鲜明,意连势全,浑成自然,毫无安排的痕迹。

刘孟伉先生一生中用功最多,寄托最深的是他的诗。对书法,虽勤之、精之,但他是并不自以为重的。工作之暇,吟哦之余,或抚临悬观,心领神会;或应酬请索,随意挥洒,而豪情逸致,淋漓于纸上笔端,无不成为他心灵的迹化和审美的寄托。因之,他的行草书因时境不同,风情变化,而面目各殊。如:对联“书窗正对云洞启,丛菊初傍幽篁栽”之爽峭俊逸;“眼明小阁浮烟翠,身在荷花水影中”之雄浑遒丽;四条屏《移录杨宗乾诗》之劲健瑰奇,恣逸跳荡,朴华交融;扇面《题李晴峨眉写生作》,却出乎孟伉行草之常格,逋峭超逸,似有明季清初行草书之胎息;诗稿《听李德才筑击将军令调》,又以颓笔枯锋出之,凝炼郁拔、遒婉中含方拙,有漏痕虫叶之趣,风致朴雅,在孟伉行草中别具异味。

自书《游峨诗稿》则是他晚年的力作。我们先看张秀熟先生对此稿的后记:“忆某年,余与程子健数人游峨眉,闻孟伉于是晨与一僧人上山,将登金顶,观圣灯、云海之盛。众无不骇然,既壮其志,欣其遇,而嗟叹其一瘦骨崚嶒老人何为如此神旺,令人不可解也。”游峨归成都,孟伉先生即为其子刘一甫书成此稿。其纵横劲逸,变幻腾荡,如风云满纸,秾纤疏密,错彩交辉,如星汉流天,一派磅礴而超旷的气象;且与作者此行从大自然中摄取的美感意象及他的奇情浩气相冥合,相感应。该作小中见大,可谓“尺幅中藏万里心”,具有不寻常的审美价值。览刘孟伉先生该行草荟萃,使人有百态横生,目不暇接之感。它充分表现出作者深广的修养和不凡的才力。人谓艺术的创造有个性不易,而不重复自我则更难。

当然,艺无完艺,刘孟伉先生的书艺也非十全十美。依笔者之见,在他的相当一部分行草书作中,若能直中增益其曲,刚中增益其韧,外拓中增益其内敛,或可使作品内涵更丰富,从而增强艺术的表现力。

但是,刘孟伉先生的书法艺术无疑给予我们更多的有益的启示。他的博操约守,一收一放的治学方法,他的人生、学养与他的书艺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他那重风骨,强气势,文不乏质的鲜明的艺术个性,足可供我们在今天的书法继承与创新中以思考和借鉴。他不假装故老,不故作闲淡中和状,不屑于巧饰安排的小聪明,没有丝毫阴盛阳衰、小家把式的“文弱书生”气。在他自成一家而又风味多样的书艺创作中,始终是生机勃勃,雄风不减,老而弥健,流注着充沛的情感和气势力量,折射出他的人生与时代的精彩光华。

注释:

[1]但懋辛:《寿刘孟伉馆长七十》诗句。

[2]刘孟伉:《七十生日,但老以诗见寿,次韵奉答》。

[3]刘孟伉:《偕慕沙步至少城园》诗句。

[4]张秀熟:《刘孟伉游峨诗稿题记》。

作者:四川省书法家协会(成都)主席

猜你喜欢
行草书法
明 祝允明 行草书春雷札
元 管道昇 行草书久疏上状帖
书法篇
书法
书法欣赏
陈海良《古人诗》
书法
八大山人的大尺幅行草立轴书法探析
书法作品
踏莎行草忆饶公